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
2022-11-02蔡雪慧
蔡雪慧
一、 引言
虽然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全面推进,但实际的贯彻落实方式和成效却有不足。有的高中学校的数学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学生的课堂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挖掘和发挥。高中阶段数学教育的优化和改革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一克服,逐渐化解,才能真正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关于新的课程改革概述
为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我国在教育领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更加注重优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完善了培养目标,明确了“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标准,还强调了各学段之间的有机衔接,优化了具体的课程设置、细化了具体的实施要求。期望基于课程内容和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既帮助学生打好理论知识基础,又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主自觉的学习思维和习惯,实现学生综合素养和核心能力的提升。整体来讲,更加细化了教育的标准、目标和实施过程,更加注重教育的质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整体的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更高、复杂程度更强的数学教育更要积极地做好当前发展和教育情况的具体分析和总结,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落实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地做好学科教育改革。但是,当前阶段,高中各层级学校虽然已经意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在具体的落实和推进方面还存在不足和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扩展高中数学学科教学的改革深度,重视数学教育的质量和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新的课程改革内涵理解不够透彻
新课程改革大环境下,当前阶段高中的数学教育改革已然演变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具体的数学教育的改革基于教师对新的课程改革的理解深度和执行力度。但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数学教师对新的课程改革的影响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实际的教育方式仍然是传统的“满堂灌”式的应试教育,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有的数学教师并不明白教育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开始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只是为了响应“上面”号召;还有些教师明白教育改革的目的和意义,但是由于大环境和自身能力的有限,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学学科教育改革和改进,只是在传统的数学教育表面做一些改变。部分“老”的数学教师认为自己在数学教育领域已经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自己的数学教育能力和水平已经非常高了,并不注重自身的能力提升和全方面发展。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仍然在数学课堂上大谈“经验”,传授技巧,开展“题海”战术。他们认为数学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化是一种“负担”,甚至认为是对正常的数学课程推进的一种阻碍。在具体的数学教育改革推进上不积极,走马观花。有的数学教师积极地去丰富数学课堂的形式和内容,积极地响应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但是他们单纯地认为新的课程改革是对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改革,而忽视了对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也是对新的课程改革理解不透彻的一种表现。
教师的思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想,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偏颇和不深入、不彻底,也影响着学生对新的课程改革的理解。教师的教育方式不改变,学生仍然会长期处在一种“被灌输”的学习状态,也失去了“以生为本”的教育意义,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数学教学质量自然也难以保证。
(二)新的课程改革缺乏良好的实施环境
到了高中阶段,数学的复杂性和逻辑性逐渐凸显。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数学课堂教育会让高中学生认为,数学这么抽象,好像与实际的日常生活也没有什么联系,不知道学习数学有什么用。比如,高中阶段的函数知识就非常抽象,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式的接受教师的“灌输”,再加上教师对数学函数讲解的理论性过强,他们根本不能真正地领会函数的内涵,不能在生活当中灵活地运用函数解决实际的问题。学习积极性自然也不高。
新的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各地的宣传和推进力度各不相同,学校和教师对新的课程改革的理解深度也参差不齐。部分学校过分地重视新的课程改革,过分地强调新的课程标准。所以,在落实执行的过程中也要求数学教师必须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和内容严格进行。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水平是有限的,过分的强调改革,强调新课标,可能直接导致部分教师的“形式主义”,不能保证新课标对提升数学教育质量的有效性,甚至保证不了基本的数学学科推进。比如,为了进一步响应新课标的号召,部分数学教师会在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当中“生硬”地插入互动环节、讨论环节或者问答环节,这些环节实际上与课程内容的结合度不强,有效性不足,造成课程内容的衔接不畅,课堂有效时间被浪费。一旦新的学期结束,各科考试成绩出炉,如果“新课标”下的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又会认为是新的课程改革的原因,又回到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
(三)教学内容和形式不够新颖、多样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应该响应新课程标准,挖掘新的数学教育路径,找到既能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又能帮助学生实现数学能力提升的新路子和方法。探索数学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和方法,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自我提升和数学教育的研究和发展上来,通过多方力量的融合来找到更加科学合理的新的数学教育模式和方法。但是,实际情况是,有的数学教师的数学教育形式和内容同质化程度比较高,创新不足,灵活程度不够。比如,日常的数学授课过程中,复制和模仿别人“优秀”的数学教学经验。导致课堂内容的灵活性、衔接性、创新性不足,吸引力自然也有限。有的教师也非常积极地丰富数学教学的形式,安排了鼓励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但由于实效性不大,对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和实际思维的开发程度有限,不足以指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实现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当然,那些不注重情境创设、不注重师生互动的数学教师,自然也不能为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创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和学习环境。
(四)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教育内容衔接不流畅
高中阶段进行的数学教育改革和初中阶段没有进行教育改革的内容和形式是有一定差距的,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在衔接上存在一定的脱节情况。初中阶段的学习方式和思考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要求。并且,进入高中以后数学知识和内容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层次,更抽象,复杂性和难度也更大。知识范围更广,对初升高的学生是一个新的升级。会出现很多过渡性的问题,并且学生的过渡反应也不尽相同。比如,初中阶段的因式分解和不等式的解法并不在中考的考试范畴之内,数学教师也不会过多过深地讲解和涉及,学生的吸收程度自然也有限。但是,这些内容却是高中阶段的基础知识,对这部分内容没有过多了解过的学生在过渡阶段就会表现出学习和理解上吃力的情况。另外,高中数学教师对学生学习和吸收程度的重视度,及对学生的心理浮动和变化关注也不足,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异样”和问题,给不了学生及时的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长此以往,问题越积越多,不利于学生的智力提升和思维培养。
