体验种植的乐趣 收获成长的快乐
——在种植活动中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的自主劳动能力
2022-11-04曹旭玲
■文/曹旭玲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和家长越来越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教师应和幼儿一起通过户外活动、参观考察﹑种植和饲养活动,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教师组织大班幼儿开展种植活动,能够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与认知体验,发展其学习潜能及劳动品质,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本文以“体验种植的乐趣,收获成长的快乐”为主题,结合大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从发现问题、协商解决、实践探索三个视角出发,探讨了在种植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自主劳动能力的方法。
一、发现问题——自主劳动的基础
在自主劳动中,教师要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能力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劳动中探索经验,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大胆尝试的意识。在开展自主劳动时,教师应将问题放在首位,引导幼儿展开思考,让其对自然植物产生浓厚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培养幼儿的自主劳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大班主题种植活动为例,在活动开始前,大多数幼儿对种植活动的兴趣都不高,参与活动较为被动。为了增强种植活动的教育效果,教师可在活动初期向幼儿提出一些问题,创造问题情境,利用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如: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每天都吃好吃的水果与蔬菜,你们猜一猜,蔬菜和水果是怎么‘出生’的呢?”
幼儿1:“我知道,爷爷奶奶家种了很多很多蔬菜,它们是在土里长出来的。”
幼儿2:“我家的蔬菜都是爸爸妈妈去超市买的。”
教师:“哇!小朋友们说得真棒!那么请问大家,蔬菜是一点点长出来的,还是会一下子全部长出来呢?蔬菜和水果的叶子都长得一样吗?”
教师通过提问在班级中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发了幼儿的探讨,幼儿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想法。比如,“蔬菜和水果的叶子不一样”“我觉得它们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就像小朋友一样高矮不同”等。幼儿说出了多种可能出现的结果。最后,教师对幼儿说:“每个小朋友都说得很精彩。接下来,我们要开展种植活动,请小朋友们回家询问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收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在实践活动中揭开植物的秘密吧!”
在活动初期,很多幼儿对种植活动不感兴趣,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尚不具备自主劳动的意识。当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蔬菜、水果怎样‘出生’”后,幼儿讨论了蔬菜、水果的生长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询问了幼儿关于植物成长过程的问题,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为后续的种植活动打好了基础。
二、协商解决——自主劳动的保障
大班幼儿能够准确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著名幼儿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教育理念,而在自主劳动中,要求幼儿能够主动探索自然环境的奥秘,在探究与发现中总结知识经验。因此,在开展活动前,教师要做好自主劳动的保障工作,让幼儿学会协商解决问题,在讨论中掌握知识经验,在合作中解决实践难题。
在确定种植活动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深层次的探讨,让幼儿学会协商解决问题,增强幼儿的合作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
教师:“种植活动即将开展,请问小朋友们,种植蔬菜、水果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呢?”
幼儿1:“需要种子。”
幼儿2:“奶奶说种菜需要松土、浇水,我们需要小铲子和水桶。”
教师:“小朋友们说得都很细致。种植活动需要小水桶、铲子、锄头、手套等工具,那么请大家看一看活动区,我们都有哪些材料呢?我们还需要准备什么材料呢?”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纷纷走进活动区域仔细观察,他们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需要的器材,如“铲子有5把、锄头有3把”“装水的小水桶不够用,只有两个”等。幼儿通过讨论协商做好了自主劳动的准备工作,为后续的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
在上述活动中,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需要哪些材料,而是通过询问的方式让幼儿主动思考需要的材料。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活动区域的材料,并让幼儿一一记录。在查找物品时,幼儿发现“材料不足”的问题,他们通过与同伴协商解决了活动中的问题,这既达成了自主活动的目的,又为后续活动做了充足准备。
三、实践探索——自主劳动的推进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劳动能使幼儿的天赋得以显露并使之产生自尊感;能让幼儿在劳动中表现自己,显露和发挥自己的才能,使之感到“有某一点可以自豪”,并同时产生自尊、自信和上进心。在培养幼儿的自主劳动能力时,教师应加强实践与探索,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让幼儿自主推进活动进程,以增强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一)耐心养护,激发情感,感知成长
幼儿自主劳动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利用实践活动的机会,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在观察和讨论中解决问题,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观察植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并指导幼儿翻阅图书、查找资料,让幼儿用心呵护植物,感知植物的生长,进而达成劳动教育的目标。
丝瓜、葡萄需要搭建辅助架才能向更高处生长。在开展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这一现象,让幼儿在劳动中找到植物成长的规律,在体验中得到成长。如:
教师:“哎呀!你们快看!我们种的丝瓜和葡萄苗‘躺’下了,这可怎么办呀?”
