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探究

2022-11-04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弘德学校

华夏教师 2022年7期
关键词:思路解题素养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弘德学校 丁 晖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鲜明的特点,尤其针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讲,学生在经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已经具有一定的数学思想基础,并且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意识。但是当下教学缺乏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以及缺乏主观意识的激发,所以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对其熟练运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另外,通过研究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能够为教学提供有效的实践策略,改善当前教学现状,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价值

(一)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数学是一门探索的课程,所以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在学习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通过有效的教学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的目的。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并转变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刻板印象,帮助学生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升数学学科素养

数学思想是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要具备数学思想与探索意识,才能实现综合能力提升及数学素质增强的目标,才能让学生在数学意识、数学行为和数学思维习惯向良好的方面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地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思想灵活性。由此可见,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可以有效提升数学学习素养,达成教学目标。

(三)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指的是科学实现文化价值的作用,是学生未来探知真理的关键因素,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思维习惯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学生的兴趣和品质也有正向影响,对数学思维的形成有着良性作用。数学思想和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有着直接的关联性,培养科学精神的内涵在于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可以有效推动学生科学精神的逐渐形成,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探索产生良好的影响。

二、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现存问题分析

(一)缺乏数学思想的培养

很多学生学习数学的目标是掌握解题技巧,通过学习与模仿来解决自己所遇到的数学问题。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期间,所侧重的内容也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问题的解决技巧。受到这种方式的影响,学生会在解题过程中将精力全部放在解题技巧上,却没有对教师解题思路进行反思,只是对教师讲授的解题技巧死记硬背,并没有对教师的解题思路进行分解、消化、反思及提高,因此在第二次遇到此题型时,只要里面有几点不一样,往往就无从下手,解不出题来了,导致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并且,很多教师在授课期间,都会将解题技能和数学思想这两种概念相互混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期间总是进行重复、机械式的训练,无法接受教学思想的浸润,从而限制了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

(二)教学缺乏主观意识激发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听从教师的指导和安排,几乎是学习过程中的所有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具备较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与独立的学习能力。因为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也无从谈起。在这种环境下,也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就会习惯性地寻求教师或者父母的帮助,学生对教师与家长有了长期的依赖性,从而导致学生数学思想无法有效形成,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让数学问题对学生而言显得非常困难,从而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不用说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论接受多少习题的训练,都不能提升学习质量,长此以往还会降低学习效率。尤其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具备独立意识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很多数学习题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缺乏主观意识的激发,就会影响学生的成长,从而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

(三)教学方法存在部分误区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属于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核心任务。所以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期间,都较为重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让学生采取反复解题技能的训练,并认为只要将各种类型的题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逐一攻克,就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果。但这种教学方法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教师在教授学生解题方法时,让学生经过长期单一模式的训练,而并非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数学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等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常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在数学教学中同样适用,“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也能让学生的推算运算能力有质的飞跃。在教学中教授学生解题技巧,远没有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新教学方法,学生的兴趣开展教学实践,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探究的教学思想,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三、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提升教学实践性,培养学生数学思想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数学是一个在不断探究的过程,即使为学生讲解100种解题的技巧,都不如将解题的思路告知于学生所收获的效果良好。所以在讲解数学知识时,教师要注重与实践活动的融合,让数学思想充分渗透在实践课堂中,让学生可以得心应手地学以致用,增强可以解决各种数学难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通过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增强教学的实践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意识,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明确这一思路,在遵循学生思想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应来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知识,并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例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良好思考习惯,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教学。在引导学生解析应用题时,可以与生活实践相融合。

