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广州猎德宗祠文化与龙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2022-11-01宁婉孜王秋萍温可馨
◎宁婉孜 王秋萍 温可馨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2)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猎德村坐落在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以南,是一座具有900多年历史的岭南水乡古村落,经过近千年的积淀,孕育出源远流长的宗祠文化和龙舟文化。在城市更新中,这两种文化得以延续,丰富了城市文化特色。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猎德村宗祠文化和龙舟文化的改造模式进行分析,探讨这两种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二、宗祠文化
祠堂记载着一个家族的光荣历史与优秀传统,其中蕴含的宗祠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宗族的道德情操、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的体现。在新时代,宗祠文化既延续了其在传统社会的功能,又肩负着新的使命与任务。猎德村的宗祠文化也不例外,它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祭祀先祖、教化兴学等重要作用,即使是在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也显示出了充沛的生机与活力。
(一)猎德宗祠文化的历史
从宋代元封年间至今,猎德村已经有超过900年的悠久历史,人丁兴旺,底蕴厚重。猎德村自建村以来形成了81个姓氏,其中李、林、梁是三大姓。在旧城改造前,猎德村中错落分散了十座以上的祠堂。
这些祠堂多建于清朝嘉庆、道光和光绪年间,其中,它们又分为宗族祠堂和私家祠堂两类,宗族祠堂有李氏大宗祠、林氏大宗祠和梁氏宗祠等,它们同时也是猎德村最具有代表性的宗祠。私家祠堂有六座,一般不进行大型的祭祀活动。几乎每个以姓氏为单位的猎德宗族都拥有祠堂,因为这是他们每年维系宗族血缘关系和举行宗族集体活动的空间和场所,像前文提及的李氏大宗祠、林氏大宗祠等,每年都是端午吃龙船饭、七夕拜七娘、清明节拜太公等庆典等动的公共场所。由此可见,猎德村的宗祠文化也是其地域文化的一种标志。
同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核,宗祠文化除了有祭祀先祖、尊老爱贤的功能之外,也发挥着教育兴学、抚恤孤寡等社会职能,像李氏大宗祠自抗日战争时期就开始充当学堂,李氏一族宗祠之渔港祖祠在1958年拆建为聋人学校。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祠堂不可避免地遭到了破坏,如李氏一族宗祠之菁莪祖祠在1945年毁于战火。
(二)猎德宗祠文化的现状
在猎德村进行城中村改造之后,原本散落于村中的宗祠被拆除,并且由于土地规划,所有的祠堂被统一归纳集中在宗祠区,每个姓氏只留一个祠堂。目前,已经重新修建了李氏(大李氏和小李氏)、梁氏、麦氏、林氏等祠堂。通过采访发现,大李氏和小李氏不属于同一个宗亲,大李氏的祖先来自广东韶关的南雄珠玑巷,小李氏的祖先则来自广东肇庆的四会。
为了延续岭南古村落特有的文化气质,猎德村整体的改造并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在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文化的传承,坚持保留本土文化的精神和原则,为猎德村传统民俗文化的延续留足了空间。猎德村的改造是在拆卸原有祠堂以调整地块用途的基础上,完整保留了龙母庙,并以其为中心,将村内重要的祠堂进行异地复建保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宗祠区。
受规划及场地各方面的限制,村内原有的祠堂不能一一给予复建,为了让宗祠文化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永存于世,猎德村建立了“猎德宗祠文化碑”,回顾猎德旧村各祠堂及展示祠堂门顶的石匾,希望能让子孙后代了解祠堂的变迁,抚今追昔,缅怀先祖,让好家风在新时代薪火传承。除了猎德宗祠文化碑之外,猎德村还建设了村史博物馆,里面陈列的都是猎德村改造前的物品和图片,展示了宗祠旧貌,还原了祠碑内容,介绍了家族文化。
现如今,宗祠不仅延续了部分优秀传统文化与习俗,而且也不断地被赋予新的社会功能。作为宗族的重要标志,宗祠首先承担着祭祀先祖的功能,因此宗祠中常年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和存放祭祖用品。其次,村民们会在清明节、端午节等重要节日于宗祠举行仪式活动,这个传统也延续至今。除此之外,宗祠在现代社会还成了村民的公共空间,比如承担起了休闲娱乐的社会功能,为村民提供文体活动场所和“老人之家”的服务;也成了举行宗亲宴会、人生仪礼的场所,像婚嫁喜庆时,村民们会去祠堂里祭拜祖先、焚香拜神,还会在祠堂外放爆竹以示庆祝。
(三)猎德宗祠文化的意义
宗祠就其外在形式而言是物质的,但究其本质,其实是一个宗族在精神、观念、文化方面的传承。猎德村的宗祠文化不仅对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对家族乃至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1.猎德宗祠文化能促进个体的文化认同