幼儿1:“对呀!躺下了怎么结果呀?”
幼儿2:“这可怎么办呢?”
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植物的秧苗,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纷纷上前仔细观察植物。在观察过程中,幼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说法,如“会不会是风太大把秧苗吹倒了”“秧苗是不是需要依靠什么物品才能站起来呀”“会不会是我们播错种了呢”等。幼儿通过自主讨论,选择了参考图书,他们查阅图书之后发现,丝瓜、葡萄秧苗需要辅助架才能长得更好。基于此,教师可再次提出问题,如“那我们可以用哪些材料呢?”,并引导幼儿通过讨论选择适宜的材料,如绳子、木棍、捆绑带等。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应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掌握更加丰富的种植经验,增强幼儿的劳动能力,完成活动的初始教育目标。
(二)实践学习,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在自主种植的过程中,幼儿常会碰到各种困难。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应耐心倾听幼儿的需求,捕捉教育契机,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以大班种植活动“西瓜苗”为例,幼儿在种植过程中发现,虽然西瓜苗比丝瓜、葡萄的秧苗粗,但也具有“弯弯绕绕”的特点。对此,他们展开了探讨:
幼儿1:“西瓜苗会不会也需要像丝瓜、葡萄一样附在架子上呢?”
幼儿2:“这些秧苗都是弯弯的,可能会缠着东西爬上去。”
幼儿3:“可是西瓜那么大,结果了不会把架子压坏吗?”
随着幼儿的讨论逐渐深入,教师也加入其中:“书中怎么讲的呢?我们一起寻找正确答案吧!”幼儿翻阅图书之后发现,西瓜苗在地上生长,不需要搭架子。教师还可引导幼儿继续阅读,如“我们再仔细看一看,种植西瓜苗还有哪些注意事项呢?”,让幼儿知道西瓜苗要间隔很远、定期施肥、随时除草等。
在上述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了正确答案,学会了更多种植西瓜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由表层的问题不断深入,从点到面,并在解决问题、掌握方法后,主动拿起种植工具开展实践活动。
(三)克服困难,积极探索,获得成就
在种植活动的自主劳动中,虽然意外情况频频发生,给幼儿的活动造成了一些阻碍,但是幼儿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也能够获得突破和成长。基于此,教师应让幼儿积极探索,使其在活动中直接感知,通过亲身体验萌发探索意识,感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将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的意识根植于幼儿心中,以增强幼儿的自主劳动能力。
在幼儿了解到西瓜苗的科学种植方法后,幼儿决定采用移苗的方式,让西瓜茁壮成长。在活动开始时,幼儿不敢上前实践,他们害怕损害了秧苗。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幼儿小心翼翼地拿着铲子拨开根部附近的土,一点点向下挖掘。最后,幼儿通过多次尝试成功挪动了秧苗,完成了“移苗”活动。
在上述活动中,幼儿一开始存在胆怯心理,担心自己做不好,但在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下,幼儿勇敢地展开尝试,渐渐掌握了移苗的方法,并最终成功完成了移苗任务,学会了克服困难,在活动中获得了成就感。
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自然环境中含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让幼儿在观察、种植的实践过程中感受自然元素,发现植物生长的奥秘,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知。教师应认识到种植活动的教育价值,让幼儿主动地参与劳动活动,使其在劳动中获取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