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研究
——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为例
2022-11-02倪苏铭
倪苏铭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当前学校和教师存在“只有教材,有教参教案的课程”,只关注要考试的内容和在课堂教学中只侧重单篇课文教学的现状,严重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落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这要求教师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研究性学习正是通过教师基于学生学情对课程进行设计,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学,在探究合作验证中提高学习研究能力。文章以《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为例,结合笔者在选修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尝试以问题学习为导向引领课程设计,探索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 在整本书阅读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一)教学相长,顺应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
整本书阅读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渗透、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学生要想具备语文核心素养,单单靠语文应试知识点是很难达到的,需要学生从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去汲取。然而碎片化阅读时代使得学生不能全面、联系地看待文本内容及文本所反映的世界。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与文本、作者、人物对话,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提升。在阅读成果展现阶段,就一本书全面地、不同角度地分析研究,以及批判辩证的交流等,都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如在人教版旧教材中选取的《林黛玉进贾府(节选)》,通过整本书阅读,可以让学生从单篇课文学习的人物形象描写,进而探寻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通过梳理人物关系,辩证看待人物形象,从课文节选走向章回阅读,走向全书阅读。开展研究性学习既是对目前阅读浅显化、碎片化的有力纠正,也是在教与学的方式转变中进行阅读课程改革的探索。
(二)完善学生个性,提升人生格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提出:“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联系个人经验,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阅读离不开教师教学的有效引导,而文学具有独特的审美育人价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形成高贵的精神气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升人生格局。在整本书阅读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正是实现这种教育理念的有效载体。
(三)适应新高考改革趋势,提高教学质量
新高考改革以来,语文科目越来越重视能力和素养的考查,注重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思维过程的引导。在高考试题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涉及越来越多,文本阅读的比重也在不断加大。新高考改革在指引学生多读书的同时,还指引着他们读好书,读整本书。而语文课程标准一直要求重视《红楼梦》的阅读,如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在课外阅读书目中有《红楼梦》,《红楼梦》是高中必修下册必学书目。另外《红楼梦》极有可能是高中生高考名著必考书目,2008年江苏省《考试说明》里首次将《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名著列入文科考生的考试范围。2018年北京市《考试说明》里也将《红楼梦》纳入必考范围。虽然全国卷还没明确考查过《红楼梦》,但随着语文核心任务群在教材中的体现,这个考试趋向不容忽视。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正是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最好范本。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深入研读文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更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 确定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该程序分为四个教学阶段:第一个研究阶段是创造话题情境,确定话题情境,即开展研究活动必须形成的社会氛围。这需要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创设能引起大多数学生内心怀疑和好奇的话题情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切入点,以便掌握学生真实学情,找到适合高中生思考的关键问题,确定教学主题。