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无声告白》中异族家庭关系

2022-11-01◎祁

今古文创 2022年29期
关键词:异族无声告白汉娜

◎祁 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56)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无声的告白》这部作品自2014年问世以来,一路畅销,在中美两地大卖,也成了文学评论家们热衷评论的作品。文章文笔平淡直接,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之间,当时的美国种族主义和女权主义盛行,华裔詹姆斯试图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中,而玛丽琳作为白人女性也希望获得和白人男性一样的地位,他们都在寻找一种身份。因此,这对夫妇的复杂关系引发了身份认同的危机。

以往的研究者们对这部作品的研究评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作品内容的研究,对叙述策略的研究和对作品翻译的研究。在对作品内容研究中,大多关注的是具体的人物角色,对家庭关系的研究较为欠缺。

本文旨在浅析作品中所体现的异族家庭关系,尤其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本书的阅读群体是全世界每个家庭中的父母和孩子,也揭示了诸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家庭教育等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通常我们把“混血”定义为:一个人的父母来自两个不同的种族或者族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交流日益频繁,通过不同的媒介或者旅行到达另外的国度。随之而来的就是异族家庭的日益增加。

显而易见的是,和传统家庭相比,异族家庭有它的特殊性,因为文化的差异,家庭成员之间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问题,冲突也在所难免。异族家庭的关系问题主要有三种:婚姻关系问题、父母和子女关系问题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异族家庭的婚姻问题

(一)詹姆斯:渴望融入美国社会

詹姆斯出生在一个中国家庭,他的父母通过非法的方式入境美国,面临另一种生活的空间。父母把它送进学校去接受美国的良好教育,使它成为第一个进入这所学校的来自方的学生,并一直提醒他要好好学习树立榜样。从上学的第一天起,他就遭受了来自周围人的异样的眼光,从书中下面这段话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情形。

第一天,詹姆斯悄悄溜到座位上,旁边的女孩问道“你的眼睛怎么这样”,直到他听到老师威严的声音——“Shirley Byron”,他才意识到是怎么回事,感到了尴尬。第二次类似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他的脸立刻涨红了。第一周,每一天的每一节课,都有其他学生好奇地探究他:这个男孩从哪里来?虽然他背着书包,也穿着校服,但他与其他学生们就是不一样,他看上去好像是其他同学没有见过的人。(Ng, 2014: 43)

这段简短的叙述能够看出班里的同学对詹姆斯极为好奇,对他的外形也充满了各种疑惑,由此,詹姆斯对自己的身份有了羞愧感。

更重要的是,老师对詹姆斯的到来也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当时在西方白人的眼中,东方人是野蛮民族。这些都对詹姆斯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深深的伤害。他极度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成为真正的美国人。

然而,因为詹姆斯的身份是非法的,他无法光明正大地生活,所以极度渴望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一路努力拼搏,最终拿到了博士学位,并成了享有终生职位的教授。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却并没有让他得到他所期望的尊重和平等。他上课的时候,班上的学生吹着口哨离开了教室,他的努力似乎白费了。詹姆斯的中国人身份在美国没有地位可言,他的成长伴随的是他人的嘲讽和轻视。社会现实一直在提示他是一个外来者,而这正是他当时的生存环境,他不得不在逆境和困难中成长。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玛丽琳,詹姆斯的内心燃起了希望,因为玛丽琳让他感受到了美国人对自己的友好和接纳,让他渴望真正融入这个白人社会。可是,他们的婚姻却并非如他所愿,充满了各种差异和矛盾。

(二)玛丽琳:渴望出人头地

玛丽琳是一个从小就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她出生在单亲家庭,她的母亲是一所学校的家政课教师,执着于家庭事务,在她看来,女性的角色和生活重心就是在家庭。而玛丽琳与母亲的想法截然不同,她渴望出人头地,成为一名医生。她总是喜欢以自己的方式给别人带来惊喜。从《无声的告白》中一段话,我们不难发现。

在高中,她去找校长要求把她的家政课换成手工课,当时二年级的女孩是必须上家政课的,而她的母亲正是这所学校的唯一家政课教师。虽然校长知道玛丽琳一直成绩突出,但还是以不能破例拒绝了她。(Ng, 2014: 27)