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城市建设,为学生提供数学题:“施工队将要在公园道路的两边种植小树苗,在公园入口不需要种植小树苗,而需要种植的两个植株之间的间距为2米,公园的总路长为100米,请问在公园的道路两旁需要种植多少棵小树苗?”在解答这个问题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解题思路,并带领学生深入探究,在引导学生思考时,教师可以说“每三棵树之间只会有两个间距,当开端和结尾都种植树木时,是一种计算方法,而两端并不需要种植树木时又是另一种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如果不能自主思考探究,就不会了解树木种植不一样的情况,从而出现解题错误或解题思路过于单一的问题。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探究。首先,让学生画一张图,并在图中标记5个点,然后对5个点之间的间距进行统计,从而掌握解题思路。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排队的方式亲身实践来掌握解题思路。针对不同的情况,排出不一样的队伍。在这之中,最重要的数学思想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鼓励学生自行探究解题方法,改变学生对教师解题技巧的单一模仿问题,从而实现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学生在计算出结果后,不仅能够掌握解题思路,还能实现课堂实践,并通过自主探究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教学展示,有效强化数学思想意识

教学展示是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部分教师会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完成课堂教学,通过活跃的课堂氛围,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尤其对于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讲,这种方法既有趣又有效,很受学生的欢迎。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配合角色扮演,让学生始终处于活跃的探究氛围中,从而提升学习趣味性。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合理分配小组角色,让学生将自己的亮点展示出来,学生经过表演和探讨后实现了知识的分享,而在分享期间也会经过自己的分析从而达成思想的交流。在课堂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也要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呈现学习成果后进行正面、积极的评价,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中高年级阶段的“三角形”相关知识时,要求学生要掌握三角形的特殊性、分类以及内角和等多种知识。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5人一组,让学生扮演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在基础的知识讲解后,要求学生扮演不同的三角形,然后在小组中说出自己扮演的三角形的特性。例如:“我扮演的是等腰三角形,我的特点是两个腰相等,而相等的条件是两腰的边长相同。”通过交流,可以充分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内容,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熟练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课堂互动,课堂互动是数学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在完成探究时,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与赞赏,所以教师要全面关注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采取鼓励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在日常与学生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灵活应用语言,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知识探究的信心。同时,不仅要加强课上交流,还要注重与学生的课下交流。无论是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还是借助微信等平台互动,都要应用正面、积极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支持与帮助。在发现学生学习出现问题时,要采取激励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三)熟悉解题思路,增强学生解题能力

通过创新教学思路,可以推动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学生创造充满欢乐和愉悦氛围的课堂,从而有效弥补传统课堂中单一固化的教学方式,改善学生厌倦与乏味的学习情绪。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创新数学教学思路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构建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打破教学常规,突破传统限制,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下学习和思考。例如,针对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以及自我观念,所以在教学中要融合小学生好奇心强、探究思想旺盛的特点,通过联系学生以往学习的知识来开展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思考,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想。通过教学的创新,不仅提升了课堂效率,还能提高教学质量,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果。

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程初期还为学生布置一道较为典型的题:“用简单的方式解决下面的问题:7.5×3;3.8×2+5.1×8+3;7.4×5+4×5.4-7;0.82×4×2。”学生在学习初期不能全面地了解解题思路,所以面对习题会表现得较为迷茫。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讲解问题解决的技巧,但是不仅要教授技巧,还要将学生所学的旧知识进行转化。如:“同学们,你们看,这是我们所学习过的乘法,‘27÷9与27÷3’在当时可难倒了好多的学生啊,但是通过3×7=21的乘法口诀,我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解决这一问题。这个过程就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现在我们再学习一种新的解题方法,看。”此时,教师可以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看到多位数乘1位数的解题方法,调出学生的学习经验,然后投入计算中。最后,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熟悉思路后,可以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数学思维,并了解数学之间的知识是互通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习惯,提升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教师在开展教学期间,要充分掌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学习水平,从学情出发开展教学实践。同时,要明确数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的特点,充分挖掘教育价值,通过提升教学实践性、融合教学展示及引导学生熟悉解题思路,来逐步培养并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与进步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思路解题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以数列解题为例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化二为一”法在初中解题中的应用
我的思路我做主
巧用比妙解题
解题勿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