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极烈制度与金朝社会封建化问题研究
2022-11-01李林蔚
◎李林蔚
(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女真族属于我国东北地区四大族系之一的肃慎族系。肃慎族系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曾多次建立过政权,女真族所建立的金朝就是其中之一。女真族从东北地区以金戈铁马、气吞山河之势征服了我国古代的中原地区,建立了金朝。金朝在建立之初具有种族奴隶制色彩,随着与中原的接触增多则逐渐向封建化过渡。而金朝由种族奴隶制向封建化过渡的过程,可以从勃极烈制度的产生、发展与消亡中得以窥见。
一、勃极烈制度的概况
(一)勃极烈制度的产生
“勃极烈”这个称谓始创于景祖乌古乃时期,在女真语中,“勃极烈”与“勃堇”的词根相同,都具有“长官”之意。《金史》中记载:“金自景祖始建官属,统诸部以专征伐,嶷然自为一国。其官长,皆称曰勃极烈。”到了金太祖阿骨打时期,金太祖在对女真族传统联盟议事会的整合下形成了勃极烈制度。金太祖对勃极烈人员的任用上也秉持着女真族部落联盟贤能者居之的传统。但是要成为勃极烈,除了贤能以外还要满足一项硬性的阶级条件,那就必须是女真完颜氏旧贵族奴隶主。在勃极烈制度创设初期,只有四勃极烈也就是谙班、国论忽鲁、阿买、昃。随着勃极烈要处理的事务增多,金太祖又新增了乙室勃极烈和迭勃极烈,这六位勃极烈同为金朝权力机构的成员。在金朝的历史上还曾出现过移赉勃极烈和阿舍勃极烈,但是在金太宗时期这两个勃极烈被废除。
(二)勃极烈制度的发展
在金朝初期时,在勃极烈之下所设的官职统称为“勃堇”。在金朝建国之前“勃堇”的含义更倾向于女真部落联盟的“部落首领”,“勃堇”的产生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世选产生,例如在《金史·钝恩传》中有提道:“钝恩,阿里民忒石水纥石烈部人。祖曰劾鲁古,父纳根涅,世为其部勃堇。”第二种产生的途径就是由联盟长进行任命,例如,在《金史·乌春传》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景祖曾言“既而知其果敢善断,命为本部长”。在建国之后由于种族多样化,人口成分复杂,“勃堇”的构成从民族上看不再仅仅局限于女真人。有学者认为“中央的‘勃堇’的构成就有女真、汉族、契丹、渤海、兀惹等族人。”这一论断就充分说明“勃堇”的构成不再局限于女真人。“勃堇”的含义也更倾向于“长官”。任用汉人为官处理政务,在潜移默化之中就会借鉴中原封建统治的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这也为之后官制的改革,采用汉制,即封建统治因素,进而推动金朝的社会封建化进程埋下了伏笔。
随着金朝所统辖的疆域扩大,勃极烈制度在处理行政和军事等事务上有些应接不暇,并且“到太宗中期汉人已经成为占金朝人口大多数的民族。”再加之女真人和汉人之间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运用原有的按照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制进行治理是行不通的,这使得金朝的统治者开始尝试采用和推行中原原有的封建制度,并且同时借鉴辽朝的“两面官”制。因此金朝对勃极烈制度下的猛安谋克制度做出适当调整。“猛安谋克制”是勃极烈制度下带有奴隶制色彩的社会基层军事、政治、社会组织。猛安与谋克主是从贵族奴隶主或者是从具有军功的女真将领中产生,既是家族长又是地方官。但是金朝在所占领的宋朝、辽朝疆域上,“猛安”“谋克”是建立在封建经济与文化的基础上,不再是依靠奴隶制方式进行生产,而是个体封建经济生产模式。猛安谋克主与下辖的猛安谋克户并不存在血缘关系。并且到了1127年金朝灭北宋之后,金朝保留了北宋原有的地方州、府、路等封建行政制度,这对辽东、辽西地区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也为猛安谋克制度和勃极烈制度的彻底消亡提供了经济基础。
除对汉人设置的猛安谋克制度以外,这一时期还有其他的封建官职与勃极烈制度并存。从太宗遣使的官员上就可见一斑。在1124年“孛堇高居庆、大理卿丘忠为贺宋正旦使”,可以看出勃极烈下设的官员“勃堇”与封建职官并行。在此时在勃极烈制度下设置各种官僚机构,执行各种行政和军事事务,总体的发展趋势是“勃极烈”的军事、行政职能逐渐减少,辅弼皇帝的职能逐渐加强。贵族奴隶制已经在逐渐向封建制过渡。