这段描述可以充分看出玛丽琳对家政的反感,她一点不想成为像自己妈妈那样的人。从传统的观念来看,男孩和女孩将来在社会上承担角色不同,所以应该学习不同的东西。玛丽琳的母亲正是传统思想束缚和压迫的受害者。但是玛丽琳不一样,她拥有新时代女性的独立思想,并努力冲破旧思想、旧文化的束缚。她想追求自己的人生,实现理想。

有的时候她甚至是一个反叛者,她不顾母亲的反对,嫁给了东方人;她认为女性一定可以走向独立和平等,她希望自己可以摆脱男权的束缚。当玛丽琳的二女儿出生后,她离开家继续学习,并实现了她成为医生的理想,因为在内心深处,她极度渴望自我实现,冲破母亲对自己的束缚。但悲剧的是,最终她却失败了,她还是成了母亲期望的样子,也是自己鄙视人生。这一切在玛丽琳与孩子们的关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证明。

(三)缺乏诚实和信任的婚姻关系问题

从小到大,詹姆斯因为自己是亚洲人,在美国没有合法身份,一直自卑,没有朋友。而玛丽琳的出现让他觉得自己可以拥有全新的开始,他说“这一切好像美国接受了自己”,由此可见,詹姆斯的结婚动机并不是单纯的,他想娶一个白人女性帮助自己融入美国社会。当时,虽然异族婚姻是合法的,但是却不被白人支持和看好,这其中包括玛丽琳的母亲。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也让詹姆斯迟疑不决,无法对麦林完全敞开心扉,甚至为了隐瞒自己父母不够光鲜的工作,谎称父母已故,还故意和玛丽琳相约一起只看未来,对过去不相过问,他的内心活动从书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他害怕告诉玛丽琳这些事情,害怕一旦坦白一切,她会用他曾经一直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他,他怕自己再也没有机会摆脱这种看法。”

这里,詹姆斯向玛丽琳隐瞒了自己内心的种族自卑感,因为当时美国社会对亚洲人的排斥,他想保护自己自尊,也害怕因此失去玛丽琳。当然,这也正是他对婚姻不诚实和不信任的表现。之后,玛丽琳一度离开家求学后回来,他却一直以自己狭隘的思想误解她,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玛丽琳母亲的反对,是因为玛丽琳后悔嫁给自己,想嫁给白人男性。但是他从来不和玛丽琳沟通他们婚姻中的问题,而他自己的这一切猜想却从来只是自以为是的猜忌。

玛丽琳选择离家求学是因为想成为一名医生,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在詹姆斯看来,她是嫌弃自己赚钱不多,他强迫玛丽琳不要去工作,虽然玛丽琳表面同意了,但却没有因此妥协,自始至终,玛丽琳也没有告诉詹姆斯她内心的梦想和渴望。

可见,他们之间交流的匮乏是导致他们婚姻问题恶化的主要原因。当他们的大女儿去世后,玛丽琳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甚至质疑女儿是白人的身份,这刺激了詹姆斯的种族自卑感和恐惧感。至此,这个家庭再无幸福可言,詹姆斯通过和助理的婚外情来麻醉自己,而玛丽琳则迟迟不能走出这个阴霾。

三、异族家庭亲子关系问题

中美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就是亲子关系,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基于血缘的关系。在异族家庭中,孩子身上流淌着两个种族的血液,而这部作品中,父母对孩子的期待都很高,但又很不同。这种期待仿佛一座大山压迫着孩子们,让他们无法呼吸,只能默默忍受。然而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父母的期待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不断加剧,不断恶化。而这个家庭中的三个孩子又各有各的不同,父母对他们行为上的区别又被称之为“区别化对待”。

(一)对琳达的过高期待

琳达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她接受了极为严格的教育,父母以爱之名,希望她成为他们想要的样子。书中说到:她的母亲希望她出人头地,他的父亲希望她融入社会。她的妈妈玛丽琳曾经希望成为一个杰出的医生,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享有更好的社会地位,然而因为意外怀孕,她结婚生子成了家庭主妇,一直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因此她把这一切寄托在琳达身上,把琳达当成了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

为了取悦母亲,琳达一直假装对妈妈希望她追寻的事物抱有极大的兴趣,而这也让妈妈不断地对她的未来提出更高的要求。玛丽琳认为琳达有强烈的愿望和能力成为一名女医生,但是她永远无法知道琳达的真实想法。因为害怕失去妈妈的爱,琳达一直遵循母亲的愿望,假装表现出对这一切的喜爱,从来不说一个“不”字。实际上,玛丽琳从来不问女儿想要什么,尽管她偶尔会提到,但她说话的语气已经替女儿给出了答案。

