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2022-11-02武永成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院院校旅游

武永成

(1.宿州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宿州,234000;2.菲律宾克里斯汀大学 国际学院,菲律宾 马尼拉 1004)

我国学者对中外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关注度较高,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入手得出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例如,学者马继刚、孙爽爽等人以访谈调查的形式,对法国瓦岱勒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的专业实训教学方法展开研究,并提出中国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应通过翻转课堂、情境教学、移动课堂等方式改进实训教学[1];学者刘爱萍、李强从办学理念、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等角度出发,对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展开分析,并以此为依据通过细分学期阶段,对桂林旅游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提出优化建议[2]。不过总体来看,我国学者的研究或着眼于高职教育,或聚焦于本科培养,研究范围相对狭窄。也有部分学者未明确研究范围,对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结果相对含混,明显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本文从高职、本科(包括普通本科、应用本科、职业本科)两个培养层次入手,分别对中外旅游与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展开分析,以期提高分析过程的系统性和分析结果的科学性,为相关教育工作提供经验借鉴。由于国内外教育背景、专业设置具有较大不同,加之跨语言、跨文化的教育研究本身存在一定差异,本文以酒店人才培养为主要分析对象,将酒店管理、旅游与酒店管理、酒店与旅游管理等名词表述统一纳入研究范围。文中外国高校或中国高校的表述,指的是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层次人才的院校,不包括高职院校。

一、中外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1.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生源选拔分析

英、美等国高职院校的生源具有两大特点:其一,生源对象较为广泛,既有普通高中生、中职毕业生等传统学生,又有在职员工、退役军人、退休人员等非传统学生[3];其二,入学难度相对较小,两国对申请者的最低要求均为同等学力证明即可注册入学,降低了学业成绩、教育证书对申请者的硬性限制,如表1 所示。总体来看,国外高职教育侧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开放性、全面性教育,入学门槛低,限制条件少,专业招生过程中具有更多自主空间。例如,瑞士洛桑学院会对通过初审的学生进行面试,面试内容包括情景表演、性格测试等,以进一步判断学生是否适合酒店管理专业;美国社区学院会在实行面试开放入学制度的基础上,通过与申请者沟通交流了解申请者的基本情况,帮助申请者判断自身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契合程度。中国高职院校属于大学专科层次院校,与本科院校采用统一的高考选拔机制,学生选择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及就读学校以其高考成绩为依据,入学前基本不会接受官方形式的专业分析,并不主要以职业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及职业选择为基础、志愿和目的。

表1 国外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入学分析表

2.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分析

国外高职院校和社区学院以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强调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过程达成教育目标,因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普遍重视实践课程的设置与开展。例如,加拿大温哥华社区学院(Vancouver Community College,简称VCC)酒店专业的实践课程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其中校内实践基本覆盖所有课程,且实践课程在总体课程中的占比约为1/3 或1/2;校外实践课程包含带薪实习与社会实践两部分,带薪实习采用工学交替模式,帮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中不断成长,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在专业修读期间必须在餐饮、酒店等相关行业累计工作500 小时[4]。美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采用合作教育模式,即带薪实习合作教学,这种基于学校、用人单位、学生建立起的三方合作关系,强调校内教学与实习实训的有序衔接,并着力强化校企合作及其资源整合。中国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日益上升,并为此做出诸多尝试与探索,应用最广泛的是校内课堂实训和第三、四学年企业顶岗实习模式。前者课程只覆盖不到1/3 的课程,以服务技能的实训为主,综合性和经营管理性实训较少,实训环境与设施设备普遍达不到企业基本标准;后者通常是学生在学校统一安排或自主选择下,在餐饮、酒店等相关行业开展近半年或一年的实习活动。这种长期性、统一性的实习活动有利于学校集中安排管理,也为学生毕业走向就业岗位提供便利,但由于缺乏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管理与服务之间的良性循环,学生在重复性服务、一线岗位、单一部门和反复锤炼中难以获得职业和专业的成长与发展。此外,与国外院校的带薪实习不同,中国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往往只能获得少量实习生活补贴,学生的劳动付出与经济回报不符,学生参与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对较低。

