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自主游戏的环境创设
——以中班科学区域游戏为例

2022-11-04朱慧芝

幸福家庭 2022年5期
关键词:磁力磁铁科学

■文/朱慧芝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不同的科学区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发挥自主性,增强幼儿的学习能力,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在区域游戏中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山药的藤蔓到底能长多长?”为了寻找答案,明轩带来了一本《自然的奥秘》。“土豆的种子在哪里”“霓虹灯为什么会变色?”“磁力棒可以怎样玩?”等问题,引发了幼儿强烈的兴趣。为此,增添科学区材料、合理规划材料的摆放位置,成为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发展需要“有准备的环境”。教育者要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有准备的环境”,促进幼儿自身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让幼儿充分发展潜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由此,笔者发现,“探究”贯穿了幼儿科学学习、科学教育活动与区域游戏活动,蕴含自然科学属性,强调幼儿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一、科学区域的环境创设

科学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环境。教师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创新、平等的心理环境和丰富的、有趣的、多元的物质环境,投放具有目标性、针对性、可探究性的生活化材料,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自主探索,主动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帮助幼儿获取科学经验。

随着身心的发展,中班的幼儿开始观察他们生活环境中发生的变化,并学会了主动探索、询问疑惑。月月一进门就发现了教室里新添置的小投影仪。她询问:“这是什么?它是怎么玩的?它有什么用啊?”幼儿开始主动观察身边出现的新鲜事物,脑子里出现了无数个为什么。教师要鼓励幼儿积极地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新鲜事物,让幼儿在知道“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为什么”,如“鸟为什么会飞?”“陀螺转起来时为什么会变颜色?”等。

二、班级的科学区

(一)多样而“动态”的教室墙面

1.墙面的功能性。科学区的资料可以以图文的形式呈现。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讨论、制订区域活动中应遵守的规则,并建议他们将规则画出来贴在区域内的墙面上,提醒幼儿规范自己的行为。

2.墙面的互动性。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创设他们喜爱的、合适的墙面环境,发挥墙面的教育作用。比如,幼儿想要制作一个转盘,值日生只要每天转动一下转盘就能在墙上展示当天的天气情况。一开始,幼儿直接将转盘用双面胶粘在墙上,发现转盘不方便转动,还容易掉落。在看到班级里的指南针时,幼儿有了新的想法。他们把磁铁粘在转盘的后面,指针上也粘好磁铁,利用磁铁的磁力转动指针。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适时的鼓励和引导,让幼儿学会观察与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丰富而具有层次的科学区材料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丰富而具有层次的科学区材料,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发挥自主性,增强幼儿的学习能力。

1.阅读、观察类材料。中班幼儿喜欢的阅读材料色彩鲜明、字少图多。教师可在教室里摆放有利于培养幼儿比较能力、观察能力的阅读材料,以科普故事为主,如幼儿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极地动物》《中国幼儿百科全书》《地球探秘》等。

科学类的很多活动需要通过实验、操作让幼儿获得直接经验,在进行实验之前,幼儿需要阅读、了解一些科学常识并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因此,教师要循序渐进地给幼儿提供阅读、观察、探索材料等。

2.操作、创造类材料。实验类材料为幼儿提供了问题和任务情境,促使幼儿在实验过程中主动探究和思考,并记录实验结果,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例如,在玩磁铁游戏时,大磁铁能吸走小磁铁,有的幼儿想知道隔着物品时大磁铁能否将小磁铁吸走。幼儿经过尝试发现,即使隔着桌面,大磁铁也能吸走小磁铁。幼儿还利用磁铁创设了“迷宫赛跑”游戏,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你们的迷宫赛跑还需要什么材料?”“磁铁要是能变成小人就好了!”幼儿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我想要迷宫地图!”于是,教师收集了卡纸、乒乓球、磁力片、磁力棒、回形针、吸管、毛根、棉签等,为幼儿提供了制作小人、地图的材料。

