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青年“躺平”现象的生成逻辑与引导策略
2022-11-02赵亚梨
赵亚梨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0)
一、问题的提出
“躺平”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人口吧一个名为《躺平即是正义》的帖子,一经出现引起社会公众共鸣迅速火遍网络,成为人人口中戏谑的“躺平学”。细看“躺平”,实际是“佛系”思维的演变,在“佛系”一词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诸如“低欲望”“丧文化”“废青”等一系列同义词,在社会更新中,此类词能够不断衍生,归根结底是青年一代在面对社会多重压力时的一种发泄牢骚的由头。但在青年一代成长过程中,诸如“躺平”的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大程度上关乎其价值观的塑造以及健全人格的养成,因此加强策略引导刻不容缓。同时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学界关注,如有学者认为“躺平”其实就是希望现世安稳,是某种回避奋斗和竞争的安于当下的思想观念,这实际上并不是完全舒适的。[1]也有学者指出,“躺平”其实是青年群体自我构筑的安全屏障,面对复杂的心理状态,身心需要精神和物质层面的满足。[2]无论“躺平”带给我们的影响如何,都应以理性客观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分析。
二、当代青年“躺平”现象的生成逻辑
1.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
20 世纪上半叶,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相对论”“测不准”原理等一系列科学理论相继提出,传统的理性主义受到巨大冲击。20 世纪60 年代左右,随着西方社会后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思想文化领域出现后现代主义思潮,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其目的就是对西方理性文化主义及传统进行批判性反思。在后现代主义吸纳了上述科学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后,形成了“不确定性”“去中心化”的多元化价值规范体系。[3]该思潮在20 世纪80 年代传入我国,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奶头乐战略”兴起,它旨在通过为大多数普通民众提供娱乐信息,让之沉迷娱乐和明星崇拜中,以此平息阶级矛盾,从而达到社会整体“稳定”。近年来,“奶头乐战略”逐渐有向我国输入的倾向,目的就是对我国的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削弱我国青年的价值判断力和理性思维能力。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部分青年逐渐迷失自我,行为上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心理上丧失了对更高目标和理想的追求,思维上丢弃了具有价值判断标准的思维方式,其后果是导致了极端主义观念抬头,危害到了身心尚未成熟的青年人的健康发展。更有一部分青年大学生安于现状,做起了“啃老族”,甚至理直气壮、心安理得地“啃老”,沉浸在父辈创造的物质财富积累中,不思进取、缺乏斗志,本应在奋斗反哺的年纪却选择了“躺平”安逸。另外,在面对社会的风险挑战以及现实压力时,青年人通常缺乏正确的方向指引,陷入迷茫,企图用逃避和抱怨的方式来面对现实焦虑,用“可以、都行、无所谓”的冷漠态度来对待社会和人生,新一代的“躺平青年”由此而生。
2.社会转型带来的诸多问题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社会变革取得显著成就,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攀升,中产阶级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他们有了更优越的消费条件和较强的消费力,逐渐成为拉动消费的中流砥柱。但就从现阶段来看,购房还需要通过代际相传的存量财富来实现,存量财富积累的越多,年轻一辈的生活压力就会随之减少,这就使得家庭背景在年轻人社会竞争关系中的作用不断加大,青年人生活压力日益增大的趋势随之而来。年轻一代在城市打拼,大多数人的人生理想即是“买房、结婚、生子”三部曲。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向上攀升的途径需要依靠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继而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拼搏奋斗大半生才能结束租房生涯。而房子对于工资来说不仅具有居住属性还有投资属性,属于大众投资品。工资只是工作的报酬,因此工资的上涨远远比不上投资品价值的上升。同时,大批农村人买房进入城市居住后,面临生活环境、文化教育、医疗等压力,从“蜗居”转变成了新一代“房奴”。当部分处于社会低层的群体意识到收入分配不均、就业受阻以及上升渠道变窄等问题后,难免会产生消极情绪,“躺平”便成为青年人的无奈之举。
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解放和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社会总体财富增长的同时,社会分层明显,加之自由市场润滑推动,由此通过代际传承效应让贫富差距加剧。底层群众陷入贫困陷阱,如果不借助外力,单靠自身力量很难进行阶层跃升。高考改变命运这一点就足以让大批农村学生挤破脑袋也要考到大学,留在城市做白领、存款、买房落户。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和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高等教育入学率越来越高,如今的大学文凭早已不能和几十年前相比,底层学子向上的通道遭遇阻塞,只能靠越来越高的学历来提升自身价值。这一代人大多成长过程一帆风顺,在进入社会后遇到挫折极易在心理上形成冲击,从而怀疑自身能力,心理敏感脆弱,“躺平”应运而生,正中90、00 后充满迷茫、焦虑的内心,由此,阶层固化引发的集体焦虑是“躺平”心态形成的心理基础。