3.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学历评估分析

国外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层次人才培养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旨在通过持续学习使得学生具备进入酒店领域的岗位技能与职业素养。正因如此,国外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培养没有局限于学历评估,而是将学历评估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认定的框架中,即学生按照学校规定完成学业后,可在取得相应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课程对应的酒店任职资格证书,为学生得到酒店行业的接纳与认可奠定重要基础。例如,新西兰将义务教育阶段后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学术及职业资格整体划分为10 个级别,对应证书培训、文凭教育(国内专科)、学位教育(国内本科)、研究生及博士教育,职业教育分布于整个教育体系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衔接有利于终身学习社会的构建[5]。德国、瑞士更是如此,打通了院校、企业和行业的认证体系。相较而言,中国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从专科阶段到本科培养再到研究生教育,基本没有能提供社会、行业、企业和院校公认的职业资格认证及其体系,即学历评估与职业资格认证分离。当然,中国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历评估没有纳入职业资格认定框架,关键原因在于中国酒店领域缺乏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仅有的酒店管理师资格认证对从业年限或学历水平具有明确要求,酒店餐饮服务员认证对就业和职业发展作用有限,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学历评估纳入职业资格认证明显缺乏现实基础。

4.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升学通道分析

国外高职教育普遍构建了较为畅通、多元的升学通道,基本可以满足学生专业深造、学历提升的不同要求。例如,美国社区学院承担职业教育重任,为美国高校输送了近一半具有职业学习背景的生源[6];日本高等专门学校是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其毕业生对内可继续攻读专攻科,对外可升入技术科学大学、普通高校,学历提升的选择空间较为宽松[7];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也面向高职教育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升学机会,如表2 所示,在推动国家教育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高职教育为立志深造的学生提供了升学通道,包括专转本、专升本、专接本等路径。其中,专转本面向全日制五年制高职应届在籍学生开放,属于第一学历教育,学历含金量高、社会认可度高,但每年招收的学生数量有限。表3 所示为2021 年江苏省专转本数据,金陵科技学院等19 所省内高校面向旅游管理或酒店管理专业招生,招生数量仅为1 200 余人,具体招生环节不仅需要统一开展选拔性考试,而且对报名学生的专业成绩、纪律操守等校内表现有较高要求。而专升本、专接本等属于第二学历,社会认可度较低,且通过比率总体保持在30%以内,对于想要提升学历的学生而言同样难度不小[8]。

