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动物生物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2-11-01朱丽得孜艾山胡红英

高教学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生物学角度思政

朱丽得孜·艾山,李 勤,胡红英

(新疆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动物生物学课程从细胞、组织器官、生理、生态系统等水平阐述动物的结构组成、生理活动、适应机制、系统发育关系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揭示动物进化的本质,从而提出动物的地理分布及动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质性意义。以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生物灭绝和生物灾害爆发等问题,实现人、自然、动物和平共处、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

一、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在高等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贯穿始终,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和谐美丽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基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当今正处于新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对各种形式的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学生的自主鉴别能力较弱,容易受到舆论效应的影响。因此,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应及时关注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教育学生要有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网络传播的内容切实有效地做到惩恶扬善,在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强化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指引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教育,应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培养品德优良、有较高科学素养、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

二、动物生物学教学简介

在教学目标上,教师通过讲解此门课程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各种生命现象,把握生命现象的规律,并让他们正确认识动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动物的发展过程与外在自然环境的关系。在动物生物学的教学重要性上,此门课程是开展农林科学以及生命教学的重要载体,并真正将此门课程放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位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入多样性教学方式的同时,注重将课程思政与此门课程结合,真正在夯实学生动物生物学基础的同时,真正发挥立德树人的积极作用。在此门科目与思政课程融合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将哲学思维融入到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另一方面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充分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正确意识,提升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动物生物学课程中的思政资源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动物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在理论、实验、实践教学中配合不同的内容和场景加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得以逐渐培养生根,同时在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思维等方面得到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过程中将思政教育融汇到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根据教学内容加以引导达到课程思政的效果。可通过相关国内外科学家的实例,讲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述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核心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教育、感恩教育、敬畏生命教育。

(一)培养科学素养,增强爱国情怀

在各动物类群的介绍中老一辈科学家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勇于探索、永攀高峰、严谨务实的科研精神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吃苦耐劳、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讲述科学家为了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奋不顾身,一心报效祖国的爱国故事,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

(二)积累野外实践经验,提升综合素质

通过野外实习教学,加强对常见动物种类的认识及对其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观察和了解,掌握野外研究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训练野外判别方向的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技术操作与独立思考的综合能力,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加强专业素养、积累野外实践经验,同时也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中学习关于动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加强法律意识。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审美的情趣与自身内在美的气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关注动物栖息地,增强环保意识

以构建生态文明地球家园为主题说明生物是环境的产物,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对环境又会产生影响,生物和环境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利用现实案例,讲述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动物多样性下降是因乱砍乱伐、捕杀野生动物、滥用农药等原因导致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将导致动物无法正常生存和繁殖,最终灭绝。生态系统不平衡,地球将难以永续,必将威胁人类生存。引导深入领会习总书记指出和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认识到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保护动物,保护环境,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动物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

(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动物生物学课程包含了理论教学、实验操作、野外实习三个环节。

课堂学习,掌握动物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动物各大类群的基本形态结构特征以及动物体结构与功能、功能与环境的有机统一,掌握动物生物学的基本术语等;在细胞水平、组织器官水平、个体水平、群体水平、动物圈和各级生态系统水平上掌握动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理解动物进化的本质和动物各类群间的演化关系。为后期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生态学、发育生物学及遗传学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实验操作,熟练掌握动物的解剖方法与步骤;培养学生对各类动物形态结构的观察能力及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切实掌握动物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表达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课程对理论加以验证,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进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利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学生课前线上学习,通过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以小测验和讨论的形式,起到启发性、开放式教学的目的,倡导探究性学习。学生可利用暂停、回放等方式自己掌控节奏,不断看、反复看,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讲解分析教学难点和重点,师生展开面对面的讨论和学习,化解难点,掌握重点,学生展开充分的互动交流,进行自主思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线下教学时,同时利用雨课堂公众号,教师在上课时发送题目,学生作答,达到师生互动的活跃课堂氛围,教师也能够及时在线查看学生的作答情况,通过学生答题的正确率,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分析,同时也可说明教师的教学情况,以便教师课后反思并对教学过程做调整。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督促作用,对教师的教学也有促进作用。

(三)注重学习过程管理

动物生物学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由理论和实验两大部分组成,理论成绩由期末闭卷成绩(60%)+平时成绩(思政表现、在线学习、提问及考勤40%)组成,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成绩(50%)+课程测试(实践技能测试30%)+平时成绩(思政表现、汇报、提问、考勤20%)。以上数据可利用雨课堂、慕课、线下课堂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考勤、学习时长、答题情况等数据进行客观的分析,教师可清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验课的内容,除了验证实验、综合实验,还增加了设计实验,避免了学生只按照实验指导书给定的操作步骤完成特定实验。设计性实验以小组为单位,人人参与有分工的前提下,初步掌握文献查找、阅读与写作的方法;通过发现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小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及合理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