祠堂是本土村民的根,包含了整个家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及历史,昭示着宗族血脉的成就与名望。平时在祠堂里举办的大型集体活动,其实就是对猎德村文化认同的一种体现,比如猎德村民会在春节、清明节等重要节日或婚嫁喜庆时来祠堂。人们走进祠堂,就是走进了家族的历史深处,他们会为家族原本的繁盛而骄傲,也会为先祖的艰苦创业而感动,从而形成一种心灵信仰,形成对宗族文化认同的深厚根基。
2.猎德宗祠文化可以增强族群的向心力
宗祠和以宗祠为载体的各种集体活动,不仅可以使个人产生认同感,还能将众多家族成员紧密联系起来,增强他们之间的精神交流和心灵联结,进而增强族群的向心力。在祠堂里举行的祭祀先祖、宴请宗亲等活动,依靠个人往往不能完成,尤其是祭祀先祖,其中的每个环节、每种仪式,都需要宗族的人同心协力。在这个过程中,族人们对自己宗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会大大增加。同时,通过采访得知,祠堂建成后,猎德村没有动用已经预留的祠堂装修资金,而是号召海内外的猎德族人捐资,以姓氏为单位集资装修祠堂。因此,建成的五大祠堂成了海内外猎德人共同的精神寄托,使猎德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
3.猎德宗祠文化可以形成良好的乡风文明
宗祠文化的教化功能绵延千年,历史悠久。在现代社会,宗祠虽然不再扮演“书塾”的角色,但其中流传下来的祖辈的训诫和叮咛,通过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给族人,这些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其自我约束的范本。猎德村梁氏宗祠重建碑记、李氏宗祠重建碑记和林氏大宗祠重建落成碑记等碑记,记录了先祖的光荣事迹和道德品质,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能激励后人以此为修身的根本和奋斗的目标。
三、龙舟文化
猎德村是一个古老的岭南水乡,水网交错。除了源远流长的宗祠文化以外,猎德村还拥有独特的龙舟文化。赛龙舟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活动,它不仅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历史情怀,还蕴含着人们的精神信念。猎德村在拆迁改造中,结合了现代理念,使传统文化习俗得以保留,龙舟民俗得以传承,并形成了独特的龙舟精神。
(一)猎德龙舟文化中的民俗和精神
1.猎德传统龙舟民俗
传统的龙舟民俗主要有多人共同划桨、竞赛等体育项目,以及其他以龙舟为载体的节庆风俗。猎德龙舟更是具有深厚的文化魅力,中外游客将其视为广州龙舟文化的象征。猎德传统龙舟民俗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龙舟竞渡活动由起船、划船、藏船三个程序组成。在“起龙”当日,猎德村民们敲响龙船鼓,燃放鞭炮,舞狮,
以此拉开一年龙舟季的序幕。“龙船景”作为猎德的特色文化活动,是龙舟的大集会,端午节当天可吸引近十万人前来观看,包括“招景”“应景”“趁景”三个部分。每年龙舟活动到达尾声,龙舟会重新深埋于“龙船塘”,待来年端午前再挖出重新启用。
赛龙舟是对神的敬仰,龙船、龙帽、龙船衫、龙船丁等都被视为神圣之物,象征一种好意头。在“起龙”仪式开始之前,村民们会拿出苹果等祭品,搬出龙船鼓,祈祷出入平安、顺风顺水。在龙船节期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邻乡隔村存在争吵摩擦的,只要吃过龙舟饼,喝过龙船茶,恩怨就要一笔勾销。龙船饼包括白凌酥饼、红凌酥饼和莲蓉酥等广式糕点。除此之外,在端午节期间猎德村民都会吃上一碗龙船丁,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民间信仰与龙舟精神
猎德龙舟民俗不仅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信仰和精神意蕴的体现。村民通常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龙舟仪式,到村里的龙母庙和祠堂进行祭拜活动。通过祭祀仪式,敬畏“神灵”,获得眷顾,祈求风调雨顺、家族兴旺、生活安康,这是典型的中国式“信仰模式”。
同时,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由此衍生的龙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龙船景”活动中,各村友好往来,强化了各村庄之间的联络和礼俗来往,展现了宗族团结和力量。一条龙舟代表一个村族,通过比赛向他人展示村族面貌,众人共同肩负村族荣誉,在竞赛中奋勇向前,体现了集体精神、家族精神和进取精神。
(二)猎德龙舟文化的现代传承
猎德村是广州城中村改造的第一个试点,在改造过程中始终坚持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重塑了代表岭南水乡文化的建筑,让猎德独有的建筑风格、淳朴民俗和龙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重放异彩。
1.保留龙舟民俗文化活动空间
