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划行为理论干预预防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下肢DVT效果观察

2022-11-01吴风桂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20期
关键词:根治术下肢胃癌

李 娟,程 闯,胡 凯,吴风桂

(1.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湖北荆州434000;2.荆州市精神卫生中心)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下肢深静脉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血流变缓等因素造成静脉腔内血液异常凝结、静脉管腔阻塞、静脉回流障碍而引起一系列症状,表现为肢体疼痛肿胀、远端静脉高压等。针对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显示,腹部外科手术是诱发DVT的危险因素[1]。胃癌根治术是治疗胃癌的有效手段,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血液黏度增加、流速变缓,加之术中应用各种止血药物,术后长期卧床,均可能导致DVT发生。胃癌根治术患者需要了解DVT发生和防治相关知识,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计划行为核心理念是通过分析影响行为的因素,对干预对象的行为意向进行预测,试图解释行为决策过程。本研究应用计划行为理论干预预防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下肢DVT,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7月1日~2020年7月31日80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胃镜病理活检确诊,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预计生存期3个月以上;意识清楚,沟通能力正常;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实验室检查提示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异常;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术前已确诊下肢DVT;合并严重贫血、活动性结核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6.89±7.13)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7例,高中21例,大专及以上12例;合并症:糖尿病4例,高血压2例;肿瘤分期:Ⅱ期19例,Ⅲ期21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6.26±7.25)岁;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6例,高中23例,大专及以上11例;合并症:糖尿病3例,高血压3例;肿瘤分期:Ⅱ期18例,Ⅲ期2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原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围术期护理干预,具体包括常规术前准备,术前口头健康教育,术后指导患者穿压力袜,卧床期间下肢运动,协助患者完成首次下床活动,患者自主决定具体活动量和活动时间。

1.2.2 观察组 实施计划行为理论干预。①制订计划行为理论干预方案。科室护士长作为负责人,小组成员包括1名主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管护士。查阅文献,设计DVT预防教育手册,整理专家意见,制订、调整干预方案。培训DVT危险因素评估量表(Autar)使用方法,指导落实各项护理措施,自行设计胃癌根治术后DVT预防相关知识调查问卷,经专家评议及预调查,证实信效度良好。②构建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以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为依据,对计划行为理论中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3个变量进行干预。完善健康教育内容,制订图文并茂的胃癌根治术后下肢DVT预防健康手册,内容包括下肢DVT的临床症状、形成因素、防治措施、自护指导。制作视频,介绍梯度压力袜的正确穿戴方法、下肢锻炼的重要性及配合方法、下肢空气压力泵的操作方法和配合事项。③具体措施实施。行为态度方面:干预目标是帮助患者提高风险意识、调整心理状态、了解基本预防方法,以多媒体小组授课的形式开展;入院时讲解下肢DVT相关知识、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术后预防下肢DVT的重要性;术前1 d介绍股四头肌运动与踝泵运动的优势、下肢运动示范指导、术后运动目标、运动强度与频次,讲解梯度压力袜的正确穿法及空气压力泵的作用、使用方法。主观规范方面:干预目标是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况,给予相应指导,发放教育手册,开展病友座谈会;术前1 d组织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在交流中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为其答疑解惑,缓解负性情绪。知觉行为控制方面:干预目标是纠正患者的自我管理误区,从手术当日开始,至康复出院为止,以个体指导的形式开展;指导卧床期间的被动、主动活动,股四头肌运动与踝泵运动,鼓励早期下床活动,纠正不良饮食、生活习惯。

1.3 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下肢DVT预防相关知识掌握情况。采用科室自制的胃癌根治术后下肢DVT预防相关知识调查问卷,问卷包括疾病知识、症状观察、饮食、生活习惯、穿弹力袜、早期锻炼6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5分表示十分了解、1分表示完全不了解,分值越高表明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越好。问卷S-CVI为0.892,Cronbach′s α为0.773,重测信度为0.809。②比较两组术后下肢活动依从率,包括术后24 h内首次下床活动率、股四头肌与踝泵运动完成率。③比较两组入院时、术日、术后1 d、术后4 d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采用胶乳凝集法测定血浆D-dimer水平。④比较两组术后浅静脉曲张、下肢肿胀或疼痛、下肢DVT发生率。术后7 d行双下肢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以彩色超声加压后横切和纵切不压迫血管,血流与声音消失作为DVT诊断标准[2]。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下肢DVT预防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下肢DVT预防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分,

2.2 两组术后下肢活动依从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下肢活动依从率比较[例(%)]

2.3 两组血浆D-dimer水平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血浆D-dimer水平比较

2.4 两组术后浅静脉曲张、下肢肿胀或疼痛、下肢DVT发生率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浅静脉曲张、下肢肿胀或疼痛、下肢DVT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胃癌根治术后早期下肢DVT高发,而目前的治疗以预防为主,在围术期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3]。下肢DVT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发现,腹部外科手术后下肢DVT发生率达15%[4]。胃癌根治术中应用麻醉药物会影响凝血功能,手术时间长,患者血容量减少、血液回流受阻,术中头高足低体位影响下肢静脉血回流,术后长时间卧床致血液淤积,以上均为下肢DVT的危险因素[5]。

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受创伤和应激反应的影响,血液细胞成分在血管中聚集,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变慢,沉积在血管壁而形成血栓;手术全麻作用下,全身肌肉松弛,下肢肌肉收缩功能丧失,影响静脉血液回流;手术操作使静脉血管内皮受损,诱发DVT;术后留置引流管,长期卧床,活动受限,使下肢肌泵功能降低,回心血流流速变慢,下肢静脉丛血液瘀滞,DVT发生风险增加[6-7]。基于此,本研究实施计划行为理论干预的目的是针对上述因素进行有效护理,消除DVT的危险因素。干预前下肢DVT预防相关知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患者对下肢DVT的危险性、预防措施等方面重视不足,缺乏认知,因此建立患者对下肢DVT全面、准确的认知、帮助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十分必要[8]。计划行为理论以合理行为理念为依据,认为行为意向对行为有关键影响,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则是行为意向的重要影响因素[9]。围术期干预除了提供直接护理服务之外,还应引导患者形成正确认知,养成健康行为。本研究实施计划行为理论干预,针对环境因素、患者主观因素与其行为之间的关系,制订符合胃癌根治术后恢复特点、满足患者需求的计划行为干预方案。整个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独立的目标,并结合视频、病友会等多种形式,使围术期干预更加系统、连贯。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下肢DVT预防相关知识掌握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下肢活动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计划行为理论干预可提高患者下肢DVT认知水平和健康行为依从性。

D-dimer是一种交联纤维分解物,血浆D-dimer水平升高提示血液高凝状态,应用于术后凝血状态监测[10]。本研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D-dimer水平发现,观察组术后1、4 d D-dime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浅静脉曲张、下肢肿胀或疼痛、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实施计划行为理论干预对改善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预防下肢DVT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实施计划行为理论干预,可提高患者DVT认知水平,帮助其养成健康行为,有效预防术后下肢DVT,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根治术下肢胃癌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对早期乳腺癌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中耳炎乳突根治术的围术期有效护理干预模式分析
围手术期舒适护理干预在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宫颈癌根治术后预防尿潴留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效果
胃癌癌前病变有哪些,该如何早期发现和治疗
下肢最怕“凉、麻、痛”
早期胃癌手术治疗方法有哪些
胃癌筛查首选胃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