通过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达到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利用学习过程管理的方式,使学生从被动型学习向主动型学习、从接受式学习向讨论式学习转变,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程思政融入动物生物学的策略

(一)以绪论为指导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绪论像是小说中的“楔子”,对整个生物教学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开展绪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动物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以及学习方式,还有此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动物生物学学习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他们真正在此门学科的学习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即在潜移默化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发挥学科教学立德树人的作用。在实际的课程开展中,教师可从如下角度入手。

角度一,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教师可以绪论中的“什么是生命”为主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关于生命的相关论题,让学生真正懂得生命的真谛,学会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促进他们生命观的形成。角度二,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在进行动物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现代生物学习观念与传统学习观念的不同,让学生以生物现象以及概念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加深对相应生物学知识的认知,促进学生发展思维的形成。角度三,促进学生良好社会道德意识的形成。教师可从动物生物学教学的目的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生物学习观,让学生懂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内涵,并懂得从生命的视角尊重动植物,真正去同情弱者,促进学生良好社会道德意识的形成。角度四,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在动物学的发展历史上,我国在农牧业的发展比其他国家提前,并在实际的生物研究过程中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从近代而言,童第周在生物学方面作出重大贡献,比如在实验胚胎学等等。通过讲授我国生物学的贡献和发展,教师可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促进他们爱国意识的形成。从绪论入手,教师在让学生从整体掌握生物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将思政课程教学融入到动物生物学中,获得良好的思政教学效果。

(二)从动物群入手向社会延伸,促进学生联系观念的形成

联系的观点要求人们在看待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注重从立体的角度分析问题,即从任何事物之间是具有联系性的角度出发,分析某一事物与周边事物的联系。在动植物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各个动物类群体的基本特点以及低等类的进步特征的同时,可引导学生从联系的观点入手,进行各个物种之间的联系性分析,即任何一种生物与实际的生活环境是相互联系的,并注重让学生从“功能、环境以及结构”三个角度进行相应问题的分析,即让学生从动物与环境的联系入手进行相应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联系思维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可将国家方针政策融入到生物教学中,让学生采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各项政策制定的合理性,真正让学生从生物的视角转向社会,促进他们联系观念的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构建,增强动物生物学教学的思政性。

在实际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尝试从如下的角度开展培养学生联系思维的授课。角度一,从原生生物入手,培养学生的联系思维。在庞大的动物界中,原生生物是最为“不起眼”的一员,并分布在生物系统的各个角落。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联系的角度分析原生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原生生物为依据分析土壤、水的污染状况。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此部分内容的分析。比如,引入“光盘行动”,在培养学生节约精神的同时,让他们真正从联系的观点入手,分析微生物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思维的联系性,促进他们正确观念的形成。

角度二,在讲授“生物多样性”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并分析这种污染对脊椎动物生存繁衍的影响,真正让学生从联系的角度分析人类行为与动物生存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教师可引入“三个十条”内容,让学生分析这些内容规定中涉及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部分,真正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不良行为的后果,让学生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使他们真正在现实的生活中懂得保护自然、保护地球、敬畏生命,促进学生联系思维的形成和正确环境观念的构建,获得良好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三)以寄生虫防治为例,促进学生良好生物学习观念的形成

众所周知,寄生虫具有种类多、分布范围广以及危害严重的特性。更为重要是,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比如媒介昆虫、皮肤以及口等等。寄生虫一方面影响生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对人们的健康以及生产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在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引入我国科学家解决相应寄生虫问题的实例,以及政府对此采取的各种手段,真正让学生意识到寄生虫的危害,并了解我国科学家在寄生虫领域取得的成果,让学生感受到科技进步发展的艰难性,并让他们树立自豪感,并更为深入地研究生物知识,促进学生正确学习观念的形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如下两个途径入手。

途径一,讲授科学家实例。在进行“疟原虫”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从如下几个步骤授课。步骤一,讲授基本知识。教师讲授疟原虫的基本知识,比如疟原虫的生活历史。步骤二,教师讲授疟原虫对人类的危害、造成这种危害难以治理的具体原因。步骤三,教师讲授屠呦呦等科研工作者工作历程:在20 世纪70 年代,屠呦呦等科研人员临危受命,进行“抗疟药物”的研制,并在此过程中埋头苦干,研制出青蒿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抗疟事业以及全球抗疟事业发展作出贡献。与此同时,教师注重展示屠呦呦等人在研制青蒿素等物质的艰辛,真正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工作态度,比如埋头苦干、潜心钻研以及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使学生真正从国家的立场进行相应问题的探究,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目的。