猎德村在拆除重建过程中,恢复了猎德涌两岸的水乡风貌。在原本拥挤狭小的河涌两岸,修建了宽敞的人行栈道与观景台,拓宽了居民活动范围,为端午节观看龙舟景的观众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广场处集中复建的五个祠堂,也为“龙船饭”宴席提供了集中而宽敞的场地。此外,猎德村还建设了“猎德人家”文明实践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室内活动场所,也让龙舟民俗得以保存延续。
2.建设龙舟元素景观
猎德村通过融入龙舟元素的景观留存文化记忆。在猎德大道和巍然挺立的现代楼房之间挖建的“龙船塘”,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村入口处有以龙舟船桨为意象的景观模型,在历史文化长廊中亦有反映龙舟文化的雕塑,如“龙船丁”雕塑捕捉了村里孩童领取龙船饭时的喜乐场面;龙舟广场和浮雕墙展现了热闹的“龙船景”,勾勒出每年端午节猎德村“招景”的空前盛况,反映了龙舟文化在新时代发展中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3.搭建龙舟展示平台
在猎德村史馆的“猎水风情”篇章,展示了一条袖珍版的猎德花龙,外加墙上描绘的猎德红龙、五色龙,展现了极具猎德特色的三种龙舟类型,代表了猎德西浦、东约、中约供奉不同的神灵。其中,猎德花龙模型画有莲花、石榴果、八仙法器等图案,是猎德龙舟的形象代表。
4.成立龙舟俱乐部
1982年猎德村正式组建龙舟队,摒弃以姓氏为代表的传统,以村的名义统一旗帜对外开展民俗活动。1998年,猎德村革除“女子不得上龙船”的传统观念,组建全省第一支女子“玫瑰龙舟队”(俗称“凤船”)。猎德村改造后,赛龙舟的习俗被完整保留下来,龙舟队员逐年增加。
在龙舟队的基础上,猎德村民自发成立龙舟俱乐部,分为男子龙舟队和女子龙舟队进行日常训练。龙虱是一种小型龙舟,对划船的能力要求更高。在没有大型龙舟比赛的时候,俱乐部成员会通过划龙虱进行训练和消遣娱乐,平时也会在猎德涌举办龙虱赛事,既能强身健体,也能使猎德龙舟文化得以传承。
(三)猎德龙舟文化的现代意义
1.传承和发扬龙舟精神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与龙文化一脉相承的龙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原动力,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延续。猎德赛龙舟的传统依托着独特的岭南水乡环境已延续百年,村民们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传承具有猎德特色的龙舟文化,履行“龙的传人”职责,在龙舟活动中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龙舟精神有利于培养人的美好品质。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同心协力,永不放弃,形成了团结协作、同舟共济的集体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同时,龙舟的训练过程极其艰苦, 疲劳和伤痛几乎伴随每名队员龙舟生涯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培育运动员不怕苦、不怕累的品格, 以及激流勇进、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质。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猎德村近两年没有组织“龙船景”,但村民们在端午节仍然会坚持延续龙舟仪式的传统,敲响龙船鼓,举行舞狮表演,旨在让龙舟精神在当代得以发扬。
2.继承宗族关系,唤醒乡土记忆
宗族是维系亲缘关系的重要纽带。2007年为了配合广州城市化进程,猎德村进行了旧村改造,祠堂被全部拆除,昔日自建楼房变成高层住宅,原有的依附于乡土社会的宗族关系慢慢变淡。龙舟民俗中的游龙探亲、分发龙船丁等活动,使居民在互相探访中加强了联系,有利于实现宗族认同的重构,成为留住村民精神家园的重要依托。人们在龙舟活动中加强了情感交流和身份认同,借助民俗文化活动,唤醒和构建人们的乡土记忆和意识。
3.传承“谐天”精神, 强化城市特色
“谐天”的精神, 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精神。通过实效治理,猎德涌进行水利整治,升级改造水生态环境,为龙舟运动提供了良好的活动空间。同时,猎德涌碧道结合猎德村原有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猎德龙舟、猎德鼓等龙舟文化元素,形成了“猎德八韵”八个标志性景点。如今的猎德不仅是村民的活动圣地,也是公共性景观节点,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四、结语
随着城中村改造计划的启动,猎德村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由曾经的落后村庄变成了如今广州中心城区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改造的过程中,猎德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宗祠文化和龙舟文化作为猎德特有的文化气质,不但没有遗失,反而在“文脉延续”的改造理念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城中村改造提供了宝贵的“猎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