(三)勃极烈制度的消亡
勃极烈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引入封建官制与奴隶主官制并行,随着历史的发展,封建官制对于勃极烈制度的消亡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最终促使勃极烈制度消亡的封建官制还是“三公三师”制度。
金朝的封建官制主要是承袭唐制而来,“三公三师”就是仿唐设立的,三师指太师、太傅、太保。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官员领有三师三公衔,意味着拥有极品的政治地位。”“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至熙宗颁新官制及换官格,除拜内外官,始定勋封食邑入衔,而后其制定。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也就是在后来的天会十三年宗翰被授予太保之职,与宗干和宗磐并领三省事,就在此时勃极烈制度被废止。到了天眷元年时,金熙宗下诏开始改换新制,此次的改制也被称之为“天眷新制”。金朝在“天眷新制”之后仿照中原封建制度,将已建立起来的以尚书省为中心的三省制进行逐渐完善,对金朝社会中的奴隶制残余又进行了一次清扫,金朝也完成了从带有奴隶制色彩的勃极烈制度向封建制的转化。
二、勃极烈制度的作用及特点
(一)勃极烈制度的作用
勃极烈制度的作用具有多样性,其中极为突出的特点有——充当女真社会从部落联盟向封建化过渡的“桥梁”“辅弼皇帝”、牵制皇权。
首先,女真人在建立金朝,出现皇帝制时,就决定了女真社会必须要从部落联盟向封建化过渡,但这种过渡不能一蹴而就。因为皇权出现,势必会引起原本处于平等关系的奴隶主旧贵族的不满,为了巩固统治,所以就需要有一个制度成为部落联盟和封建制二者间的桥梁,使女真社会温和地向封建化发展。那么勃极烈制度在这里就充当了这样一个不可替代的“桥梁”。勃极烈制度先使女真社会由原始的部落联盟转变为奴隶制社会,到勃极烈废止时,金朝就此完成了社会封建化,勃极烈制度也就此完成了帮助女真社会过渡、转型的历史使命。
其次,勃极烈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辅弼皇帝”,处理军政事务,对金朝初期军事上的胜利和政治上的统治稳固发挥了重大作用。诸勃极烈的职务分工往往是因人而异的,例如:阿骨打的弟弟斜也,在天辅五年被晋升为国论忽鲁勃极烈之后又在征讨辽国时被任命为“内外诸军都统”,另外也曾“以斡鲁为南路都统”而斡鲁是迭勃极烈,可看出都统等军政职务并非为某一勃极烈固定任职。
最后,勃极烈制度还起到了一定的牵制皇权的作用,在金朝初期,遇到重大问题时皇帝需要与诸勃极烈共同商议。金朝皇帝在面对诸勃极烈的一些举措时经常表现出无可奈何。这是导致在封建皇权与旧奴隶主贵族勃极烈的斗争中,封建皇权始终处于劣势地位的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在金太宗时期就有所体现,在《燕云录》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金太宗吴乞买将“誓约惟发兵之用”的国库金银挪去做私用,之后就被“谙版告于粘罕,请国主违誓约之罪”,金太宗就真的被扶下殿,杖责二十。到了金熙宗时期,作为皇帝的金熙宗同样受到各勃极烈的牵制。金熙宗年幼继位,在继位之后朝堂上的军政大权实际上是由诸勃极烈所掌控的,在《金史》里就有这样的记载:“帝临朝端默”,说明了在当时金熙宗并没有实权,而决策权往往都把持在诸勃极烈的手中。
(二)勃极烈制度的特点
一方面,勃极烈制度具有家族政治的特点。勃极烈制度中皇帝以都勃极烈身份继位,其余勃极烈都是围绕着以景祖乌古乃家族和金太祖阿骨打家族为核心进行继任的,并且具有任期终身制的特点。随着金朝社会的发展,某些勃极烈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但是统治者还会在该任的勃极烈去世或升迁之后再对此勃极烈列制度进行废除,例如宗翰本为移赉勃极烈,但是在宗翰升任右勃极烈之后,移赉勃极烈这个职位就被废除了。
另外一方面,勃极烈制度还具有军政合一的特点。有学者认为“太祖时,金朝确立抗辽灭辽战略方针,勃极烈制具有极强的军事烙印”,但是在勃极烈制度下设的军事机构增多后,勃极烈制度的军事地位逐渐被削弱,辅佐皇帝的职能逐渐加强。
三、勃极烈制度的消亡原因及影响
(一)勃极烈制度的消亡原因
