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太常少卿考
2016-06-12任飞杨迎
任飞+杨迎
摘 要:太常少卿是唐代太常寺中具体负责国家音乐活动的直属官员,隶属太常卿管辖,在赞相礼仪、宿设乐悬、备卤奉礼、先省牲器、往莅南门、率众侍神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有关唐代太常少卿相关问题的研究,前人成果却并无多见。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唐代太常少卿的任职时间、音乐素养、任职性质、升迁方式等方面来进一步深化太常少卿的相关问题研究,为从音乐的角度来探讨古代官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太常少卿 官制 职能
有唐一代,太常少卿主管政府的雅乐、燕乐及卤簿乐等相关活动,是唐代负责具体礼乐行政事物的常务负责人,在太常寺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作为太常寺的第二行政首脑和负责人,太常少卿在保证太常寺职能的正常发挥方面有着与太常卿相似的作用。
太常少卿乃太常卿之下属,主从辅助太常卿之事。“《说文》:‘少,不多也。从小,丿声。段玉裁注:‘不多则小,故古少、小互训通用。”①少之本意原为不多,其外延经扩大之后,亦有副职、辅佐之意,“《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为三公……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贰公弘化。《左转·昭公三十年》:‘灵王之丧,我先君简公在楚,我先大夫印段实往,敝邑之少卿也。今指军衔在同等级中较低的,如:少将;少校;少尉。”②从少字的“副职”、“辅佐”之意而言,太常少卿一职应为太常卿之副职,即辅佐太常卿之意。
太常少卿一职最早始于北魏,是作为太常卿的副手而存在的。随后北齐正式设置太常寺之后,太常少卿便改称太常寺少卿,位列诸少卿之首。隋初沿置,“员一人,正四品上,大业三年(697)增为二人,降为从四品。唐初置员一人,贞观中加为二人,正四品上。唐高宗、武则天时曾随本寺改名奉常大夫、司礼少卿,旋皆复旧。”③正如太常卿在诸卿之中的地位一样,太常少卿在地位上也位列诸寺少卿之首,官居正四品上,比其他诸寺少卿的从四品上要高出两级。
有关太常少卿职能之记载,《旧唐书》中有明确说明,“凡国有大礼,则赞相礼仪。有司摄事,则为之亚献。率太乐官属,宿设乐悬,以供其事。宴会,亦如之。若三公行园陵,则为之副,公服乘辂备卤簿而奉其礼。若大祭祀,则先省牲器。凡太卜占国之大事及祭祀卜日,皆往莅之于太庙南门之外。凡仲春荐冰及四时品物甘滋新成者,皆荐焉。凡有事于宗庙,少卿帅太祝、斋郎入荐香灯,整拂神幄,出入神主。将享,则兴良醖令实樽罍。”④由此观之,太常寺礼乐事务的具体细节实际上是由太常少卿来负责的。相对于太常卿赞引、结集的职能来讲,太常少卿的职能更加具体化、明细化,大致可分为:赞相礼仪(充当司礼)、宿设乐悬、备卤奉礼、先省牲器、往莅南门、率众侍神。不同的礼乐场合,太常少卿之职会有明显的不同。这种职能的专业化和明细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明,太常少卿一职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有一定礼乐知识的人来担任。
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少卿一职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专门辅佐卿处理日常事务,而这种辅佐理应建立在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之上,只有知太常卿之未知,行太常卿之未行才能谓之辅佐,文献中的记载也恰恰说明了此点。《旧唐书》中曾记载有关于太常少卿祖孝孙修订大唐雅乐之事迹,“高祖受禅,擢祖孝孙为吏部郎中,转太常少卿,渐见亲委。……孝孙又奏:‘陈、梁旧乐,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大唐雅乐。”⑤身为太常少卿的祖孝孙,不但能够“考以古音”,还可以“作为大唐雅乐”,其音乐能力可见一斑,而这种能力或许是太常卿所不具备的。
与太常卿的基本情况一样,太常少卿除了要全面负责太常寺祭祀、郊社、庙陵、飨宴等八署事务,还有领兵征讨、出使藩国、撰修国史等其他朝廷事务的义务,并非专门的乐官,因此,对于太常少卿礼乐事务以外的职能,笔者这里不做讨论。
由于太常少卿是太常寺礼乐事务的具体负责人,在诸寺少卿之中享有很高声誉,所以在文献中亦有诸多记载。笔者曾对唐代130位太常少卿的任职时间、音乐素养等基本情况做过详尽统计⑥,认为其在任职时间、音乐素养、任职性质、升迁方式等方面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
一、任职时间
太常少卿的任职时间基本上是以一年或两年者居多,三年、四年正常任职时间者并不多见。其中,“正常任职时间者约占整个太常少卿数量的10.77%,而在剩余将近90%的任职人员中,除去约8.46%的不详人员之外,大部分任职人员并没有正常的任职时间。此外,上述的统计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任职人员的任职起始时间无法得知,所以,上述的统计结论存在一定的片面性。”⑦就唐代官员正常的任职时间而言,太常少卿的任职时间一般乃是三年或四年,但真正任职三年或四年者却并不多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明,相对于太常卿来讲,太常少卿更是诸多官员升迁的过渡官职。根据笔者对唐代太常少卿的统计分析,认为在太常少卿位置上升迁者十有六七,如太宗年间,杨纂在担任太常少卿之后,先后升迁为尚书左丞、太仆卿、户部尚书等职;武后时期的李怀远,在任太常少卿之后,先后升迁为邢州刺史、冀州刺史等职;韦縚在任太常少卿之后,又迁至太常卿……太常少卿官居正四品上,升迁的空间还很大,绝对多数太常少卿在此位置上任职之后都有升迁。
二、音乐素养
