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菲法和追踪方法学的护理安全管理策略预防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效果观察
2022-11-01杜志芳周建华朱海斌
杜志芳,周建华,朱海斌
(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 广东广州510430)
精神分裂症属于常见精神疾病,患者的精神和心理世界与外界分裂开,常表现出幻听、幻视及妄想等,长期患病可能造成诸多功能紊乱、器官功能失常等躯体化症状。此外,患者在妄想状态下所感受到的情感行为多与现实不符,表现出多疑、多惧等特点,严重者可能出现自残或暴力行为,对患者及家庭造成沉重精神和经济负担[1]。有研究表明,具有暴力行为或倾向精神分裂患者的犯罪率远高于正常人群[2]。为避免精神疾病患者对其家庭及社会造成安全隐患,目前精神卫生法规定严重暴力行为和倾向的精神病患者需强制住院治疗。有研究表明,精神科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攻击的可能性远高于其他职业[3]。因此,防范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暴力攻击行为,保障医护人员人身安全是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的重点内容。追踪方法学通过对患者治疗进行全程追踪,可有效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4]。德尔菲法在医疗护理中应用广泛,能有效、可靠地收集专家意见,对护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将追踪方法学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中,同时采用德尔菲法对护理安全管理策略进行评估,以确保策略可靠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2月1日~2021年2月28日于本院就诊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5];②年龄18~65岁;③首次发病并住院接受治疗。排除标准:①肢体残缺;②智力发育不全;③酗酒;④临床资料缺失。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45.47±5.68)岁;病程(2.35±0.48)年;受教育年限(11.45±2.56)年。对照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44.89±5.49)年;病程(2.41±0.55)年;受教育年限(10.96±2.4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绍住院环境和医护人员,以减轻其恐惧心理;按时监督患者用药,加强病房危险物品管理,当患者出现暴力行为时采取应急处理,避免患者及相关人员受伤。
1.2.2 实验组 实施德尔菲法和追踪方法学的护理安全管理策略。追踪方法学具体内容如下。①确定追踪方式:参考《三级精神病医院评审标准》筛选具有高攻击风险的患者进行追踪。②追踪过程:成立追踪评审小组,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参照本院暴力风险评估表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并做好记录。③追踪内容:筛选出的风险患者可分为0~5级,2级以上为潜在暴力高危患者,需对其进行防范。每周重新评估风险等级,当患者出现攻击行为时,应立即呼叫其他医护人员,行言语安抚,稳定患者情绪,必要时对患者进行约束性控制和药物镇静,详细了解本次暴力行为的起因及经过,对防范措施进行改善。④将上述方法做好完整记录后再采取德尔菲法进行持续质量改进,选取本院5名资深主管护师和副主任护师进行评估。本研究共进行了3轮讨论评估,护理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8、0.89、0.91。最终制订改进措施如下:a.患者风险评估由原来的1名医护人员增加至3名医护人员,确保评估准确性,并将评估依据记录在册,以备后续研究使用。在患者入院后实施责任制,由责任护士全权负责患者,每周进行风险评估后,还需由护士长复评。护理人员在交接时应做到无缝衔接,接班护理人员需知晓患者最新精神状态以便继续看护。同时加强护患沟通,体现护理人性化关怀,时刻注意患者心理状态变化,帮助患者疏解冲动情绪,以减少护患矛盾,提高治疗及护理依从性。b.强化各部门协同合作能力,主治医师要实时跟进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控制患者病情。此外,要加强保卫科工作人员的机动性,保证保卫人员能第一时间赶到病房,处理突发事件。
1.3 观察指标 ①暴力行为发生情况:记录患者暴力行为次数及暴力危险等级,其中暴力危险等级参考本院暴力风险评估量表规定。风险因素:患者是否存在暴力史、是否自愿入院、近期生活事件变化、近期症状、药物滥用、家庭社会支持度及治疗依从性,每项1分。持续暴力风险评估:从患者生理兴奋程度、言语情绪变化、认知损害程度和合作性等方面进行评估,每项2分,两部分总分<6分设为0级,6分为1级,8分为2级,10分为3级,12分为4级,>14分为5级。②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6]评分:PANSS分为阳性症状(7项)、阴性症状(7项)、一般精神病理(16项)等项目,采用7级评分法,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症状越严重。
2 结果
2.1 两组暴力行为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住院期间发生暴力行为66次,平均(1.63±0.21)次;对照组住院期间发生暴力行为94次,平均(2.49±0.47)次。两组平均暴力行为发生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两组住院期间暴力行为危险等级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住院期间暴力行为危险等级比较(例)
2.3 两组干预前后PANS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PANS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较高,在治疗时常会对医护人员造成严重伤害,增加了患者的治疗和护理难度[7]。因此,有效预防暴力行为的护理干预方法对保护医护人员安全和患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追踪方法学是以患者为追踪对象,对整个医护过程进行追踪,可了解医院各部门的医疗质量,及时发现缺陷和不足,有助于护理的动态管理。而德尔菲法则通过专家讨论得到规范性文件,集思广益,有助于扩宽研究者的思路。此外,专家领域知识丰富可弥补研究者的不足,且具有较好可靠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住院期间平均暴力行为发生次数少于对照组(P<0.01),且暴力行为危险等级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德尔菲法和追踪方法学的护理安全管理策略可有效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发生次数,降低危险程度。传统护理管理缺乏明确管控标准,无法解决患者暴力行为的根源[8]。本研究采取追踪方法学进行护理管理,成立追踪小组,通过对患者日常护理工作进行追踪,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追踪人员也可作为监督人员,端正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规范护理流程,且在追踪过程中可找出引发患者暴力行为的风险因素,改进护理措施,预防相同诱因的暴力行为再次发生。此外,本研究在追踪方法学的护理管理中融入德尔菲法,其能集思广益、收集专家意见,常被应用于护理管理方面,对岗位描述、能力期望、责任分配及体系建立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9]。Duffield[10]采取两组不同专家对护理管理者能力期望值进行评估,两组最终结果趋于一致,说明菲尔德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且本研究菲尔德法问卷回执率和问卷权威性均较好,说明最终管理策略具有较高科学性。本研究通过强化患者风险等级评估过程,避免出现因评估错误而导致的患者暴力行为。精神疾病患者暴力事件常发生于交接班,由于未做到有效交接班,护理人员不能完全了解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突发性冲动,在护理时易导致患者出现暴力行为。本研究采取责任制和无缝交接法,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和规避暴力行为,同时通过对各部门协调合作、提高保卫科的快速行动能力,保障了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可将患者暴力行为造成的损伤降到最低。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PANSS量表评分中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及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5),表明德尔菲法和追踪方法学的护理安全管理策略可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减少暴力行为,证明了护理安全管理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德尔菲法和追踪方法学从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风险评估入手,优化流程,并注重医院各部门的协调合作,从多方面建立的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策略能有效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对改善医院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