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价值浅析、发展困境与实践策略

2022-10-31赵鹏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24期
关键词:家校体育教师思政

赵鹏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 北京 100875)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高校各学科领域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指出,要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体育课程思政内在包含体育与德育两方面的要求,而体育与德育均需要家、校、社三方主体的联合。因此,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的构建,有助于将德育一体化与体育一体化更好地整合,促进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

目前,关于体育一体化与德育一体化的文献较多,体育课程思政的相关文献较少,且存在不足,是未来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该文通过以“家校社+体育”“家校社+德育”为关键词,搜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通过进行内容分析、逻辑分析,探寻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建设价值、发展困局与实践策略,为家校社体育一体化与家校社德育一体化的结合提供借鉴。

1 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概述

家校社体育一体化,是通过学校、家庭、社区体育的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由于体育课程思政正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学者对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解释不一,但其本质是立德树人,用体育的手段、德育的思想育人。综上所述,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是指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以学校、家庭、社区三方主体为组织保障,以体育为手段、德育为思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1.1 学校体育课程思政为主体

在课程思政范畴中指导学校体育教学,更能够引领学生品格和优秀品质的形成。首先,学校是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的主体。学校内部有专业的组织管理体系,且内部的各类体育设施经过专业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其次,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指导者是经过专门训练的体育教师。随着体育课程思政的提出,未来的体育教师不仅具有专业的体育素养,还能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教学。

1.2 家庭体育课程思政为基础

家庭是开展德智体美教育的第一所学校。首先,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其次,家长可以通过关注体育作业中的思政元素,对孩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坚强意志、团结精神等。同时,家长也是学校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学校越来越重视和鼓励全员参与趣味运动会,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参与,共同促进体能与思想品德的发展。

1.3 社区体育课程思政为辅助

20 世纪50 年代,美国学者奥森提出,学校不应是游离于社区的文化孤岛。首先,社区是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辅助单位。从场地看,社区的体育场地可作为学校体育场地的补充,增加学生在社区中进行体育活动的机会,从而为课程思政创造条件。从课程资源开发看,社区可以积极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项目,如武术、舞狮等,利用传统项目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社区中的人力资源是教师与家长的协作者。社区志愿者可以参与“家校共育”的运作,周边企业和社区组织可以鼓励其成员自愿提供服务,随着课程思政的深化落实,社区体育指导员也将具备专业的体育与思政教育素养。

2 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价值浅析

2.1 促进家校社对体育课程思政的认识与实践

2020 年5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发布,标志着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始,将课程思政融入体育课程中,是当前历史阶段我国重视德育与体育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当前功利、拜金、躺平等思想在社会涌动,大学生心理不够稳定、认知不够成熟、辨别能力欠缺,容易产生思想异化问题。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学生总体体质水平略有上升,但中学上升不明显,体育仍没有发挥出增强学生体质的功能,加强学生体质迫在眉睫。将体育课程思政与家校社一体化相结合,可以加深三方主体对体育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并在平时的家校社体育活动中积极融入思政元素。

2.2 促进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目标。四位一体的目标包含体(增强体质)与德(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两方面,将家校社体育一体化明确为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能更好地促进四位一体目标的实现。首先,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之余,布置课外体育作业,通过与社区、家庭的合作,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体质。其次,让学生在学校外学习,通过多与家长、邻居等进行沟通,有助于其人格的健全。最后,运动技能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建立动力定型,家校社一体化可以让学生巩固运动技能,更加享受运动的乐趣,并在体育运动中锤炼学生意志品质。

2.3 有助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和谐发展

美国社会学家古德说过,在所有已知的人类社会之中,几乎每一个人都卷入了家庭权利和义务的网络之中。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家校社的发展。首先,通过对家庭体育课程思政的责任安排,可以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通过在体育过程中不断与孩子交流,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风气。其次,对于学校而言,学校通过对我国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研究分析,可以设计出创造性的课程内容,产生新的校园特色文化;学校通过与家庭、社区的沟通,可以促进学校教学理念的转变,促进学校的发展。最后,家庭与社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和谐与社区和谐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为实现我国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3 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价值的发展困局

3.1 对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认知不足

在体育课程思政实际落实过程中,存在相关主体对二者概念认知不清的情况。经过一系列改革,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只是传授技能,而不是育人,不会关注体育课程思政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此外,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的主导者,仍然存在对家校社一体化重要性认知不足的情况。校长与班主任虽然能认识到体育与德育的重要性,但最关心的仍然是升学率,相对于德育与体育,更重视中考和高考科目。尽管体育早就列入中考,且高考体育政策也正在实施,各类会议对学校德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要想取得效果,仍需要时间。此外,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家长对家校社一体化缺乏认知,或只停留在观念支持层面,缺少实际的行动表率。

3.2 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缺乏合作资源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学校体育地位不高,家庭基本无体育,社区体育难以展开。首先,学校体育课程思政缺乏保障。第一,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较低,体育课经常被其他学科取代,更不用说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第二,学校体育场地存在缺陷,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存在人均面积不足、体育场地类型相对单一、重点项目场地严重不足等问题。第三,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缺少人才,全能型体育教师较为稀缺。其次,家庭教育过于倾向应试教育。我国传统观念重文轻武,且中国家长大都怀有望子成龙之心理,在余暇时间给孩子安排大量的辅导班和作业,学生学业压力大。基于此,国家实施了双减政策,开始规范培训机构,并减少课后作业,但要想取得效果,还需要时间。此外,大多家长体育素养低,缺乏体育运动技能。最后,社会体育缺乏保障。一方面,社区缺少专业设施,大多数小区只有乒乓球桌等占地面积较小的体育场地,篮球场、羽毛球场数量较少,更不用说足球场。另一方面,与学校体育一样,社区也缺乏专业的指导人才。