第二个研究阶段是学习探究阶段,在基本确定和掌握了需要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所有基本问题信息后,教师梳理出关键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问题学习实践主体之一的作用,收集基于问题研究的相关信息,通过阅读书籍、观影、网络信息查询等,有效、全面、系统地获取该问题需要的信息,在实践中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然后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得出相应的问题解决结论,以达到全面解决基本问题知识的研究目的。第三个研究阶段是交流与实践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体验,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及时系统地总结、整理自己的学习成果,形成书面材料,并通过小组交流与研讨展现出来,在表达分享个人理解的同时,借鉴他人的观点来验证自己的成果。交流的形式多样化,既可以是成果分享会,也可以开展辩论会,还可以是经典剧目重现。第四个研究阶段是学习成果评价总结阶段,这也是教师引导学生跳出主观感受,通过提供科学有效的研究建议,规范研究成果的重要阶段。这需要教师从专业学术研究的角度,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出现的规律性问题提供视角和解决方法,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建议,启发学生对成果进行提高和优化。
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在选修课中的课程实施为例。在开课之前,教师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课程内容和结构要求,基于学生学情和教学需求,设计学生调查问卷,以便掌握学生对《红楼梦》的认知途径和阅读程度。选修课面向高一新生,学生既有渴望学习的迫切性,又有对阅读这本鸿篇巨著的畏难心理。“这本书如何读?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哪些内容?如何找到自己研究的问题并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在哪里?”这些都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进行分析,以确定开展适合的教学。
在研究性学习的四个实施阶段,文本阅读是开展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从学生对阅读《红楼梦》的初步印象入手,引导学生精读原著,在阅读过程中形成对作品的初步理解。在确定研究兴趣后,再次深读文本,进入学习探究阶段,在文本中阅读揣摩与仔细品味,欣赏小说语言表达艺术的独特和精妙,梳理归纳出其小说情节里包含的动人场景乃至小说作品完整的艺术架构,理清小说故事人物关系,探究书中每个重要人物背后内在蕴藏的真实与精神世界,研究贯穿小说内容本身内在的深刻艺术价值。在交流与实践阶段,确定研究主题,通过查阅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研究文献和评价背景资料,深入阅读研究,在交流互动中呈现阅读成果。在总结评价阶段拓展阅读视野,积累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
三、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阅读教学多是单篇课文阅读教学模式,即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学单篇课文中包含的各种重难点知识问题展开思考和探究。然而整本书阅读所需要的教学时间长,作品容量大,研究范围宽,这就要求师生形成一个阅读学习共同体,而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适应整本书阅读形态的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开展了以下三种研究性学习课堂设计。
(一)小组分工式阅读课堂
在前期开展课程问卷调查阶段,教师通过问卷分析已经掌握了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程度,便可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把学生分成不同的阅读小组,如“红楼女性人物”“宝黛爱情”“红楼主题”“红楼情节”“诗词曲赋”“成语与谐音”等。这种小组分工式的阅读模式可以消解个人阅读的枯燥艰涩,学生间的阅读交流可以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强化个人坚持阅读的信心。
有了共同的阅读兴趣,为学生营造同伴式阅读氛围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对课堂放任不管,而应更充分关注每位学生的具体阅读心理,摸清小组共同的阅读难题,在各小组中起到导读、解惑的作用。如采用随机交流沟通的方式,关注小组的阅读状态,以提供方法角度的点拨教学取代一言堂式的讲授,在师生交流、生生讨论中获取阅读资源,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还可根据小组整体的阅读理解进度,选择书中有提纲挈领作用的、能充分体现作品特征的文段让小组研读,以帮助学生从零碎的阅读认知逐步过渡到整体感悟,思考知识的关联性,提高整本书阅读能力。《红楼梦》虽然难读,但若能及时抓住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提供有挑战性的阅读内容和适时的方法指导,便能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建构阅读文学经典名著的正确策略,促进整本书阅读的扎实深入开展。
(二)专题阅读探究式课堂
在完成对作品的初步阅读后,可开展专题阅读探究式课堂。与传统教学评价模式不同的是,专题阅读探究式课堂模式主要体现在从理解文本内容到研究学习问题的角度,注重文本深层次阅读梳理和解决问题实践的探究与归纳。根据各小组的阅读情况,从交流阅读方法、介绍结构及主线、探讨人物形象、梳理故事情节、赏读诗词曲赋,探究小说主题等方面设计阅读与研讨专题探究活动。