那么琳达的父亲詹姆斯又是怎样对她呢?因为种族的原因,詹姆斯有着令他悲痛的记忆,内心极度渴望融入周围的环境,和周围的人们成为朋友。因此他强迫琳达与同学和谐相处,努力建立亲密的关系,不希望女儿像自己一样与这个环境格格不入。“在圣诞节,他送给琳达一本叫作《如何赢得朋友并影响朋友》的书,书的封面写着‘掌控他人的基本技巧’‘六种让朋友喜欢你的方法’”(Ng,2014:176),实际上,每个圣诞节琳达都渴望收到诸如精美的项链这样的礼物,而不是各种关于与科学、物理或者社会交际方面等方面的书籍。琳达也并没有什么朋友,不过这一点他的爸爸永远也不会知道。当詹姆斯一个个地去询问琳达的朋友有关女儿的情况时,也得不到什么答案,因为他根本不了解女儿,他对女儿在人际关系上的关注也是以爱之名的一种过度控制。

(二)对纳特和汉娜的忽视和冷漠

父母对纳特是缺乏责任感的,纳特喜欢航空,十分渴望了解这个领域,当妈妈玛丽琳带着他们一起去博物馆的时候,他很想去看航空模型,可是妈妈还是坚持带琳达去看恐龙化石。纳特的爱好在父母眼里似乎并不重要,常常被忽略。纳特努力学习,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但是父亲詹姆斯的眼中似乎永远只有琳达。因此,纳特只能自己发展兴趣,自己研究学习,他想离开家去哈佛读书,因为他极度缺乏来自父母的关注和爱护,以至于他对家产生了厌恶感。

对汉娜来说,她的出生是父母意料之外的,这也代表了詹姆斯和玛丽琳对她的关注缺乏,他们认为琳达才是这个家唯一的希望。汉娜在家的时候,总是把自己藏在房间的一角,避免打扰到父母和姐姐,毫不夸张地说,在家里,她简直就是个小透明。

和琳达相比,纳特和汉娜似乎是被家庭抛弃的,也没有任何存在感,但他们才是最需要得到关爱的。

四、异族家庭兄弟姐妹关系问题

尽管三个孩子在家里收到了区别对待,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最初是和谐美好的。纳特在学校对姐姐琳达很关照,在食堂里和校车上总给她留位置,让姐姐坐在自己的对面。他们的父母并不知道琳达在学校没有朋友,但是纳特知道,他经常陪琳达聊天,然而他们的相互依赖感在纳特去哈佛上学前夕发生了改变。

纳特是琳达在这个家里的唯一支持,但是他马上就要远离家里去上学,琳达不希望这一切发生,因此她撕掉了纳特的录取通知书,希望他能在家里陪着自己面对一切困境。但琳达这个行为彻底惹怒了纳特,他们产生了激烈的斗争。

这个家最边缘化的孩子其实是汉娜,她要面对的除了爸爸妈的忽略,还有哥哥姐姐对她的忽视。因此,尽管她看到琳达在深夜时分偷偷从家里溜走,她也假装不知道,心里还想着只有这样,自己最终才会在家里找到重要的位置。琳达走了,父母会更加关心在乎自己,妈妈也会对她露出微笑。

父母对琳达的关注让哥哥纳特和妹妹汉娜对琳达的爱中夹杂了嫉妒,但由于血缘的天然性,哪怕在父母的不公平对待下,这三个孩子对待彼此都是友好温暖的,他们在压力下相互鼓励。

五、结语

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多种族文化的家庭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显然,在异族文化家庭中存在两大教育问题:一方面,家庭教育的不平等和不平衡问题突出;另一方面,异族家庭的父母因为文化差异,对孩子有着截然不同的期待,甚至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理想、期待或是弥补自己遗憾的工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反映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种族、性别、家庭教育都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未来对于异族家庭的关系问题一定还会有进一步的研究,会产生更多的成果,希望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可以相互理解,共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猜你喜欢

异族无声告白汉娜
文学场域中的异我情结:马来文学族群叙事中的他者建构
汉娜的惊喜
二十一载的异族兄妹
《无声告白》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古希腊人与先秦华夏人异族观念之异同
《无声告白》:于无声处听惊雷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少女汉娜的生死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