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是部分新时代年轻人的自我防卫方式
2021-09-23郭艳彪
郭艳彪
2021年网络最流行新词之一可能就是“躺平”。所谓“躺平”,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指“无论对方作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的心理。”简单地说,我个人的理解是,“躺平”和我们前些年提到的“佛系”有点儿相似,就是为了减少过度焦虑情绪的影响,减少对身体的过度消耗,而主动选择降低自己的欲望,过极简的生活。比如,《躺平即正义》帖子的作者,就这样形象地描述了躺平的生活细节:每天只吃两顿饭,什么都不干,每月的花销控制在200元以内,没钱了就继续工作一两个月,然后接着什么都不干。
“躺平”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和争论,就我目前所读到的相关文章的观点来看,目前形成了旗帜鲜明的三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就是坚定支持“躺平”,支持群体更多来源于年轻人。一些年轻人正在践行着这种躺平的生活方式,并且逐渐形成了躺平一族、躺平主义、躺平学。他们还在贴吧、豆瓣小组上,宣扬和分享“躺平是一门哲学,躺平是一种艺术”。最近,在网络上有一次关于躺平的大型调查,结果发现,在参与投票的16.7 万人中,有6.7 万人选择“我累了,坚决躺平”,比例高达四成以上。
第二种态度,就是坚决反对“躺平”,反对的群体更多来自上一代的长辈们。他们认为“躺平”是年轻人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比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副教授李锋亮明确表示,非常反对躺平心态,他认为“躺平不但对不起父母,更对不起亿万个努力工作的纳税人”。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也旗帜鲜明地反对“躺平”,他认为如果现在年轻人“躺平”的话,国家的未来就令人担忧。《南方日报》则发表了王庆峰的一篇评论文章——《“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标题明确地用更加鲜明强烈的“可耻”二字表达了对“躺平”坚决反对的态度。
第三种态度,就是折中的态度。他们认为“躺平”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年轻人“躺平”的心态完全可以理解。比如来自北京大学的著名心理学专家李松蔚就撰文表示,“躺平”其实是年轻人跟随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独立宣言”,我们无需过度解读它,也无需过度担忧它的存在。而且,他进一步认为,绝对的“躺平”其实是很难的,一些年轻人只是口头说说而已,即使部分年轻人真的“躺平”一会儿,也不会从此一蹶不振。相反,如果这些年轻人真正被允许独立地选择“躺平”以后,他们可能会“躺平”一个月、两个月、几个月,但是他们也不会真的永远“躺平”,最终还是会选择“站起来”继续努力奋斗。
我个人比较赞成折中的态度。我觉得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个性特点,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式,“躺平”在某种程度上就反映了当前部分年轻人面对不断发展的新时代的心理特点,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新时代部分年轻人面对现实问题的“自我防卫”方式。“自我防卫”是精神分析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處在挫折与冲突情境之中,通过主观努力一时又无法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之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复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的“甜柠檬效应”“酸葡萄效应”就是一种典型的因为得不到追求的目标而产生的一种合理化解释的心理防卫机制,这种心理防卫机制可以让我们暂时缓解焦虑情绪和痛苦感受,因此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躺平”作为现代某些年轻人的“自我防卫”方式之一,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效应。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躺平”同其他形式的“自我防卫”方式一样,都是一种不愿意面对现实的心态,因此,它无法真正解决个人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躺平”是新时代年轻人的重要“自我防卫”方式,它对于当代年轻人,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有更多的消极作用,当我们感到痛苦的时候,在最开始的时间段,“躺平”一会儿可以,但是通过“躺平”的方式休整一段时间以后,我们每个人还是得“站起来”继续面对自己的人生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