3.教育机制导向的偏差
梳理当下网络热词从“内卷”“佛系”到“躺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管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现行评价标准过于刻板和单一,这些体现在目标、评估体系及竞争方式等方面,以高校学生评优评奖为例,一般会进行量化考核和成绩考核,在论文发表、学生成绩、学生会工作和社会实践上会有具体分数标准。这种情况极大刺激了青年学生自觉对准目标管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学生疯狂“内卷”,“卷”不过的学生就选择“躺平”。在家庭中,青年学生需要承受父母希望自己出人头地的压力,在学校中,需要承受老师及领导希望自己成功不许失败的压力,在同学中,需要承受同辈压力。如果现行教育机制继续鼓吹精英教育,就会导致“躺平”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中的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由于和外界接触较少,阅历经验不足,价值观易受圈层文化的影响。从之前的“佛系”“内卷”再到当下“躺平”,很大程度上都是青年群体受到外部文化环境的感染,对于正在成长期的青年人来说,新观点更容易被接纳,也会因为所处圈层环境盲目跟风。所以,当“躺平”一词一经出现,就迅速在网络发酵,引起青年人强烈的共鸣。
4.新媒体道德责任失范
近年来,新媒体快速发展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人们的生活,特别是抖音、快手、虎牙这一类软件迅猛传播,青年学生作为网络用户中的重要群体,思想和行为也受到了网络信息影响。一方面,娱乐至死时代,年轻人过分沉溺其中,带来身心双重伤害。抖音直播、游戏输出的内容往往刺激青年人的感官神经,若长期观看,会逐渐丧失思考能力,消磨斗志最终丧失心中坚持的信仰,一个人一旦没有信仰,其他方面也就很难撼动他。另一方面,新媒体道德责任失范,一些娱乐软件及营销号紧跟时事热点,以博眼球的方式极尽所能地歪曲事实,将加工捏造后的“真相”融入大众视野。大部分年轻人刚进入社会思想比较单纯,很容易被视频里的言论牵着鼻子走,人云亦云,丢失了理性思考,“心甘情愿”成为娱乐时代的“韭菜”。不仅消耗了大量时间,而且消磨意志,挫败了向上的勇气,还可能衍生出个人主义、责任心不强、行为失范等问题。总之,网络传播正在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大众生活,同时将热点现象以几何级的速度传播,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一种文化现象。[4]处于上升渠道受阻的青年打拼者,试图用“躺平”缓解心理压力,因此短时间内“躺平”爆红出圈。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对“躺平”青年的引导策略
我国首次就青年群体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青年是社会力量之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新时代应对青年“躺平”现象必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思想原则,贯彻执行党的战略方针,提升我国对青年人群的管理水平,促使“躺平”青年站起来,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对此,应提出行之有效的技术路线应对上述问题,如图1 所示。需要从青年的自我意识、社会治理体系、人才强国战略、网络舆论引导四个层面提供指导,着力优化青年发展环境。
图1 “躺平”青年的技术路线图
1.坚持党管青年
在我国,青年工作是由党主导的,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未来。“躺平”青年的教育问题属于青年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青年思想存在正确与错误、前进与落后之分,我们必须坚持党的统一领导,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要求,在复杂的思想斗争中,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为青年人群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努力为其在经济、科技领域开拓市场和资源,真正做到关心爱护青年群体。党要在青年工作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一是在青年事务上,党要为青年事务发展统筹大局,引领青年人学习成长、事业发展。青年成长是自由的,但由于涉世未深,容易在思想观念上陷入泥潭,所以要更多施加后天的人为干预,这是青年教育的根本。要把青年思想引领工作放在首位,各个部门、各级党组织共同把关,做好应对青年群体在思想上的多变性。二是在青年发展上,青年群体是重要的人力和人才资源,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领导人才、管理人才都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各级党委要加大对青年人的政策扶持力度,争取为青年人群在就业、创业领域提供优质的成长发展环境,培养青年人才,各尽其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2.加快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着力改善青年发展条件