表2 国外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高职教育的升学通道分析表

表3 安徽省2022 年和江苏省2021 年普通高校专转本计划表

二、中外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1.院校定位及发展趋势

尽管国外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普遍强调职业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但并不影响国外该专业所属院校做大做强、追求卓越的目标与定位。国际知名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院校往往直接命名为酒店管理学院,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法国瓦岱勒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瑞士格里昂酒店管理学院、澳大利亚蓝山国际酒店管理学院等,其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具有高度独立性,师资力量、专业建设、资源开发、品牌口碑方面也表现出高度专业性。国内则不同,除青岛、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之外,基本上没有单独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公立本科院校,且酒店管理多属于旅游管理的细分方向,专业设置具有一定从属性。国外旅游与酒店管理本科院校普遍选择走国际化路线,通过不断强化院校建设水平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而优质生源为院校实施高标准、高水平培养策略奠定基础,优秀毕业生在酒店领域的卓越表现进一步为毕业院校树立良好口碑,专业教育生态为院校发展提供了优质资源。例如,法国瓦岱勒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每年接收来自法国及世界各地1 200 余名学生接受专业培训,并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十余个国家建立分校,在专业教学基础上面向国际学生开设英语课程、法语课程,为跨文化招生创造良好环境。相较而言,中国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起步晚、发展慢,尚处于专业建设探索阶段,且该专业在各大高校的办学发展中大多处于非强势专业或非核心或边缘化专业的地位,即使各省市旅游职业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也非最好的专业,院校定位相对保守、“行政化”,偏重学历教育和理论教学,主要以打造国内优质专业为目标,并倾向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提高国际化水平,并不苛求区域或省级品牌专业,也不真正强调培养行业精英和职业经理人。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国外高校的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高度指向性、鲜明特色性和专业职业性。其中,高度指向性是指培养目标明确而集中于行业精英,鲜明特色性是指培养内容仅仅围绕酒店的经营、管理等核心,专业职业性是指培养规格聚焦酒店职业经理人能力与素质以及职业发展。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目标是为业界培养有理论、懂业务的领导人才,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以培养业界领袖为目标,两所世界名校均致力于为酒店领域培养高端领导人才,目标宏大清晰,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此外,瑞士洛桑学院强调综合性课程教学对拓宽学生职业生涯的积极作用,而康奈尔学院在聚焦专业核心理论的同时,注重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较为明确,如北京联合大学培养具有解决酒店经营管理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性应用型人才,突出培育学生外语优势,与院校办学特色具有较高契合度。国内高校普遍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强调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和道德品质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国外高校注重课程与行业发展、行业需求的紧密结合。澳洲高校不仅会通过校内学科组自评、第三方机构评估等方式对课程名称、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展开定期评审,而且部分院校会设立专业教学咨询委员会,积极吸纳业界人士对教学内容展开专业评估[9]。相较而言,中国高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习惯围绕固定教材展开,强调课程教学的系统性与连贯性,教学内容与行业领域的联系相对较弱,课程评审工作相对滞后。

3.师资队伍及跟踪优化

国外高校非常重视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专任教师的专业背景,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而且关注教师与行业领域的持续关联。例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要求教师每3~5 年返回企业参与管理实践,通过亲自调研了解行业领域的新事物、新技术,以积累行业经验、更新教学内容[10];瓦岱勒学院鼓励教师在完成授课任务的同时到酒店行业兼职,并主动向学院教师提供兼职推荐服务,该学院教师的职业成长基本不会脱离酒店经营管理实践,而是在学校与酒店的长期循环中提高教研及学术能力。近年来,中国部分高校对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专任教师的专业背景给予高度关注,如桂林旅游学院的国际酒店学院对标“洛桑模式”,要求教师需具备五星级酒店从业经验,并通过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Qualified Learning Facilitator”资格证认证;北京联合大学、四川旅游学院等院校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获得美国饭店协会职业资格认证;北京第二外国语中瑞酒店管理学院对专业师资提出取得学习指导师证书的具体要求。不过中国对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具有较高要求的院校数量较少,而且各院校普遍关注新任教师的学历背景和从业经验,较少对教师职业生涯中与酒店行业的关联状态做出明确要求,甚至在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对专任教师到酒店企业兼职与挂职持不鼓励、不支持的态度,往往酒店挂兼职的形式大于内容。国内高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师资建设模式,无疑弱化了专任教师与酒店行业的关联性、职业性和专业性,不仅不利于教师自身职业成长,而且无法为学生获取前沿知识提供有力帮助。

三、国外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借鉴

1.找准经营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以实践教学促进能力养成

以职业化改革和新职教法为指导,旅游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专业、就业、职业发展方面,从多角度做出全新定位[11]。实践教学是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影响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对比中外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无论是高职教育还是本科培养,都应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创新,以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养成和职业方向的选择。首先,要改变学生实习实践现状。学生进入酒店实习付出了自己的时间与劳动,理应获得相应的肯定与回报,因此,可借鉴国外带薪实习模式,通过给予合理酬劳提高学生实习实践的积极性,或者实行实习生活补贴与培训基金结合的“双薪制”,不管哪种薪酬实习制,必须杜绝院校各类形式的佣金,也使学生基于自身体验加深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解,并对所学专业、职业岗位形成正确认知。其次,要改变学生实习实践模式。毕业前集中实习模式虽与学生就业紧密衔接,但无法通过实践与学习的交替互动创造更多教育价值,工学交替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鉴于中国开设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各类院校大多没有教学酒店,采用一周实习、一周学习的实践模式现实性较差,可以以月为周期进行校内学习与酒店实习的循环交替,单一部门或一类服务岗位不超过2 个月,总集中实习期不超过6 个月。最后,要细化管理学生实践学习。学校要对学生的自主实践时间做出具体要求,如学生毕业时累计完成500 小时酒店工作或总体实践时间达到100 天(以每天8 小时为标准),使学生实践学习具备量化标准,学校可尝试在周五及周末不安排教学课程,为学生留足实践学习时间。

