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实践与探索
——以小班“大橘大利”微课程为例
2022-11-04■文/卜凡
■文/卜 凡
孩子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孩子的学习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机会可以让他们进行实践与探索。幼儿园微课程的开展将最大程度地支持和满足孩子通过亲身实践、深入思考获取更多经验。本文以小班“大橘大利”微课程为例,探究在微课程中教师如何激发孩子的探索欲,不断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一、活动的源起
秋天,孩子们纷纷拿来了从家里带的水果。大多数孩子带的水果是橘子,这时团子说:“你带的是橘子啊,好巧啊,我也是哦!”萌萌说:“我的橘子很甜的,因为它的皮是黄色的。”“我的橘子皮有点绿,不会很酸吧?”“这个橘子怎么这么小,我的橘子比他的大好多!”小小的橘子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橘子是生活中常见的水果之一,孩子们认识它,吃过它,也尝试过剥橘子皮,知道橘子有营养,但没有仔细思考过其他的问题,他们对橘子充满了好奇。笔者梳理出了孩子们的问题,比如,“橘子是从哪里来的?”“它除了果肉是可以吃的,还有其他部分可以吃吗?”“剥下来的橘子皮如果不扔还有哪些作用?”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和孩子们一起开启了“大橘大利”微课程探索活动。
二、活动的开展
(一)孩子们根据已有经验,了解橘子的更多“秘密”
美味的橘子是从哪里来的呢?孩子们带着问题,在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菜场挑选橘子,在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橘子并上网查阅资料,制作了调查表——“橘子君的秘密大调查”。
通过调查表,我们了解了孩子们对橘子的已有认知,并根据孩子们对橘子的讨论开展了以下活动。
1.活动一:各种各样的橘子分享会
孩子们将自己选购的橘子带到幼儿园,发现大家带来的橘子多种多样。孩子们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发生了下面的故事。
(1)小眼睛看一看
浩浩:“我看到橘子的颜色是黄的。”
莹莹:“我看到橘子是圆圆的,小小的,像个小灯笼。”
小宇:“我看到橘子中间有个圆圆的点点。”
露露:“你们快看,我的橘子上面有个突出来的东西。”
(2)小鼻子闻一闻
莹莹:“有的橘子香香的,有的橘子甜甜的,闻着味道好舒服哦!”
(3)小手摸一摸
小伟:“这个橘子摸起来和外面的天气一样,凉凉的。”
可乐:“我的橘子摸起来硬硬的,像石头一样。”
团子:“我的小橘子摸起来和你们的不一样,它是软软滑滑的。”
萌萌:“这个大橘子摸起来毛毛的,上面有一个个的小疙瘩。”
孩子们通过多种感官体验,知道成熟后的橘子果皮颜色为黄色、橙色等,果皮较薄、易剥,果肉汁水充足,口感酸甜。橘子还有和它外形、颜色、口感相似的亲戚,如金橘、贡桔、砂糖橘等。
2.活动二:橘子底部的小点点是什么
孩子们在观察橘子外形时,发现了橘子的一个小“秘密”。
夏木:“看,我的橘子下面有个圆圈圈。”
泡芙:“我这个也有,我的是一个点点。”
彤彤:“这里就是橘子的肚脐眼。”
露露:“我妈妈说底下有圆圈圈的好吃。”
秋秋:“奶奶说有圆圈圈的橘子是母橘子,有一个小点的是公橘子。”
小伟:“那它们一个是女橘子宝宝,一个是男橘子宝宝。”
有的橘子底部是一个小点,有的是一个圆圈圈。于是,孩子们和教师一起查阅资料。最后我们了解到:橘子是雌雄同株植物,不存在公母之分,只是底部有圆圈圈的橘子相对来说会更甜一些。
3.活动三:欣赏绘本《橘子》
绘本《橘子》色彩鲜明,故事情节简单,非常适合小班孩子阅读。教师带领孩子们阅读绘本,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同时更直观地帮助孩子们拓宽关于橘子的认知。绘本中,奶奶使用魔法把橘子变得很大,还引导小朋友一起摘橘子、剥橘子、分享橘子。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为故事中的小朋友和奶奶出谋划策。故事的最后,所有人都吃到了甜甜的橘子。孩子们羡慕不已,纷纷说道:“要是我也在故事里,那该多好呀。”“让我也吃一口橘子吧。”“这个橘子一定很甜。”
教师从孩子感兴趣的橘子入手,利用课程资源、社会资源等,打开了孩子探索橘子的大门,加深了其对橘子的感性认识。在识橘的活动中,孩子们学会观察、探索,从生活中的小细节出发,了解了橘子的结构,激发了对大自然的探究欲。
(二)孩子们从兴趣出发,激发探索欲
绘本《橘子》最后一页的内容是小朋友们开心地剥着橘子,这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剥橘子。橘子刚剥完,新的问题萌发了。
1.问题一:剥下来的橘子吃不完怎么办?能榨汁吗?
