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格局下大学生全球素养培育模式研究

2022-11-01李俊鹏

高教学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人才传统素养

李俊鹏

(广州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63)

2016 年9 月27 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全球素养纳入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评的核心内容,认为全球素养包含分析当地、全球和跨文化的问题,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和世界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简言之,全球素养即个体适应全球生活、学习和生存所需的综合能力。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符合国内外企业要求的具有全球素养的专业人才,在国内的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大学教育实现。但是当前大学教育中,对大学生全球素养培养并没有专门的战略方针和教学方案,甚至一些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其自身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也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这种现状给广大教育者敲响了警钟,在发展新格局下,如何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全球素养,使他们能够具备更加专业的参与全球竞争的综合能力,是大学教育应当着重改善的方向。

一、新发展格局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国际化的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其中不仅包括人才自身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也包含在国际社会中进行活动时,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和形式规范,以及谈判技巧等。事实证明优秀的国际化人才所具备的素质往往是多方面的,首先在语言能力上国际化人才应当具备多语言交流沟通的能力;其次在道德品质上国际化的沟通更需要遵守诚信公平等原则;再次在沟通上应当学习更加专业和规范化的商务谈判、商务沟通等技巧。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发言权越来越大,势必需要一大批具备国际素养的专业化人才,而大学作为中国优秀人才的输出基地,在培养国际化人才领域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需要

国际化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和政治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包括文化的交融和创新。一个民族是否能够强盛,人民是否具有民族自信心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文化的繁荣是民族自信心的体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如果能够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以身作则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就有了精神食粮的支撑。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引进了国外众多优秀的文化,这些新奇的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进行碰撞和融合,使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而且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中国的年轻人可以接受到正规的教育,随着他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传统文化的审美和欣赏能力也在不断提升。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交融的趋势越来越强,更多的中国优秀学生到国外进行求学,他们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有强烈的需求,同时国际社会对沉淀了5000 年之久的中华文化,也表现出高度的兴趣。

(三)国家和社会对人才评价的体系趋于完善

我国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近年来也在不断得到科学合理的改进。在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中国的教育目标仍然是应试教育,对所有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只通过试卷的分数来判断,这种一刀切的评判方式,让众多中国学生变成了读书机器,甚至在进入大学接受专业教育之后,也不能完全胜任工作岗位上全面的工作能力要求。随着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目前国内大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中,除了包括学生日常基本学习的分数评价,学校也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丰富的社团活动,在社团组建和活动建设维护过程中发扬主人翁的精神,全面参与各种活动的策划、执行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大学生全球素养培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普遍缺乏全球化视野

我国目前高校人才教育上普遍缺乏全球视野,这种观念不仅是大学生自身具有的整体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甚至某些高校教师也抱有同样的观点。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之前,会经历非常艰苦的高中生活,而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评判学生综合素养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所以学生只需要将课本上的内容精通熟练,即可对外部世界发生的状况不需要进行额外了解。而且为了鼓励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教师和家长也在强调到了大学就可以放松自我,在这种观念之下,中国很多高校人才普遍缺乏全球化视野,虽然经历了十几年的刻苦学习,在各种学科的知识上具备专业的理解,但是当所有的话题上升到国际角度全球化视野时,学生没有办法将自己学习到的碎片化知识进行统一整合。简言之,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素养不具备应对全球化的能力。

(二)高校教育中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内容

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学习的内容专业化程度更高,使其在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上机会更少。这种传统优秀文化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缺失,导致中国目前很多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出现断层,年轻人没有接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上出现了重大阻碍,他们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度也日益下降。优秀文化始终是支撑人成长发展和在社会中正常交际的精神内核,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充分履行这一职能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外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甚至出现盲目的崇洋媚外的现象。

(三)高等教育下人才的能力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中国高等教育人才综合素养缺乏的最明显表现是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毕业之后其自身的素养没有办法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给中国的众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企业面临着各种挑战。最明显的挑战之一是企业人才的素养能否应对全球化下企业专业度的要求。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最明显的表现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上升。而第三产业在本质上属于服务性产业,要求企业在进行业务运转的过程中,保证企业的服务质量。这种服务质量不仅包括企业提供的产品能否让客户满意,也包括企业里各种人才在与客户进行沟通对接时,其表现出的谈判技巧、待人接物的专业能力,甚至个人的文化底蕴和性格魅力。目前中国大学在培养学生时,往往只注重其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毕业之后可能从事的岗位需要的其他素质没有进行合理的教导。

三、新发展格局下的大学生全球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人才培养需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目的是追求中国利益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他国家的合理需求,在谋求中国发展中促进与中国相关联的其他国家的共同发展。中国的大学生在发展自身的综合素养时,除了要具备自身专业的能力以外,还应当具备全球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全球治理的观念。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的年轻人不仅要发扬自己的主人翁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而奋进,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变得更加具体可行,还需要具备一种全球责任感,在运用自身综合素质发展中国经济文化等各种事业时,也应当兼顾与中国具有紧密联系的其他国家,实现多国的共同发展。

(二)高校落实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其主体应当是中国所有的年轻群体。年轻群体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上并不是无师自通的,一个学生从幼儿教育开始,一直到大学阶段,需要教师和学校不断制定各种各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让学生按照相应的教学课程去学习科学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运用这种路径。随着年轻人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他们会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在学生形成完整的三观之前,没有将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植入到他们的价值观内,那么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很容易产生偏差,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是落后且糟粕的文化。所以在当今高等教育体系中,一定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纳入到教学课程中,可以通过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功能来实现。

