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旅游者行为”为内核的旅游学科理论体系思考
2022-11-03黄潇婷
黄潇婷
学科划分重在体现“知识体系化”和“共性特征”两个科学维度,前者使“学科”有别于“术科”,后者则要求按照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以及由对象而决定的研究方法的成熟性,明确学科的边界与结构,从而提供合“理”的学科间与学科内的双重建构关系。旅游是不是一个“学科”,如何建设“一级学科”,则既要回答知识体系化的问题,也要回答共性特征的问题。比较而言,由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而产生“共性特征”的问题对于学科建设而言则是更为重要的问题。可以说,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规定是学科建设的起点,是学科知识体系化的内核和原点。旅游之所以经历这么多年的发展历史积累,至今仍在讨论学科问题,正是在学科研究对象问题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结果。本文尝试提出以“旅游者行为”为内核的旅游学科理论体系思考,期待能够为旅游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贡献一点思考的心得,更希望借此引起更多旅游学人对旅游本体论的思考与争辩,并在旅游学研究对象的规定性问题上尽快达成共识。
1 旅游学科的本体论之争
旅游研究者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做出了丰富的与旅游相关的研究成果,但是本质上却存在着旅游学科本体论认同的巨大差异。事实上,关于旅游学的本体论争论不断,从经济本体论、文化本体论、仪式本体论,到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社会交往本体说”和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心理体验说”,等等,还有在不同本体论认同基础上构建的不同的旅游学科理论体系框架。如果将学科比作“同心圆”的话,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规定就是“圆心”,由对象而决定的研究方法的成熟性则决定了同心圆的“结构与边界”。旅游学科的不成熟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的规定与认同尚不清晰,不同学者和团队完成的旅游相关研究是以各自认同的旅游学本体为圆心各自画出的圆,因为“圆心”不同,相关研究成果之间只能看各自“半径”不同能否形成交集,但是最终难以形成“同心圆”的学科知识产出积累效果。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旅游学科关于本体论的争论范围已经在逐渐缩小。比如经济本体论已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旅游学者已经意识到旅游带来的产业发展等经济现象是旅游的副产品而不是本质;文化本体论、仪式本体论、社会交往本体说也是同样的道理,旅游带来的文化、仪式、社会交往等也只是现象而非本质。关于旅游学科本体论争论的范围已经从旅游现象缩小到了旅游活动主体“旅游者”,目前比较多的学者认同“旅游体验本体论”,代表学者包括谢彦君、龙江智、Driver和Brown等。即使仍有分歧,比如谢彦君的体验愉悦论,曹诗图的异地身心自由论,张凌云的非惯常环境论,杨振之的诗意地栖居论,还有吴必虎近年来提出的“游历本体论”,但是都将旅游学科的本体锚定在了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身上。在纷繁复杂的旅游现象构成的“旅游系统”中,能够逐渐从经济本体论、文化本体论等宏观现象聚焦到体验、栖居方式、游历等微观个体,已经是旅游学科本体论思辨的重大进步,也是旅游学科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
2 旅游学科理论内核的视角选择
即使聚焦到了旅游活动主体“旅游者”,微观个体的“人”仍然具有复杂性,旅游学科理论内核“本体”的选择还需要从研究视角来进一步规定。左冰和林德荣认为“视角”才是理解的核心成分,它包括学科的基本假设、所关注的问题和研究方式等,是学科之间进行分野的最基本要求。旅游现象是一个多重性、多义性的复杂存在,可以从不同学科维度去把握;不同学科基于自身研究的目的与方式的差异,采用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旅游,使得各自的理解千差万别。从这个角度来说,旅游学科理论内核的选择需要体现旅游学科独特的研究视角,成为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规定。莫兰则认为对于学科的“合理的认识应是能够把任何信息放在其背景中和其所属的整体中加以定位”[1]。因此,旅游学科理论内核的视角选择和最终确定至少需要考虑两个原则:一是原点性原则,即能否作为内核拓展到旅游学科内所有领域;二是独特性原则,即能否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首先,从原点性原则来看,异地身心自由论、非惯常环境论等能够很好地拓展到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活动过程,但是却不能拓展到旅游者在客源地以及从目的地回归客源地的活动过程。