绵阳:“可以的,我妈妈在家就是用橘子给我榨果汁喝。”
源源:“可是幼儿园没有榨汁机呀,我们怎么榨果汁?”
二宝:“我知道,我知道,我们可以用手榨汁。”
唐宝:“我们还可以用勺子试一试。”
我们决定围绕这个问题开展一次相关活动。我们让孩子们进行投票,选出他们最想尝试的榨汁方式。票数最高的榨汁方式是“用手”。孩子们将橘肉装在保鲜袋里,有的用手挤,有的用手掌压,有的用小拳头捶,最终都成功榨出了橘子汁。
2.问题二:剥下来的橘子除了可以榨汁,还能制作什么美食?
幼儿园大三班的张老师建议:“你们有这么多橘子呀,橘子也可以做糖葫芦哦!今天我们大三班开展制作糖葫芦的活动,下午邀请你们一起来制作、品尝。”孩子们听到后眼睛都睁得大大的,露出了渴望的眼神。于是,我们和大三班进行了沟通交流,决定成立一个“大带小”联盟。
教师摆放好了所需材料,并带着孩子们洗干净小手。哥哥姐姐们带着弟弟妹妹们一起看完了制作糖葫芦的流程图。他们开始动手串橘瓣、山楂、小番茄等,再给糖葫芦裹上了甜甜的糖衣。最后,每个孩子都分到了一串橘子糖葫芦。他们开心地品尝着,露出了幸福的表情。
孩子们回家后意犹未尽,拉着爸爸妈妈一起开动脑筋制作橘子美食,一场美食创意大比拼活动就此展开。我们在群相册里看到了大家制作的橘子奶昔、橘子炖蛋、橘子糖水等,每一道美食都体现出了孩子们的智慧和勤劳。
3.问题三:剥下来的橘子皮只能扔掉吗?它们能不能吃?
孩子们剥橘子的时候,夏木和莹莹用嘴咬破了橘子皮,这时旁边的孩子赶忙制止:“橘子皮不能吃,你快吐掉。”夏木说:“橘子皮可以吃的,奶奶给我吃过。”莹莹说:“橘子皮不能吃的,我们只能吃里面的肉肉,皮很脏的。”“橘子皮到底能不能吃”成了我们又一个探索点。我们与家长进行合作,让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找资料解答疑惑。
通过查阅资料和交流分享,孩子们知道了橘子皮可以入药,具有理气化痰、健胃除湿、消炎、降低血压和预防动脉硬化等功效,对消化不良、咳嗽痰多、急性炎症等病症,具有缓解的作用。橘皮除了能制作成陈皮入药、入汤,还可以制作成橘皮糖。我们带着孩子们一起观看视频,了解橘皮糖制作的过程并动手操作。洗橘子、剥橘子、刮橘皮、去橘络、切橘皮、熬橘皮……看着小小的橘皮慢慢变成一颗颗橘皮糖,所有孩子都露出了自豪的表情。
“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笔者摘录了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随时捕捉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设计贴近生活的教育活动,敏锐地挖掘相关活动的教育价值,接纳孩子独特的想法,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建构师生互动课程的新内容,让选择、探索、尝试等成为师生互动课程的常用途径,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三)孩子们从疑惑出发,挖掘创造力
霖霖:“看,橘子上面有白色、绿色的毛。”
小翌:“我闻到了臭臭的味道,这橘子烂了?”
豆豆:“因为橘子被放在外面,就烂了。”
乐乐:“我家是把橘子放在红色塑料袋里。”
小宇:“把橘子放在土里,这样就不会烂了。”
某天清晨,孩子们闻到了阵阵臭味。我们一起寻找臭味的来源,发现教室角落里的一些橘子发霉烂掉了。如何让橘子能长久保存不腐烂呢?孩子们想了一些办法,把新鲜的橘子放进了柜子、塑料袋或埋在土里。橘子藏好了,还会烂吗?经过两周的存放,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揭晓答案。柜子里、泥土里、塑料袋里的橘子都发生了腐烂的情况。我们改变存放橘子的位置,并不能让橘子停止腐烂。那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留住橘子?孩子们继续开展了探索。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得到了提升。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长。幼儿园是孩子们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地方,也是培养孩子们综合素养的场所。教师应该鼓励孩子们积极探寻世界,让孩子结合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和创作。一个个小小的作品里蕴藏着孩子们无穷的创造力。
三、活动的反思与总结
小班的孩子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有强烈的探索欲。贴近生活的课程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大橘大利”微课程是教师在孩子们的日常活动中察觉到他们的兴趣点后衍生的,孩子们从中收获了快乐和知识。
因此,幼儿园的微课程应立足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凡是孩子们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在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问题,都可以及时纳入微课程活动。据此,教师应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兴趣、产生的问题和困惑,梳理孩子们的已有经验,思考相关活动中蕴藏的教育价值,与孩子们共同确定活动主题,帮助孩子与世界建立联系,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