如以“梳理思维导图”为专题进行教学设计,各小组根据自己阅读的文本内容,梳理思维导图来进行交流分享。可设计以下学生活动:①用思维导图梳理甄士隐命运发展变化的脉络和《好了歌》的内容及大意。②阅读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部分,绘制《红楼梦》中主要人物关系的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继续阅读其他章回,逐渐添加新的人物。③研读“宝玉挨打”相关章节,绘制一张“情节关系”思维导图。在这个情节中,深入展开了父子之间、嫡庶之间、婆媳之间、主奴之间等多重关系的情节线索。④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制作贾、史、王、薛四大显赫家族成员的家谱,呈现其关于家族源流的完整介绍、家族成员内部相互关系的家族谱系图,在此基础上根据阅读进程添加十二金钗、十二丫环、十二家人和十二官。
又如《红楼梦》里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开展专题阅读式探究可以方便教师在教学中“拎出”关键问题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找到阅读整本书的重点。如开展“袭人、晴雯人物形象对比”专题研讨会,宝玉身边的四大丫环有袭人、晴雯、麝月、秋雯,唯袭人和晴雯的性格特征对比突出,因此指导学生从人物姓名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身世探究性格之源,从分析人物言行的描写探究性格的塑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文本,结合小说具体情节,探讨袭人对宝玉和上层统治阶级的争取,重点分析“晴雯撕扇”“晴雯补裘”“晴雯之死”等情节中,晴雯与宝玉乃至周围人的互动。比较“争取”和“互动”的不同意义,进而理解脂砚斋批语中“晴为黛影,袭为钗副”的丰富内涵。
专题阅读探究还可以设计多样的学生活动,如开展辩论赛,讨论薛宝钗和林黛玉的人物性格特征。挑选熟悉的人物,制作人物档案表,了解人物的成长历程,引导学生从人物姓名、身份、关键事件和结局入手,全面把握人物的性格品性。开展“红楼最美诗词”投票大会,小说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曲赋,如《葬花吟》、宝琴的十首怀古绝句、《桃花行》,还有海棠诗社作的“海棠”“菊花”“红梅”“柳絮”等诗词。指导学生做好精华诗句摘录,分析艺术表现手法,选出“最具表现力的诗文”。设计“红楼人物微信朋友圈”,如研读《林黛玉进贾府》和《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情节,以林黛玉和刘姥姥的身份,对比两人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发布朋友圈。林黛玉是贾母亲外孙女,第一次离开母家以孤女的身份进入贾府,借林黛玉的行踪展示贾府的建筑结构、房屋摆设,展示人物等级关系。而刘姥姥则以一个底层人的眼光观察贾府的奢华生活,她与贾府内部的矛盾冲突似乎无必然联系,但她的每次出场都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预示了贾府由盛而衰的不同阶段。
(三)微专题式课堂
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参与者,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导师。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工作中参与和指导主要包括分析和确定学生的研究主题目标和计划,帮助学生收集基本资料、整合信息资源,全面、系统地分析、解释和评价学生的项目活动过程,指导学生掌握整本书阅读的基本方法,积累阅读经验,学会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路径,学习制作思维导图,学写小论文,学习文学鉴赏分析,初步形成独立的研究结论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微专题式讲座,可以帮助学生把握研究问题的主线,根据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为学生的研究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微专题式课堂也可以形式多样,既可以教师为主,进行专题学术性的微讲座,如《红楼梦》作品概要,版本的介绍也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进行成果的初步展示。如开展《红楼梦》知识竞赛活动,涉及故事情节、人物关系、诗词曲赋、艺术手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又如开展经典剧目演读,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推敲小说人物对话中的潜台词,评选出“最佳演员奖”;或者开展《红楼梦》诗词朗诵会,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朗读《红楼梦》的经典诗词曲赋,辅以配乐,并以专辑的形式录制成光盘,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了人文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搜集和《红楼梦》相关的美食、地名、人物、景点、影视作品等,就其中一个主题制作微课,介绍《红楼梦》的魅力和影响力。
四、 结语
总之,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意逐步地转换培养学生自己或老师本身的一个社会角色,从作为知识成果本身的一种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一种培养学生进行自主知识研究性实践学习活动过程当中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建立一个新型、和谐而有效的师生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与方法,在拓宽学生阅读视野的同时,总结出属于学生自己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与方法。在整本书阅读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不是一种简单地将阅读与内容重组,只追求活动过程的教学方式,而是融合语文课程诸多要素,开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世界的钥匙,更是落实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实践活动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