体验说和游历说符合原点性原则,能够拓展到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也就是说,以旅游者“体验”或“游历”为原点能够统帅旅游学科的最大同心圆。然而,从独特性原则来看,体验说难以脱离心理学的视角,游历说则秉承着地理学的视角。以“体验”或“游历”为原点来画旅游学科的同心圆,很容易成为心理学和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不利于旅游一级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本文尝试提出以“旅游者行为”为内核的旅游学科理论体系思考,后文简称为旅游本体论之“行为说”。“行为”是判断一个人是否转变为“旅游者”身份角色的重要依据,只有当一个人实实在在呈现出旅游者行为时,才成为旅游活动的“主体”,从这个意义来说“行为”的出现正是旅游活动出现的起点和原点。从原点性原则来看,旅游者行为贯穿旅游活动全过程,从旅游者行为这个原点开始,具有拓展至旅游活动全过程各个领域的理论体系构建潜力。而从独特性原则来看,旅游本体论“行为说”能够直接表达旅游学科属性,是目前各类交叉研究中提及“旅游情境”的独特内涵。换言之,如果在“旅游情境”中将“旅游者行为”抽离,研究中的旅游属性也就被消解了。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把“旅游情境”中的“旅游体验”抽离,只要还有“旅游行为”,研究中的旅游属性就依然存在。
3 旅游学术共同体研究的重心选择
旅游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他任何学科只可以局部研究而无法完全替代,要构建旅游学科理论体系则首先需要厘清旅游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逻辑关联。因为理解旅游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逻辑关联,是帮助旅游学术共同体研究中心作出选择的关键。旅游学术共同体的研究成果只有在确定研究对象时,将研究的重心和落脚点确定在旅游学科内核“旅游者行为”这一端,才能为旅游学科体系的建构增砖添瓦;如果偏离了旅游学科内核“旅游者行为”转而落到交叉学科内核一端,那么研究成果只能算作旅游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成果,或者是作为相关学科二级或三级分支的“旅游学科”的研究成果。
举例来说,旅游经济相关研究关注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目的地经济发展的贡献,旅游供给与需求、统计与分析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实践,关注旅游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特点、旅游企业与产业发展规律,以及旅游外汇收入和国际收支平衡,就业和其他货币性因素。其中,以“旅游者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探讨由“旅游者行为”产生的特殊经济行为规律等问题,则为构建旅游学科理论体系做出了贡献。运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目的地经济发展贡献等问题,研究旅游供给与需求、统计与分析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实践等问题,则属于经济学的研究领域,难以在研究中突破经济学理论完成理论创新,也很难让经济学者信服旅游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运用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特点、旅游企业与产业发展规律等问题的成果,同样很难获得管理学者的尊重,也难以让管理学者相信旅游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些工商管理的学者从学科属性不仅认为旅游没有成为一级学科的资格,甚至没有作为二级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因为旅游企业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的“特殊性”并没有突破管理学在企业管理领域积累的理论成果的通用性。再如,旅游地理相关研究聚焦于旅游情境中人地关系问题。其中,以“旅游者空间行为”或“旅游者时空行为”为研究对象,探讨旅游者行为的空间特征、时间特征等行为规律,对旅游者行为进行解释与预测的相关成果,可以说为构建旅游学科理论体系作出了贡献。但是,大量的旅游地理相关研究都是运用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去研究旅游资源、旅游土地利用、旅游规划、旅游景观设计等,研究成果的学科属性仍然属于地理学的范畴。
因此,本文尝试提出以“旅游者行为”为内核的旅游学科理论体系的一点思考,希望有助于旅游学者在做研究时有意识地先对研究对象学科属性作出判断,即使在做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时也考虑一下研究重心的选择,以利于旅游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