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学校体育安全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
2022-10-31付学伟刘倩云赵欣悦
付学伟 刘倩云 赵欣悦
(1.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0;2.鲁东大学 山东烟台 264025)
2002 年,教育部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了《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学校,是不合格的;一个不具备安全意识的教师,是不称职的。综上所述,国家针对学生的在校安全,尤其是体育安全,制定并实施了诸多的政策与文件,对体育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在此背景下,该文对小学学校体育安全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优化学校体育安全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学校体育安全现实困境
1.1 学校体育安全规章制度的不完善
“双减”政策下小学生积极踊跃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对学校规章制度提出了更深、更高的要求。而现阶段小学学校体育安全的规章制度过于老旧、不切实际且不完善,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规则的制定与实施只停留在表层,这对小学生参加体育课活动的安全性无法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
1.2 教师的思想重视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应是体育学习的主体者,但往往教师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将此课程上成“散养”课,即教师组织大家站队,清点人数,围绕操场或篮球场跑几圈,做一下静态的拉伸活动。此时,对于教师来说,课程已经接近尾声,全体解散学生可以自由玩耍与互动,由于学生年龄小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各种生理、心理素质的不成熟,再加上对一些新鲜器材的好奇,这都大大增加了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双减”政策实施后,全校小学生几乎都积极踊跃参加各项体育活动,体育教师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学校体育课学习要求,只能让其他学科教师兼职担任临时体育教师。此外,体育教师思想政治、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不高,活动的组织形式过于单调等,都不利于激发小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和学习体育运动技能,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1.3 学生自我安全认识程度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天真活泼、纪律性差的年龄阶段,对于体育课有着天然的向往,然而他们在体育教师讲解体育动作要领和安全问题时却并不能集中注意力,小学生身体素质、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不成熟,对于事物的认识处在探索阶段,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奇,缺乏正确的认知,这些综合因素都会导致学校体育安全事故发生。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篮球课三人传球游戏时,由于传球学生自身的力量控制不好以及准确度不高,使得接球学生掌握不好接球的距离,导致接球学生的手指被挫伤;学校组织学校运动会时,学生为了展示自我,获得更大成就感,在对自身健康状况不了解的情况下报名参加高强度、高负荷的运动项目,导致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
1.4 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
我国大部分小学生在体育课前的准备活动是集合整理队伍,清点人数,教师强调简单热身要求(围绕操场跑几圈等),体育委员带领大家做徒手操热身活动(扩胸振臂运动、腹背运动、弓步压腿运动、侧压腿运动、手腕脚踝运动等),即进行一些常规的动态拉伸活动。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活力旺盛时期,长时间进行静态拉伸活动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练习过程中,小学生会出现应付准备活动,动作做得软弱无力的情况,对整个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想尽快结束热身活动。没有充分的热身准备,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拉伤、扭伤等运动损伤,不利于小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
1.5 体育课中的教学过程
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体育被列为必修课14 年,时间不可谓不长;体育课内容从田径、体操到球类活动,项目不可谓不全。然而,一个始终未能解决的根本问题在于学生参与体育的动机缺失或不足,他们多在达标、评比、评估、加分等外界因素的压力驱动下参与体育,压力一旦消失,体育行为也随即消失,无法形成体育习惯。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大部分小学生积极踊跃参加各项体育活动,使得本来不充足的体育教师资源变得更加严峻。同时,以前体育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体育教学内容,这些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和认知,没有遵循小学生自身身体与心理成长发展规律。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心理成长初期,由于不同教学内容的运动量不同,在进行体育训练时,其身心均会承受不同的运动负荷,如果运动量控制不当,会对这一阶段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时,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与教学分析不足。学生的体育认知能力、身体运动能力、自我锻炼与评价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等存在差异性,教师可能会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小学生自身的差异性,采用统一的测试标准、统一的考核与评价指标等。同时,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机地把握和控制负荷量与负荷强度,教学组织单一化、简单化与形式化等。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实施中,这些因素会导致在体育运动学习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