破解青年“躺平”现象,关键是抓改革、促发展。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有效解决青年“躺平”现象必须着力破除青年群体在经济领域、民生领域、城乡领域的“内卷化”。第一,推进关键领域变革。治理社会发展中的“内卷”问题,首先要破除制度“屏障”。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加快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尤其在民生领域的住房、医疗、就业方面,坚持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加强市场监督,出台“双减”政策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这些措施都有效改善了相关领域的“内卷”情况,有利于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第二,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更加强劲,经济发展朝着更加高级、分工更加明确、结构更加优化的形态发展。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高水平发展,需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制定的决策部署,以新发展理念为根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构建现代化经济发展体系,不断开拓新兴领域及发展空间,盘活经济发展活力,加快推进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新时代青年“躺平”现象。
3.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着力提高青年创新水平
随着当今国际局势的变化,世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这也是伴随我国国力日渐强盛,逐步迈向国际舞台中心的时刻,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得到了全方位加强,注重发挥人才牵引作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面对当下青年“躺平”现象,需要从三个方面深入开展人才强国战略。第一,聚焦完善全民学习推进机制。深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更新学习理念,营造学术氛围,推出多样化学习方式,努力实现人人学、处处学、时时学的目标。第二,着力改革创新人才评估机制。制定正确导向的评估准则,防止唯学历论、唯分数论,打破求职过程中的性别、健康状况等不公平的隐性限制,在职场环境中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英雄不问出处”的良好风尚。第三,变革高校供给人才结构。加强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在学科结构、专业结构、培育结构上下功夫,着力改善青年群体成长成才环境,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有为青年,切实解决高校人才与社会需求错位的困境。
4.有效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着力优化青年成长环境
网络“躺平”现象带来的正面作用在于启发了一批青年人开始对人生道路和选择的思考,但更多的是教人无欲无求的负面影响,如果对网络媒体贩卖“躺平”情绪不加干预,将严重影响青年人的思想健康。因此对于网络媒体的失范行为需要从以下三点进行:一是要把“躺平”转化为“站起”的斗争精神。“躺平”在网络中出现,就需要通过网络平台来解决。利用思政课播放时事评论视频的方式进行主流价值观引导,增强学生斗争的意识、能力和本领,掌握斗争方式方法,不管是面对生理还是心理上的困难,都要敢于斗争、勇于斗争、善于斗争。二是要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精神。通过b 站、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平台宣扬全国人民同舟共济的事迹,在传播学习中融入团结友爱精神教育,一手抓宣传,一手抓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激发学生爱的能力和情感,遏制网络不正当思想的传播。三是宣扬“站起”中的担当奉献精神。创新网络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融入多种元素和手段,讲述一线医务工作者、社区活动志愿者、岗位守望者等默默付出的感人故事,宣传先进模范人物,注重根植奉献精神的深厚土壤。
5.发挥青年自我培养、自我塑造的作用
青年的健康成长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培养的,但最根本的在于青年的自我教育和塑造。具体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把教学内容积极转化为个人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有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勇气,为新时代青年提供信念支撑。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做规则的维护者,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青年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更要有责任担当。弘扬新时代“站起”精神,自觉维护规章制度,牢牢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融入自身,身挑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国家与社会发展过程所扮演的角色,在学习生活中多一份理性思考,少一些冲动盲从,多一份勇气担当,少一份胆怯逃避,做到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在意识形态领域静守己心,不信谣不传谣,客观面对事实存在,最大程度减少传言问题的发生。培养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唤醒“躺平”青年站起意识,主动承担起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