首先,勃极烈制度消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项制度随着金朝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金朝占领的北宋和其他部分地区很多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经济,而金朝原始的女真族是以游牧经济为主。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管理方式要适应当下所处的经济生活,所以金朝想要更好地统治被其占领的地区,就要转变管理方式,再照搬曾经的奴隶制管理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随着金朝社会整体封建化程度的加深,代表着奴隶主旧贵族的“勃极烈制度”被封建制度所取代将是必然的趋势。
其次,勃极烈制度的消亡,存在统治者的主观原因。有学者认为,勃极烈制度的消亡与统治者,对于勃极烈制度的心理变化存在一定的关系。金太祖成为皇帝之后对诸勃极烈心怀感激之情,认为自己之所以可以成为皇帝,一部分原因为诸勃极烈悉心辅佐,因此即使确立了皇帝制度却对原有的勃极烈制度并不加以剔除。但是到了金太宗时期,金太宗认为自己无论按照世选制还是太祖的遗命,皇帝的位置都理应是自己的,因此对于金太宗而言,此时的诸勃极烈虽有辅政之能但也极大地牵制着自己。由此金朝统治者对待勃极烈制度的心理逐渐发生变化。进而逐渐开始采用封建官制,这样金朝封建化进程也在逐渐加深,金朝的社会性质也由原来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最终勃极烈这项制度的消亡,导火索是因勃极烈内部争储而引发的矛盾。在金太祖以吴乞买“是用汝贰我国政”后,谙班勃极烈为皇储的地位开始确立。在金太宗时期,原本的谙班勃极烈斜也去世,谙班勃极烈的位置就此悬空,宗干、宗磐、宗翰三人为争夺谙班勃极烈的皇储之位,进行了激烈的政治争斗。这场争储之战最终以宗干的养子也就是阿骨打的嫡长孙完颜亶登上谙班勃极烈的位置而告终。宗磐成为国论忽鲁勃极烈,宗干和宗翰分别被立为国论左勃极烈和国论右勃极烈。就在此时,宗磐的政治地位和权力已经高于宗干和宗翰。由于第一轮的权力分配中宗翰落于下风,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宗翰就开始极力地进行权力扩张,并且生出联合宗干打压宗磐之心。就这样,一场金朝的中央官制封建化的改革就此兴起。
起初是宗翰成了太保,领三省事,扭转了第一轮争储权力分配时自己所处的弱势局面,宗翰开始独掌军政大权。就在此时宗磐与宗干为了遏制这样的局面,宗磐宗干又进行联合开启新一轮的权力分配。在这轮权力分配中,“以尚书令宋国王宗磐为太师”,宗干为太傅。后来就有了“三月壬午,以太保宗翰、太师宗磐、太傅宗干并领三省事”的局面了,“领三省事”也是勃极烈向汉制宰相的一个过渡。至此勃极烈制度在宗磐、宗干、宗翰的权力争斗中消亡。
(二)勃极烈制度消亡的影响
勃极烈制度的消亡不仅仅标志着金朝的官制封建化,同时也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金朝也就此开启了国家发展的新篇章。在海陵王时期又废除三省,实行以尚书省为主的一省,封建皇权专制又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勃极烈制度的消亡不仅减轻了金朝旧贵族对皇权的制约,而且也巩固了封建皇权,并且有学者认为“金初中央官制的改革对历史发展有着借鉴意义”,勃极烈制度被“三公三师”所取缔的改革,也为历史的发展提供借鉴。
四、结语
勃极烈制度在金朝的历史上虽然只存在了二十余年的时间,但是却在金朝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制度带有女真民族特色,体现出金朝初期奴隶制政权的特点。通过勃极烈制度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演进过程,体现出的是金朝社会封建化的进程在不断加深,奴隶制不断消亡的过程。勃极烈制度的消失虽然主观上是因为统治者的心理变化和诸勃极烈的权力争斗,但是在客观上,这种奴隶制官制在金朝社会封建化的进程中,已经不再被金朝社会所需要,在封建皇权的背景下,勃极烈制度也势必走向消亡。纵观勃极烈制度的产生、发展及消亡,充分说明金朝社会封建化的进程之迅猛,与中原文化相接触,对中原封建文化的不断吸收和采纳,加速了金朝的社会封建化进程,与此同时也促进了金朝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