3.3 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缺乏保障

在家校社体育一体化的政策出台后,确实有一些优秀的成功案例,如北京市昌平区天通苑学校,该校在“发现·成长”课程体系下,建设德育“养成·担当”课程模式。但成功案例太少,这是因为各学校的特点不同,且受经费、环境、师资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推而广之,更为重要的是,对家校社一体化缺乏必要的保障。一方面,关于确定各方主体责任边界的文件太少,且当前体育教师、家长与社区各自任务确实重,如果没有明确各方责任,易出现旁观者效应。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有重要意义,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反映教学效果,可以促进家校社各方主体的发展。如果各方积极践行家校社一体化的要求,但最后没有指标评估成果,势必会打击各方主体的积极性。

4 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价值的实践策略

4.1 提高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的认知水平

对学校而言,校长应改变传统体育观念,公平、公正地对待各学科,拓宽体育教师的晋升机会,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体育教师应提升工作使命感——不仅育体,还应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作家校社一体化模式的探索者。班主任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应该更加尊重体育教师,避免占用体育课,特别是思政教师应与体育教师多交流。学校在招聘其他辅助人员时,在考虑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应更加考虑工作人员的品德。对家庭而言,家长应该重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摒弃填鸭式学习的传统教育观,在余暇时间多自学一些体育知识技能与德育方法,这既是为了自身身体健康,也可以为学生树立榜样。家长应该转变教育投资观念,以素质教育课外辅导替代文化课,增加在体育德育方面的资金投入。对社区而言,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不应只是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还要通过改善体育设施,增加人才队伍等措施,满足居民运动锻炼需求。例如,近几年在浙江省试行的未来社区,就对家校社各方面的融合、建立活动中心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

4.2 促进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实践行为

随着我国青年体质下降以及一些危害事件的发生,家校社三方主体意识到体育与德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现实中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的落实情况却不是很理想。究其根本,笔者认为各方主体负担过重,没有知行合一的积极性。因此,落实减负工作是促进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实施的前提与基础。就学生而言,学生的学业压力过重。一方面,学生的作业与辅导班过多,完成课内外作业,消耗了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技术发展,学生面临各种虚拟的诱惑,如手机游戏、电脑游戏、自媒体等,占用了学生参与体育的时间。因此,笔者认为,布置强制的体育作业可以保障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就家长而言,受到“996”工作制、运动水平低等因素的影响,即使有体育与德育重要性的认知,也难以转换为实际行为。对于“996”工作制,可以通过维持国务院规定的工时标准和带薪年休假制度,适当调整加班规则,提高违法成本等措施进行改进。对于运动水平,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仅要考虑学生的需求,还要考虑家长需求。对于体育教师而言,有调查表明,半数以上中学体育教师认为职业压力较大或很大。对此,学校应该拓宽体育教师晋升渠道,提高其积极性,缓解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

4.3 搭建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多元平台

对学校而言,学校可以成立家校合作委员会,使体育教师与家长更加了解子女的运动情况与思想品德发展情况。此外,家长和学校是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对共建协同育人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家长和学校应以学生为纽带共建跨界联盟,以家长为中心建设课程体系,以职业为导向培养师资团队,以保障为目的完善政策供给。对于家庭而言,成立“新父母学校”是创新路径。对于社区而言,可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通过在余暇时间吸引学生与家长参与,拓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渠道。此外,各方主体需借力现代科技力量,如在疫情期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推出的“停课不停学”健康体能训练。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推出的北京市中小学生居家体育锻炼“自主课堂”等,不但保障了停课但不停止体育与德育工作,而且一定程度上还发挥了线上教学反复学习的优势。同时,可多借鉴国外家校一体化的经验,为我国搭建平台提供参考。

4.4 建立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的保障机制

建立家校社合作育人的协同机制是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的根本转变。首先,要建立健全法规,明确家、校、社三方主体职责与边界,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进程。其次,加强社区与学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学校应该在招聘体育教师时,除考虑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考虑教师对家校社一体化、思政教育的认识与实践能力。二是社区不仅应保障居住区的安全,还应促进居民健康,配备专业的社区指导队伍。总之,要强化教育指导者的专业能力,为学生体育的专业指导提供保障。再次,需保障学校体育经费。政府负责统筹协调经费,设置专项经费。各级政府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年度预算。设立家长学校专项经费,按所服务人群人均标准投入相应经费。最后,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体育课程思政发展情况、家校社一体化的达成程度等,并根据这些情况对学校、社区做出奖惩。基于家校社一体化的教学,家长与社区指导员也是重要的评价主体。

5 结语

家校社一体化发展与课程思政既是老问题又是新问题,最近我国出台了各种政策文件,强调家、校、社合作与体育课程思政促进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性,说明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虽然我国家校社一体化与体育课程思政面临着诸多问题,但这并不能否定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各方积极探索,丰富相关理论,并与实践经验结合,探索出一条家校社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的建设之路。

猜你喜欢

家校体育教师思政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