(三)灵动而有智慧的作品展示柜

小萱拿着大磁铁在展示桌下游走,使得磁铁小车在迷宫得以行驶,同伴夸她的小车行驶速度快、路线准。当发现自己制作的磁铁摇椅出现在展示柜中,她开始主动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我用磁力片作为座椅,用磁力棒搭了一个棚子,再用彩绳把磁力片悬挂起来,这样我用大的磁铁就可以让磁铁摇椅摇起来了!”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幼儿更愿意分享作品的制作过程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个看似简单的小作品,蕴含着幼儿的自主探索、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四)开放、联动的路线

教师将几个环境区域创设为开放式场地,将不同游戏之间利用材料、任务卡等串联起来,使幼儿能在不同区角之间玩耍。例如,当生活区要磨豆浆但缺少装水的工具时,幼儿可以到科学区借用装水的器皿;当科学区玩磁铁游戏需要迷宫地图时,幼儿可以到美术区制作完再拿过来。区域之间既是独立的又是联动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取材,进一步充实自己的游戏。

教师要选择适合中班幼儿高度和视线的材料储放柜,用明显标记的盒子和低矮的托盘存放材料,满足幼儿多方位取材的需要。比如,在用天平称重时,幼儿突然对事物的重量产生了兴趣,于是他们将其他区的娃娃玩具、荷包蛋、针筒等都拿过来称了一次。在自主操作探索活动中,幼儿丰富了生活经验,熟悉了测量的方法。

(五)“我”想要的科学区

1.自主布置区域,布置“我”要的区域。在布置区域时,教师要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把主动权交给幼儿,让他们自己布置、规划区域。

2.兴趣是幼儿参加活动的原动力。幼儿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例如,在“有趣的水”探究活动中,幼儿在思考运水的方法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用盆子装的水多;有的说用水桶运水不会撒掉;有的说区域里要是有水龙头就好了。幼儿意见各不相同,最后,教师综合幼儿的意见,进行集体讨论,想出了合适的解决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将遇到的困难逐一攻克,在自主思考、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合作、沟通、思考等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六)寓教于乐的科学区

《指南》指出,4~5岁幼儿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等。教师要针对该阶段幼儿的科学发展目标和身心发展特点,为其提供适合探究、富有挑战的环境。

在科学区域开放之初,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他们感兴趣的材料,如磁铁、纸牌、动物棋、海绵、磁力棒等各种物品。教师不对材料作任何设计,也不对材料的玩法作任何规定,幼儿可自由操作材料,比如彩色毛绒小球可以当作弹弓的子弹,生活区的夹子可以当作桥梁的桥墩,等等。这种投放方式能让幼儿更主动地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游戏材料,开展自发性的游戏活动,发现身边的科学现象,提高对科学的兴趣。

(七)新奇的科学区

好奇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对新鲜、奇特的事物,都想看看、听听、摸摸,正是通过这些具体的感触,幼儿不断地吸收信息。区域环境与材料的灵活变化能引发幼儿持久的关注和参与热情。幼儿可以通过各种操作和探索来感知世界、积累经验、发展认知。

例如,在“魔法精灵”区域投放材料时,教师提供了镜子、万花筒、三棱镜等。最初,幼儿最感兴趣的是“万花筒”,变幻无穷、神秘莫测的万花筒让幼儿百看不厌。有人说:“快来看!我的图案又变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将万花筒的主要构造、反射与透光的简单原理,分层次地、递进式地藏在了三个百宝箱中,给它们分别起名为“一面镜子的魔法”“两面镜子的魔法”“三面镜子的魔法”。幼儿每打开一个百宝箱就可以获得一个魔法棒,集满三个魔法棒的幼儿就有得知万花筒秘密的机会。

综上所述,教师在创设科学区域环境时,要注重合理投放科学材料;在科学区域游戏活动的实施与开展过程中,要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与时间,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思考和创造,获得成长;在活动结束后,要仔细倾听幼儿对探究过程的描述和解释,进而通过互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猜你喜欢

磁力磁铁科学
磁力珠
磁力不怕水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拔牙
玩磁铁
衰落的科学
用磁铁治病,由不信到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