太常少卿一职对于官员的音乐素养虽然没明确的规定,但却或多或少有一定要求,知礼懂乐者大有人在。根据笔者对唐代太常少卿的统计结果显示,“太常少卿中有一定音乐才能者约占整个太常少卿总数的15.38%,这个比例要远远大于太常卿中3.88%的懂乐者,这是太常少卿与太常卿最大的不同。”⑧例如,贞观年间的崔敦礼,《全唐文》说他“三雍七郊之礼则□之于灵台,九成□英之乐□□之于。”⑨又如神龙年间的郑愔,在任太常少卿之后,曾作《桑条歌》十篇;开元年间,太常少卿贺知章曾作迎神曲《顺和》,“玄宗开元十三年禅社首山祭地祗乐章八首,迎神用《顺和》,太常少卿贺知章作。”⑩……孙晓辉在《两唐书乐志研究》中,认为太常乐章的词作者皆是高级文官——台阁文人11,而太常少卿就属于台阁文人中的一种,太常少卿创作歌词也是其职能和能力的一种体现。同时,太常乐章并非一般简单的歌功颂德式的记叙,而是既要求有一定的构句章法,又要求有一定的格律,讲究音韵之间的统一,以便于谱曲,因而从这层意义上来讲,创作太常乐章也是对创作者音乐素养的一种考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求太常少卿具备一定的音乐常识。
当然,根据笔者的统计结果显示,对大多数的太常少卿基本上皆无音乐才能,特别是太常少卿一职从贞观中设置为二人之后,便在很大程度上为众多官员的升迁提供了便捷,众多不具备音乐能力的官员也可以担任太常少卿。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太常少卿的角色是多重的,既从事音乐实践,又从事礼乐行政,是太常寺礼乐事务的实际执行者,此点与太常卿只是总体事务的监督者不同。
三、任职性质
通常情况下,太常少卿一职往往为专职,兼职者为数不多,此点与太常卿不同。笔者个人认为,这种专职的现象跟太常少卿实际所从事的工作的繁忙程度有着很大联系。太常少卿是太常寺八署机构的具体负责人,是礼乐政务的实际执行者,而唐代频繁的祭祀、飨宴活动使得太常少卿责任异常重大,其政务必然异常繁忙,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太常少卿在岗位设置上需要专人专职,不便兼职。同时,在人数设置上,太常少卿也由当初的一员增加为二员,人数设置的由少到多也可以说明太常少卿政务的纷杂繁忙。
四、升迁方式
根据笔者对太常少卿的统计情况来看,由太常少卿直接升迁为太常卿者并无多见。根据唐代官吏正常的升迁规律来看,一般官员都会在本司系统内升迁。太常少卿官居正四品上,如若加升一级,理应升迁为正三品的太常卿,但统计结果显示,只有张垍、王玙、杨绾、韦伦、王正雅和卢知猷等六人自太常少卿升迁为太常卿,其余太常少卿均迁为其他系统官职,而且,这六人中只有王玙、韦伦是从太常少卿直接过渡到太常卿,其中王玙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任太常少卿,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转为太常卿;韦伦从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任太常少卿,建中元年(公元789年)迁为太常卿。其余四位太常少卿均没有直接过渡到太常卿,而是在经历了较长时间或其他官职的授予之后方被授予太常卿一职,如张垍自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被授予太常少卿,直到约天宝十三年(公元750年)的时候才被授予太常卿一职,时隔13年;卢知猷至少在乾符三年(公元876年)之前任太常少卿,直到约大顺二年(公元891年)才担任太常卿,时隔15年……由此看来,太常少卿一职虽为升迁之跳板,但由少卿顺利过渡到卿者并不多见,笔者个人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太常卿一职常常为兼职,并往往由辅国之重臣担任,是一种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太常卿一职所蕴含的意义要远远大于该官职本身的意义,因而,太常卿一职不可轻授。太常少卿虽贵为正四品,但若身份与地位未到一定程度,从太常少卿升迁为太常卿并非易事。笔者曾在相关研究中提到过,太常卿候选人的五种重要来源——丞、郎、给、设、驸马都尉。太常少卿若非在身份上也源自上述五种职位,则由少卿难以升迁为卿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总之,太常少卿作为太常卿的重要辅助之臣,是太常寺细节事务的具体负责人和执行者,是在礼乐素养上有一定要求的角色。其任职时间多无固定,音乐素养多无要求,是官吏升迁的重要过渡官职之一。由于太常礼乐事务众多,太常少卿一职较为繁忙,多数少卿皆为专职,只有小部分为兼职。其候选人来源途径有多种,但根据笔者统计的结果来看,多数为诸州的刺史,因而,由太常少卿升迁为太常卿者并不多见,主要还是缘于太常少卿一职在身份与地位上不能与“丞郎给舍”及驸马都尉相比。
注释:
①【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8.
②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D].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561.
③中国历史大辞典编撰委员会.中国历史大辞典[D].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408.
④【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四十四):1872.
⑤【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八):1040.
⑥详尽可参考任飞.唐代太常、教坊乐官研究[P].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39-43.
⑦任飞.唐代太常、教坊乐官研究[P].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34.
⑧任飞.唐代太常、教坊乐官研究[P].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34.
⑨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I 983(卷一百四十五):1469.
⑩【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三十):1119.
11孙晓辉.两唐书乐志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1届博士学位论文:172.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南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