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解释学科素养指向下的深度学习
——2021年江苏省高考历史开放题评析
2022-08-01江苏省外国语学校
◎ 沈 玮 江苏省外国语学校
历史解释是在历史学习的基础上,“以时空观念为前提,以史料证据为支撑,以历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地对过去提出理性而系统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叙述。”可以说,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这既是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实现历史学习、重建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形式。历史解释离不开历史问题的形成,而历史问题的形成离不开学科素养、目标任务、历史史料和问题情境的有效整合。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和高考历史“立德树人”的考查目的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学习。但是“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本文试以2021年江苏省高考历史开放题为例,浅析基于历史解释学科素养指向下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试题如下:
18.(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3 1850年大不列颠工业地图(局部)材料二 :
表2 1780 至 1851年英国出口增长
——以上材料摘编自(英)乔尔·莫克尔《启蒙经济:英国经济史新论》
综合以上材料,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 表述清晰)
一、立足真题解析,窥探命题路径
任何历史都存在于时间和空间的交替变化之中,时间的延续性与空间的关联性,是历史学科区别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细化2021年江苏省高考历史真题开放题的命制,不难发现,无论是考查形式、还是考查要求及分值设置,都无时无刻不在立足时空的前提下突出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因此,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下的中学历史课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组织有效教学,让学习不拘泥于对教材中历史知识的表象认知,而是深入发掘历史知识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深层理解、体验历史,进行深度学习,展开有意义的中学历史教学,愈发成为了摆在广大师生面前、需要时刻考量的一个话题了。
本题两则材料均摘编自《启蒙经济:英国经济史新论》一书,本书围绕着近代思想解放、制度建设对经济发展、文明转型的重要作用,着重考察了英国在1688年光荣革命至1851年英国举行世界上第一次国际工业博览会期间150 多年中的经济发展情况。
在命题结构和内容上,相对于文字性史料,本题立足1780—1851年英国出口增长的的历史时空,通过更加直观“两段式”的图表互证,以1850年近代英国在城市、人口、交通,资源能源等方面的工业布局和在世界范围内的工业生产能力变化为考查视角,通过新情境的设置和开放式的设问,聚焦对工业革命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的考查,以时空下历史解释的考查形式呈现出历史学习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把19世纪中期大不列颠工业地图(局部)与1780 至 1851年英国出口增长中的总出口值、名义GDP、工业品出口在工业产品中的占比(%)相结合,在图表的对比设计和数据变化中彰显工业革命对该时期名义GDP(英格兰)的增长的贡献。通过四个关键年份数据的增长变化,尤其是工业品出口在工业产品中逐年增长的的占比(%)变化中,让考生切实感受工业革命对于英国的价值和对世界的贡献。试题要求考生在固定的时间里对两则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与思考,拟定论题、展开论述,整体上涵盖了对近代世界历史中“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诸多高考历史考点的考查,要求考生能够能够在正确史观和方法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论述和认识历史问题。不仅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还意在引导考生通过学习把握这一时期世界历史由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通过客观合理历史解释论证、探究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经济腾飞的“一枝独秀”,以此形成对18、19世纪的欧洲和世界历史发展脉络的整体认知。较好的体现了新高考由传统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理念转变。
二、聚焦主干知识,构建学习主题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是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培养对象,也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历史核心知识的提炼,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要重视历史学科素养的涵育,重视在历史解释学科素养指向下的深度学习。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故乡。以工业革命的背景为例,在部编版新教材“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中,《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相对于传统的历史教学而言,作高考历史复习备考中的一个长效热点,新教材虽然在课程标准中在淡化了学生对工业革命背景的素养要求,但教材中在简短介绍完工业革命的定义后,通过两段正文的形式从政治、经济、资本和市场等诸多方面向学生展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必然。突出了16、17世纪英国自身科技发展对工业革命影响的同时,辅以“学习聚焦”“史料阅读”和“历史纵横”三个栏目,从市场的不断扩大和资本的原始积累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进行补充解释。基于此,笔者试着在教学中立聚焦主干知识,把本课三个学习主题构建如下:
主干知识(学习主题)
1.工业革命是一个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厂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发展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既是生产技术的全面变革,也是一场引起生产关系的社会革命;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产生发展的一系列条件:工业革命既是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也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必然与偶然:一枝独秀的英国)
2.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形式、工业生产动力、交通工具等变革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典型表现形式;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美国与德国最为突出;各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工业革命的进程也各具特色(一国与多国:百花齐放的欧美)
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助力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工业生产动力、社会阶级结构、交通工具等变革,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斗争中,工人运动逐渐有自发走向自觉,加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成为世界近代历史和人类历史的重要篇章(欣然与怆然:悲喜交加的世界)
由此优选相应历史史料及学习素材,在学生有效预习的基础上,通过问题驱动,帮助学生展开深度学习。
三、回归问题情境,展开历史解释
发生在18世纪后半期英国的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劳动和技术分工的基础上,开始了人类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的过渡。由于机器制造扩大了社会对金属的实际需求,到了18世纪中叶,随着英国冶金业和采矿业的发展和工厂的大量建造,对工业动力条件产生了新的要求。一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写道的那样: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法兰西第一帝国垮台。欧洲动荡的社会政局也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趋于稳定。1825年,英国废除了禁止机器出口的法律,给予了其他国家机器进口和进行工业生产的可能。19世纪末,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空前活跃并取得重大突破,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为主要成就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历史进入了“电气时代”。同时,工业的高速发展、生产和资本和高度集中催生出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后者在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扩张、瓜分世界的同时,把亚非拉美地区和国家纳入到资本主义体系中来,世界逐渐联接成一个以欧美为主导的在经济、思想文化上联系日益密切的整体。换而言之,“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会的意义,实际上超过了一般的政治革命。”其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自身技术革命的范畴,深刻影响到整体世界的社会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一步步地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封建统治危机的日渐加深,李鸿章等封建士大夫逐渐以‘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来面对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豆剖和“以华治华”“资本输出”的侵略方式不仅加深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也加速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据此可知,作为“答无定法”开放题,在“论题”的提炼中,本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围绕着“工业革命与英国”进行展开。在历史解释方面,既可以从“英国为什么能够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入手,也可以彰显“工业革命之于英国的历史意义”,也可以从整体上论证近代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条件、进程、意义及反思。进而回归现实,以史为鉴,在落实高考历史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的同时,回归现实,思考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正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兴道路上的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如何做到互利互惠的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肩负起大国应有的担当和责任,帮助学生树立从容自信的家国情怀和开放包容的世界意识。
高考历史的考查要求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拓展学生历史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也要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对教科书的时序、结构和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引导学生通过深度学习,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前提下,以求真求通的态度,尽可能客观公正地构建对历史的解释与评价,提升学科素养。”从当前部编版历史教材的使用现状来看,聚焦历史核心知识,涵育历史学科素养,在历史解释学科素养指向下进行深度学习,立德树人,这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1]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5页。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前言第4页。
[3]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页。
[4]沈玮:《问题驱动课堂,文明碰撞下家国情怀的有效聚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半月·综合)2021年第8 期,第72—75页。
[5]张胜平:《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