途径二,在讲授“丝虫、钩虫、吸虫和绦虫”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在治理上述疟原虫的措施,并让学生掌握遏制上述虫疾危害的措施。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注重展示卫生防疫工作者在此次活动中的奉献,让学生意识到生物知识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并深入学习相应的知识,树立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的正确意识,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四)从生物的演化入手,培养学生正确思维意识

在生物生命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生物演化的角度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注重让学生结合具体生物演化的内容,让他们悟出其中的哲理,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在具体的动植物生物学这部分内容的授课中,教师可从如下的角度入手。

角度一,脊椎动物的演化。教师从七鳃鳗讲起,讲授这种生物具有弧形的软骨,并未具有相应的脊柱,并再次延伸相应脊椎动物的发展过程,让学生真正在此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感悟到任何事情的发展总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他们加深对量变和质变哲理的认知,让学生真正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培养良好的耐心,促进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角度二,鸟类的演变。在进行鸟类演变的过程中,教师可讲授鸟儿为了适应飞行在身体结构上发生的种种变化,比如很多骨头开始愈合;有些器官开始消退,比如主动脉弓、膀胱、牙齿等等。在此部分内容的讲解中,教师引入矛盾的知识,让学生从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角度分析鸟类的演化过程,促进他们正确思维意识的形成。角度三,教师可讲授鲨鱼没有鳔,靠巨大的肝来调节个人的身体比重的情况,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相应的转化思维。通过引入生物的演化历史,教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维意识,发挥思政课程教学的积极作用。

(五)引入社会热点,培养学生公德心

在动物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入社会热点,让学生真正从热点入手开展相应问题的探讨,让他们真正将个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进行联系、思考,促进学生良好公德心的形成,提升动物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在具体教学的执行过程中,教师注重从如下角度入手。

角度一,引入社会热点。在开课后,教师引入垃圾分类的社会热点,让学生分析垃圾分类对环境的影响。角度二,引入知识。教师引入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对于个人影响的案例。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相应问题的探讨。角度三,落实行动。教师组织学生探讨如何在生活中约束个人的行为,即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过程中,真正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公德心。

(六)引入仿生生物实例,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入仿生学案例,让学生从生物角度进行相应问题的分析,真正让他们的思维更具有迁移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相应的知识进行梳理,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针对性引导,让他们的思维更具有迁移性,获得良好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在实际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举出如下的例子。

例子一,人们以荧火虫的发光原理为媒介,制作出不发热的人工冷光,旨在解决白炽灯因为发光,引起的能源浪费的问题。例子二,人们以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发生原理,研制出相应的“超声眼睛”以及“探路器”,帮助盲人前行。例子三,人们根据青蛙眼睛的视觉原理制作相应的电子蛙眼。这种蛙眼的作用是辅助人们准确无误地进行相应物体形状的识别。人们可将这种蛙眼运用在如下的场景中:场景一,人们将蛙眼装入特定的雷达中,在提升雷达抗干扰性的同时,提升雷达准确进行形状识别效率。场景二,人们将电子蛙眼安装在机场的重要跑道上,在及时发现、发出相应碰撞警报的过程中,观察飞机的升降状况,防止在运行过程中碰撞事故的发生。

(七)一分为二地认识生物技术及行为,增强学生思维的思辨性

众所周知,生物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进行生物技术探讨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从一分为二的角度论述此部分内容,真正增强他们思维的思辨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在具体的案例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从如下的角度入手:角度一,克隆技术。教师引入克隆技术,让学生分析克隆技术的利弊。通过交流,教师发现学生可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正向的角度为克隆技术可以促进优良家畜的繁殖。反向的角度是,假如人们将克隆技术运用在人类身上,则会引起伦理问题。角度二,转基因动物。教师让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转基因动物,即转基因生物在促进优良生物繁殖的同时,并不利于食品的安全。角度三,对外来生物的思考。教师引入外来生物的例子,让学生思考这种情境的利弊。大部分学生可从如下的角度分析:外来生物可在短期消灭相应害虫,但是从长期而言,假如外来生物没有天敌,则会成为新的“害虫”。通过引入相应的案例,教师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进行相应问题的思考,增强他们思维的思辨性。

六、结束语

课程思政不是单纯的在课堂上向学生输入思政知识,而是根据专业课程的特色和优势,深入挖掘和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育人”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科学融合,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猜你喜欢

生物学角度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