(五)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长期处在课堂的主导位置,学生是被动地接受和吸收。教师“一概而论”的教育方式并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要求。长期的“被动”和生搬硬套的被动学习,也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更多的是被动地等待“传输”而不是自觉地去研究、发现和创新。
传统的数学教育中,教师对学生成绩和学习结果的重视度很高,更注重学生将自己所教的内容全部消化和吸收,更注重“题海”战术,认为量的积累一定能够达到质的提升。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模式也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互动和实践机会有限,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本不能在数学领域实现挖掘和发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也限制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数学知识灵活应用能力的提高。
四、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转变教师的数学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教师是数学教学的组织者、研究者、合作者。也就是说,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新的数学教育思路和课程需要依赖教师团队来进行研究和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也要依赖教师队伍来进行优化和创新,教师在数学学科的课程改革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师对新的课程改革的认知水平,以及数学教师的改革理念直接影响着数学学科的教学改革和实际落实效果。
一方面,要重视数学教师队伍综合素养的提升。高中数学教师应该自主自觉地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去转变教育方式,转变角色,基于对新的课程改革和标准的详细分析和深入挖掘,将新的课程标准与高中数学知识联系起来,用新的课程标准来指导现阶段的数学教学。学校也需要定期积极地组织教师研究、分析和讨论新的课程标准,帮助教师更加全面地理解新的课程标准,加深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也可以通过邀请相关行业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和交流,或者通过线上的学习平台引导教师进行更加广泛全面的交流等方式,帮助教师把握新课标的精髓,找到更科学更好的方式在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贯彻落实课程标准。另一方面,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实现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既要去了解有关数学的知识和内容,又要积极地去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实现跨学科的交流和能力提升,并在不断地学习和交流过程中反思自己,用自身的全面发展影响实际教学活动。教师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的学习理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
(二)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倡建立高效课堂,并不是在量上取胜。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师也应该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创新和优化数学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去。积极地帮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去思考和自我发现,而不是将已经获得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力。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数学教师也应该基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和对课程的结合把握,丰富数学课程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比如,根据数学教材知识创设情境环境,进行情境教学;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教学;基于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提升,开展小组教学或者问题式引导教学等。总之课程内容的设计,既要新颖,又要“以生为本”,还要保证不脱离数学知识体系和结构。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理清数学脉络的同时,实现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
(三)以新课程标准为基准,构建全面且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
基于目前高中数学学科的教育现状,高中教师应该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更全面地理解教育改革的目的和意义。积极地去落实和完善数学教育评价体系。一方面,数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贯彻和落实新的课程标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知识传播和素质能力提升的结合,数学教学形式既要新颖,又要科学合理,数学教学内容既要符合逻辑架构,又要有所创新和调整。教师可以在模块化教学的基础上,先帮学生捋清知识脉络,形成立体的知识架构,再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知识架构的基础上丰盈、填充和拓展。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联合学校上层力量实现数学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和调整。提高数学教育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实现数学教育评价体系评定标准与新的课程标准同步,转变传统的“只以成绩论长短”的单一的评价模式。通过考核和引导方式的改变,给予学生更全面、科学、综合性的评价,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四)做好初中和高中的衔接,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一方面,新的课程改革要打破学习阶段的限制。初中和高中教师之间也应该有所交流和互动,以便加深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高中教师在进行新的课程授课之前应该基于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把握和了解,有一定的判断,能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具体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帮助学生去学习和理解,而不是单纯的“我认为,我以为”。并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变化,能够积极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学生疏导和帮助,帮助学生顺利地度过过渡阶段。
另一方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做千道万道数学题,不如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和养成好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逐渐培养合理、科学的学习顺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新兴学习模式,并且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估,在不断的综合性评估和自我成长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五)“以生为本”,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数学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力的发挥同样重要。一方面,教师进行教学模式调整和教学内容优化的前提是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充分把握和了解,能够基于学生的兴趣和现实需求进行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调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程参与性。另一方面,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深入学生群体,在具体的学习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在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上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互动和实践,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形成立体的数学逻辑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在积极互动和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实现学习进步和综合能力提升。
五、 结语
新的课程改革是符合当前阶段教育发展规律的。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现阶段的数学教育还有需要提升的空间,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积极地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数学教育方面做出相应改革和调整,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