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视角下广州西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以广州永庆坊微改造为例
2022-11-01姜自凤
◎姜自凤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1483)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指出了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重要性。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承载着民族凝聚力,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西关文化是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先导和奇葩,蕴含着西关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以“敢为人先、力求创新、务实兴业、开放兼容、平和质朴”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精神,推动旧时西关地区经济文化的鼎盛发展。
广州恩宁路街区(永庆坊)是广州人文底蕴深厚的西关旧址,是西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质载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然而随着老城区常见的结构性衰败,恩宁路街区具有历史价值的西关大屋、骑楼、民居等建筑年久失修,成为危房甚至损房。自2006 年,广州恩宁路街区(永庆坊)作为首个旧城改造项目进行全面改造,从“推倒重建”到“绣花”功夫式微改造,几经波折,2016年10月一期改造结束。微改造后的永庆坊虽然“修旧如旧”,骑楼古巷依旧,不再是一副破败的面貌。然而永庆坊微改造过程中,大部分原居民迁出,正可谓“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历经岁月磨砺沉淀下来的西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了新时代广州城市更新过程中的重要课题。探究广州永庆坊微改造过程中西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路径,对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有重要意义。
一、恩宁路历史街区的发展历程
恩宁路涵盖了旧时西关地区的十一甫和十二甫一带,是广州现存最长、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骑楼街,保存以竹筒屋、西关大屋、骑楼等岭南传统建筑的典型风貌。恩宁路历史街区有着浓郁的岭南风情和西关文化特色,是西关文化的重要栖息地。
(一)恩宁路的发展历程
恩宁路的历史发展可追溯到明朝西关十八甫商业街。至清朝广州“一口通商”政策实施,西关经济文化日趋繁荣,成为广州商贸重心,商贸文化逐渐成为西关文化的底色,通过建筑等方面表现出来西关大屋及竹筒屋为主的民居布局逐渐成形。李小龙故居、詹天佑祖居等诸多名人故居就是在此期间建造。民国初期,为了满足西关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开始兴建商品房住宅区,外廊式样的商业建筑“骑楼”应运而生。20世纪20年代,该区域因人口密集、道路网稀疏,无法承载经济发展需要,民国政府对该片区的道路进行了统一规划、建设和扩修。1931年,建成了由几条街巷构成,以宁溪村、恩洲村而命名的广州最美骑楼街恩宁路。
随着广州经济重心的转移以及老城区常见的结构性衰败,恩宁路街区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大屋、骑楼、民居等建筑年久失修、地面路石破碎、空中线缆交织、排污管网老化,成为危房甚至损房。2005年,广州市政府提出“以危破房改造”推进旧城改造。2006年,广州又提出“中调”战略,市政府提出从“增量”发展转为“存量”再开发的方针。同年11月,恩宁路纳入广州市危改房试点与旧城改造规划项目。2010年2月,为迎接广州亚运会,广州开展旧城更新工作,包括荔枝湾涌揭盖复涌,沿岸历史建筑,如陈廉伯公馆等历史建筑被修复。2012年,公众参与《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草案》讨论,与对政府决策产生重要影响。2014年《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开始实施。2016年10月,恩宁路永庆坊社区改造建设完成。
(二)恩宁路历史街区的发展现状
历史街区是地方历史文化延续的载体,传承城市历史文明和精神根脉。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的第一站就是永庆坊,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习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永庆坊微改造是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文化生产实践过程,形成了“党委统领、政府主导、企业承办、社会参与”的旧城微改造模式,不同于过去的“推倒重建”,而是遵循修旧如旧、建新和谐等原则,用“绣花”功夫保护、传承、活化西关文化。结合广州千年商都的历史根脉,荟萃西关文化的历史风貌,永庆坊微改造以西关文化传承为核心,在原有城市肌理基础上,保留和修复西关骑楼、西关名人建筑、荔枝湾涌、粤剧艺术博物馆、金声电影院等西关文化元素,打造广州“老城市、新活力”的地标性都市新名片,推动最广州、最国际的广州岭南文化对外交流窗口。
二、恩宁路历史街区文化保护与传承路径
永庆坊微改造遵循“修旧如旧、新旧融合”的城市微改造原则,建设以“坊、巷、里、弄”为格局的开放街区,形成城市中低密度的新人文体验场所,打造了一个具有历史文化传承和现代都市生活相融合的文化消费空间。
(一)西关商贸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千年的商业沉积,蕴藏着广州浓厚的商贸传统,促进了广州商贸文化的蓬勃发展。广州西关十三行继承了西关商贸文化传统,从垄断外贸特权中崛起,清末民初,西关的经济发展达到鼎盛。今天,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资本依然是城市空间生产的根本动力之一,但由于资本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往往忽略公平正义与历史文脉传承。而广州永庆坊微改造项目不仅在实施层面重构了物质空间,还将商业、旅游和历史文化相融合,通过招揽商户进驻经营、管理现住居民以及吸引游客游览等手段,进行永庆坊的文化创意、文化生产。同时,《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则》严格限制商户对租赁房屋的装潢和改动。这些举措不仅保护了永庆坊的传统历史文化,还根据市场需求对西关文化进行新的创意生产,传承西关商贸文化传统,有利于激活传统西关文化活力,维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特色,焕发西关文化产业的商旅魅力。
(二)西关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恩宁路历史街区的竹筒屋、西关大屋、骑楼等岭南风土建筑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不仅蕴含着西关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文化适应、地理环境制约下的秉性和智慧,还承载着城市集体记忆和精神共同体的价值认同。永庆坊微改造后的建筑外观符合岭南传统风貌特征,保护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构件或装饰物,同时,为了适应现代生活使用功能的需求,允许内部进行必要的更新改造,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功能有机结合。因此,经过微改造,恩宁路历史街区的竹筒屋、西关大屋、骑楼等历史建筑,总体上得到有效保护,并开辟名人故居、博物馆、展览馆等向社会公众展示岭南建筑的艺术魅力,弘扬西关人文精神。名人故居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人文精神名片,保护和开发名人故居,有利于提升城市经济和社会文化效益。恩宁路历史街区开辟了詹天佑故居、李小龙祖居、李文田探花第书轩泰华楼等传统历史建筑,在保护和传承西关文化、人文精神上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三)西关工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在长期的海外贸易中,西关人民创造出风格独特的广州外销品。