(三)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趋势

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不断增加,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交流和融合也越来越频繁。多国之间文化的碰撞不仅可以使本国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也能在碰撞过程中使各国之间的优秀文化得到创新。而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现状,能够担负起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人才,势必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因此为了符合中外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趋势,大学生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全球视野,提升自己的全球素养,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优秀文化进行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让世界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能够担负起将国外优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并进行创新的责任,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第二次生命力,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和传承。事实证明能够担负起这一责任的,也只有在中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国家倾注大量的资源和心血培养大学生,他们就是中国在世界环境中的代言人,每一名具备全球视野的优秀大学生,在国际社会中的言行和举止不仅代表着自身的综合素养,也代表着国家形象,同时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要路径。

(四)弘扬和践行多边主义理念的需求

随着国际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渴望能够拥有更加平等的沟通环境。区别于一直信奉单边主义的美国,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沟通中一直进行多边主义,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更加平等尊重的沟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让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更加频繁且紧密,任何一国经济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与其经济产业有关的其他所有国家的经济体系。以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中国在爆发疫情的初期,为了防止疫情在国际社会之间的传播,不得不停止了国际上的各种经济沟通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对与中国有密切贸易往来的国家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经济影响,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使疫情快速得到控制,并且逐渐恢复与国际社会上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沟通和交流,让其他国家的经济运转恢复正常。这种践行多边主义的理念,不仅对中国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其他国家的发展。这也要求中国大学生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应当充分践行多边主义理念,培养自己的全球视野。

四、新发展格局下的大学生全球素养培育的模式探索

(一)高校教师团队的结构和培养路径进行优化调整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全球素养,应对高校的教师结构和培养路径进行调整。第一是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可以通过增加外教和境外留学背景的教师比例;第二是高校应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出国研修或攻读学位,通过与境外高校合作教学、科研、学习交流、考察等提升教师的全球素养;第三是开展全球素养课程的教学研究,在研究中教师开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师对学生全球素养培养的能力;第四开展对教师全球素养专项培训,针对没有境外教育背景的教师开设全球素养相关课程培训,提高教师全球素养知识获得能力和信息化手段运用能力,增强教师对全球素养培养的理解。

(二)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模式

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全球素养,高校要建设针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社会实践基地与运营模式。高校可以与境外合作院校、跨国企业、国际组织、外资企业等建立合作,让学生通过出国交流学习或利用寒暑假到合作单位进行语言实践、工作实习,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真实面貌,了解中国在与其他国家之间沟通和合作的基本理念,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民精神领域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此外,高校通过国际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去体验国际文化,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增进多国际文化的理解,提升学生全球素养。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自身综合素养与全球化发展和新发展构建对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才能让学生在在校学习期间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有更高的积极性,学习更多领域的专业技能,从而使自身发展成为一个具备全球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三)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国内的大学课程建设相较于国外起步比较晚,在很多领域的教学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当今大学生全球素养培养需求。尽管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就到国外留学,但是还有更多大学生没有机会到国外留学,没有接触到国际上相关领域先进的知识体系。因此国内的大学可以将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引进到国内,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教师在相关领域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也能让学生不出国门关注到专业领域内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发展现状。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将国外优秀的教学资源放到学校网络平台,让学生可以在线进行学习。这种模式的优势之一是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通过在线学习了解国外优秀教学资源的内容,然后在课堂之上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和分享关于这些优秀教学内容的观点和看法,从而改变以往大学教育中教师课堂之上完全在进行理论输出,而疏于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情况。

(四)建设开放教育共享平台

中国的高校也可以建设开放式的教育共享平台,以实现学生跨专业跨领域学习的需求。目前国内的大学教育很多专业的学习知识并不饱和,学生在进行基本的课堂学习之后,其他的时间几乎没有更广泛领域的知识学习安排。这种现状不利于学生全球素养的提升,因此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全球素养,在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上可以实现公开化,共享化。例如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接受设计专业的教学,但同时也可以通过学校的开放式教学共享平台在线学习英语、商务谈判、品牌营销等领域的知识理论。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充实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生活,也能让学生通过大学有限的学习时间习得更多技能。通过开放教育共享平台的建设,高校可以向社会和企业输出更多具备综合素养的优秀人才,不仅可以让这些人才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也能促进社会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创建全球素养培育机制

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全球素养,高校应当建立全球素养培育机制,将全球素养培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下功夫。这一培育机制的最终目标是,让高校从上至下从教师到学生都能够充分意识到全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进而将全球素养的培育真正贯彻到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高校可以在每名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之时,向学生普及培养全球素养的重要性。而在具体的实施策略上,国内的高校可以与国内外其他优秀的高校或国内外著名的企业进行沟通与合作,定期定时给更多优秀的大学生提供到其他优秀高校或优秀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在保证学习时间的情况下,机会能尽量多的普及到每一位大学生,高校可以与其他学校和企业建立一套统一的人才实践评价指标,这种指标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自身在进行实践活动中应当具备的各种能力和素养,使大学生在高校接受教育期间能够更有方向性,同时也是高校培养人才方向与企业对人才需求方向的融合和统一。

五、结束语

总体来讲,随着国际社会的复杂形势不断变化,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构建,中国想要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就应当加大力度做好人才储备。这些人才储备需要具备更全面的全球素养和更高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中国高校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培育大学生全球视野的重要性,并将相应的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当意识到建立全球视野,提升全球素养的重要性,从而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价值。只有从高校自身到学生自身都能在意识上做到理解全球素养的重要性,高校才能适应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持续培养出能够应对国内外激烈竞争形势的人才。

猜你喜欢

人才传统素养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少年力斗传统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