2.突出专业性师资的培养基础,以师资建设提升培养水平

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主体,也是推动院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因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将师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首先,学校要对新进教师的从业背景做出明确要求。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任教师的招聘工作不能以学历水平为唯一条件,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要求聘任者具有大型餐饮、酒店、康乐保健等企业任职经验,相关从业时间不低于5 年,且离开行业领域的时间不超过1 年,以此保证新聘教师具有良好的行业经验,能为教学改革优化提出具有针对性、建设性建议。其次,学校要鼓励专任教师与行业领域保持密切联系。受到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高校教师到企业兼职缺乏现实基础,可以借鉴国外教师的其他企业锻炼经验,开展多元化行业实践活动。一方面,学校应要求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累计开展不少于30 天的行业实践活动,以保持敏锐的行业洞察力和稳定的职业水准;另一方面,学校应鼓励教师每隔3~5 年重新返回行业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一次挂职时间不少于6 个月,使专任教师获得深入行业领域、系统更新知识储备的机会与能力,进而为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学校教育声誉提供有力支撑。

3.形成职业教育系统的培养生源,以教育贯通促进教育发展

国外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既有面向社会公众的社区学院,也有培养高端人才的国际名校,且社区学院与国际名校之间并非绝对割裂,而是在适度的框架约束下,打通职业教育、普通教育通道,不仅为社会公众提供覆盖面极广的短期培训、职业教育,而且为有意提升学历的学生提供转学深造机会,使教育公平真正落到实处。基于此,中国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应以教育贯通促进教育公平。一方面,要切实扩大教育覆盖面,将短期培训、企业进修纳入教育体系,使企业员工、退休人员等非传统学生能以较低成本获得受教育机会,使高等职业教育在实现升学功能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其促进就业、社会服务等作用,以扩大生源范围、降低招生压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畅通升学通道,尤其要加快探索高职院校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之间的对口升学机制,通过扩大学历教育增量供应,合理满足更多职业中学、高职毕业生的升学需求。不过,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通道,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教育可能,必须坚持“宽进严出”原则,可通过扩大教育供给、降低教育壁垒的方式,有效满足更多学生的求学、升学需求。但教育过程必须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培养方案为遵循,严格按照培养计划推进教育教学工作,保证毕业生真正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升。要严格把控毕业通过率,对不符合毕业要求的学生采取课程重修、延期毕业等措施,敦促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勤勉学习习惯。此外,推动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短期培训、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一体化发展,应以教育高度专业化为前提,可借鉴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等国际名校的发展模式,围绕旅游与酒店管理这一专业,构建覆盖短期培训、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等教育类型,涉及高职、本科、硕士等不同培养层次的教育体系,切实推动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做专做强。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在人才培养水平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总体来看,中外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生源选拔、实践教学、师资建设、升学通道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国外人才培养强调职业导向和能力建设,注重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较为充足、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中国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侧重学历教育,但升学通道不够畅通,教育供需缺乏基本平衡,对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支撑力量薄弱。因此,中国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新《职业教育法》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实施的指引下,既需要从院校本身出发,做好教学优化与师资建设,又需要从教育体制入手,贯通各类教育、畅通升学渠道。

猜你喜欢

学院院校旅游
初等教育学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旅游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西行学院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