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雕一彩一绣”(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广绣)被誉为“西关五宝”,是岭南地区传统工艺文化的杰出代表。微改造后,街区注重挖掘传统民间工艺项目, 创新民间工艺作品, 培养精通传统民间工艺的人才,如打铜、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广绣等民俗工艺美术的开发与利用。2020年8月,永庆坊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汇集广彩、广绣、珐琅、骨雕等传统工艺文化的10间非遗大师工作室同步开业,传承老西关人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将西关传统手工艺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新手工艺品。在永庆坊微改造过程中,对西关工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体现了对历史传承的坚守、对现代创新的包容,推动了西关工艺文化的发展。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特征,通过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实现其当代的文化价值,有利于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获得新活力以及可持续发展。
(四)粤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永庆坊街区素有“粤剧之乡”的美誉,2016年1月,粤剧艺术博物馆改造完成。改造后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将中国园林式岭南风格与水乡特色融为一体,以“南国红豆”为主题分“风雨历程”“红豆飘馨”“梨园异彩”和“名扬五洲”四个主展厅展示粤剧发展的历程。展厅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应用多媒体设计,结合声、光、电体验和互动技术,呈现完整的粤剧发展历史和艺术表演形式,通过3D投影、触摸屏和体感互动,增强游客的互动和参与体验。粤剧艺术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融合让博物馆“活”起来,让游客更好地体验粤剧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对于保护、传承粤剧艺术、延续西关文化发挥重要作用。功夫明星李小龙父亲李海泉是粤剧名伶,因表演幽默含蓄,曲调浑厚朴实,深受粤剧迷们喜爱。李小龙祖居是典型的传统西关大屋建筑风格,改造后堂厅展示的粤剧剧照、练功道具、戏服等都蕴涵着丰富的粤剧文化与史料,也展现了李海泉粤剧丑生的表演风采和李小龙身上凝聚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根脉和国际视野。
三、微改造中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的经验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和根本遵循。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挥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作用
恩宁路历史街区更新历时十多年,从最初旧城改造常见的“推倒重建”,到进入新时代以保护优先为主题的“以原真性和完整性为原则”的历史街区规划,再到用“绣花”功夫对历史建筑进行微改造,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历史文化建筑,保持了城市历史空间格局,保护了72项物质文化遗产、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街区文物,体现着多方主体参与决策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与人文关怀精神。
在广州城市更新过程中,政府部门、地产开发商、原住民、学者、民间保护组织等多方主体的建言献策以及公众舆论影响,都积极推动着恩宁路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体现着广州人对老城历史环境保护、西关文化传承与延续的期望,也是广州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体现。
(二)坚持西关文化的历史性与现代性相融合
城市更新过程中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应该尽可能保持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同时保护与活化有机统一,使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连接,文化遗产走进世俗生活,融入当地旅游文化开发,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恢复历史文化遗产在当下的某种生活功能,使其成为本地居民和游客生活中的一部分,让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共同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之中,让人们共享文化保护成果。永庆坊所在区域至今仍保留大量的骑楼、大屋等传统历史建筑。
改造实施前,永庆坊内部建筑因缺乏必要的保护修缮工作而老化破损,部分建筑甚至几近倒塌,无法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功能。对传统建筑进行“原真性”外貌修缮,内部进行适应现代化生活功能改造后,引入文创、餐饮、住宿、办公、休闲旅游等多种业态,由原先的居住空间,转变为集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创业于一体的文化消费空间,使永庆坊成为融西关历史文化和当代都市生活于一体的现代城市有机更新的标杆。
(三)坚持西关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艺术品、文学、音乐、考古和历史制品以及建筑物、纪念碑和历史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社会习俗和人文传统,常以审美、精神信仰和口头传统为基础。
在当前的“体验经济”时代,人们对旧时光的美好回忆与旧时光无法被现实重新创造而产生的失落感息息相关,而文化遗产可以通过艺术、旧设施、服务产品、难忘的经历和重建的历史建筑、动人的老故事等呈现方式,引起游客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引发乡愁等怀旧情绪。因此,文化遗产通过“活化”的方式,提炼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的核心价值,将优秀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与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通过“活化”的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
永庆坊是西关文化的保留地,永庆坊微改造以“绣花”功夫修缮传统历史建筑,保护了街区具有西关文化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运用经济手段,将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的与产业的相融合,打造商业、旅游、文化多元融合的文化遗产活化模式,激发城市集体记忆,让人们记住家乡,记住乡愁。
四、结语
城市更新意味着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意味着对现代文化的审视与反思,还意味着对未来文化的培育与展望。在广州城市更新过程中,恩宁路历史街区活化项目历经十余载探索出以“党委统领、政府主导、企业承办、社会参与”的旧城微改造模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西关文化历史性与现代性,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用“绣花”功夫保护与传承了西关文化,打造了广州最著名的历史文化示范街区,让西关老街的特色文化重新焕发活力,让城市留下集体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不忘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