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
——评《康养旅游的理论与实践:以湖南雪峰山为例》
2022-11-03王兆峰
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稳步推进,康养旅游已成为新常态下旅游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当前,康养旅游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探索。具体表现在基础概念界定模糊、理论体系尚未健全、研究内容深度与广度不足等。同时,在康养旅游实践方面,传统、单一的规划思维难以满足康养旅游这一新业态的开发需求,且实用主义倾向较为明显,从而制约了康养旅游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王凯教授及其团队基于长期的理论积淀和大量的实地调研,新近出版了《康养旅游的理论与实践:以湖南雪峰山为例》(中南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版)一书,试图为我国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认知解释模型和实践范例。
康养旅游研究的难点在于破题立论。该书秉承“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反证理论”的原则,在深入开展理论研究的同时,兼顾案例地客观实际,力求使两者有机整合、互为支撑。全书分为理论探索篇和规划实践篇两大板块,共计14章。其中,理论探索篇主要包括研究背景与整体思路、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研究进展回顾与思考、案例地康养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康养旅游产业潜力评估及空间导向、旅居康养群体环境契合度与休闲效益、理论总结与讨论等7章内容;规划实践篇主要包括雪峰山康养旅游示范基地项目总论、发展条件分析、发展模式借鉴、项目开发总体方案、配套设施与环境保护规划、项目投资估算、效益与风险分析等7章内容。
厘清基本概念是康养旅游理论研究的基础和前提。鉴于学界对康养旅游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作者全面梳理、回顾现有文献资料,借鉴和总结季节性旅居、退休移民、健康旅游以及长宿休闲等休闲度假或移居迁移活动的共性特征,有效辨识和界定康养旅游的内涵与特征,认为康养旅游是“依托优越的生态益养环境,以协调身体、心智和精神的自然和谐为导向,连续栖居时间不超过1年的休闲养生、康体度假、生态疗养、养老保健等系列专项旅游活动的总称”。作者穿越繁杂的“概念丛林”,完整地界定了康养旅游核心概念,成为全书研究的关键性支撑,也为后续的专业论述和案例阐释提供了逻辑起点。
深化康养旅游理论研究是应对其现实发展的客观需要。该书较好地实现了两者的兼容,并突出了以下三大特点:第一,研究内容体系完整。该书从理论梳理、模型构建、结论论证再到规划实践,多维度、广角度地构设篇章结构,力求理论与实践紧密衔接且具有互动梯度性。第二,研究案例典型性和实践指导性强。该书甄选湖南雪峰山地区为研究案例地。雪峰山生态环境优良,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没有污染的神奇土地”,人文积淀深厚,以花瑶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先后被评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和“湖南省十佳避暑度假胜地”,是开展山地休闲度假和践行旅居康养模式创新的理想场域。该书全面解析了雪峰山康养旅游发展规划,为我国诸多以康养为主题的同类旅游地开发建设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参考范本。第三,研究范式新颖独到。该书有机结合主题研究需要和案例地区域发展诉求,通过设计和论证旅游环境契合度、地方依恋与休闲效益之间的模型假设,系统测度了旅游环境契合度对旅居康养休闲质量的影响程度,论证逻辑链条严谨周密,结构体例表现新颖。整体而言,该书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给人以学理上的启迪,又有具体案例映衬呼应,为康养旅游地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是一部值得品读和推荐的优秀著作。
康养旅游作为关联度高、结构复杂、体验性强的复合型旅游新业态,存在着巨大的主题挖掘和价值拓展空间。正是由于康养旅游理论体系尚不完善,“概念丛林”、内涵泛化、理论杂糅、实证偏弱等制约了康养旅游本质及其深层次价值的挖掘。因此,作者还可以围绕深挖和规范康养旅游相关术语的概念内涵、深化康养旅游供给侧研究、重视康养旅游市场需求研究、加强康养旅游专项研究等方面做文章,从而进一步提升康养旅游研究和实践的成熟度,逐步构建出更加系统、科学的康养旅游知识谱系。
康养旅游的后续研究关键在于增进民生福祉。正如作者所言,增进民生福祉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该书的核心要义就是为康养旅游群体谋划生态宜居福地。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保障人民健康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康养旅游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虽然仍处于“积势、蓄势、谋势”之际,其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局的地位和作用必将愈发重要。因此,真切期盼更多学者加入康养旅游研究领域,促进康养旅游理论实现从描述转向实证、从“阐释”转向“诠释”,使康养旅游的相关研究成果更具解释力、普适性和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