1.6 体育课后的放松活动
在日常业余体育活动、课外体育运动训练以及正式体育运动比赛后,对放松活动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双减”政策不断推进过程中,大部分小学生积极踊跃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后由于时间紧张,小学生对于放松活动的认知不够,体育教师对放松活动的忽视等,导致小学生在进行长时间、中等以上强度的体育课活动后没有对身体进行拉伸放松练习,容易导致乳酸大量堆积,出现肌肉酸痛、肌肉拉伤等运动损伤。
1.7 场地器材安全程度
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城乡学校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性,如师资力量、场地器材、学风、体育项目内容开展等。尤其是在学校场地器材方面,双杠、双间肋木、单杠、平梯、篮球架等是许多学校室外最常见的运动器材,由于经常风吹日晒,这些器材很容易腐朽老化,导致安全隐患的出现。
学校完善的场地器材是上好体育课最基本的硬件条件。因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乡村小学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不足,维护不到位。在“双减”政策不断推进过程中,小学生到操场进行体育运动项目的练习,由于受场地限制很容易导致与练习其他项目的学生发生碰撞。同时,在借助器材练习时,由于器材年久失修等,容易导致小学生在练习时出现安全事故。
1.8 户外环境因素影响
我国小学体育活动基本都是在户外进行,户外环境的不同与变化对体育课活动能否顺利开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在“双减”政策落实过程中,受户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同的小学生在体能、体育运动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性,这也可能增加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例如,夏季天气比较炎热,而进行户外体育课活动很有可能导致中暑现象的发生;冬季天气比较寒冷,气温较低,加之有的地方下雪后地面结冰,开展户外体育活动课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 学校体育安全优化路径
2.1 完善学校体育安全规章制度建设
学校作为学生体育活动与娱乐的主战场,应加强对体育活动安全宣传与教育,具体可通过家长会、校园网络等方式普及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尤其是加大防控体育运动风险的宣传力度,全面提升师生防控体育运动风险的意识及能力。学校应当建立健全体育工作组织管理机构,学校校长作为学校体育安全第一责任人,应加强在体育活动安全方面的执行力度。应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安全规章制度建设,学校体育安全规章制度的建设对学校体育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具有指导作用。明确划分学校各部门的职责,各部门分工合作,保障学生体育安全,加强对体育活动的管理,对学校体育教师的课时量进行合理规划,保证体育教师有充沛的精力和时间投入体育课程中。
2.2 提高教师与学生自我安全认识重视程度
小学应根据学校开展的项目教学情况,招聘项目特长优势明显的毕业生为体育教师。对于中小学中的现有体育教师,可根据其自身项目技能情况,通过国培、顶岗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项目技能和教学能力。一方面,可以解决现有体育教师项目执教能力不足的问题,促进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主动进行人才培养方式的调整;另一方面,推动体育教师资格认定和体育教师能力评价改革,进而整体提升体育教师的胜任力。体育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与教学分析等,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条件等。同时,教师应大力推进学生体质提升精准测量、精准分析、精准干预工作,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开发新颖、有趣的身体锻炼内容,推广已有的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 例、运动专项游戏天天赛、全员运动会项目400例、阳光素质操300例等活动;开发卫生、营养、保健、用眼卫生、心理健康等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质健康促进活动。
活泼开朗、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要增强学生的安全认识能力与意识。同时,小学生应了解自身身体素质情况,增强自我心理素质等,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当体育活动,减少因不当的体育动作对自身所造成的伤害。
2.3 优化体育课准备活动
正确适当的准备活动是帮助机体克服惰性,快速进入运动状态的关键所在。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活动,才能让机体真正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减少运动伤害。在“双减”政策落实过程中,许多小学生积极踊跃参加体育课活动,体育教师应注意在体育课堂活动前带领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避免因准备活动安排不合理引发运动伤害事故的情况,教师和学生都要注意提高对准备活动的重视程度,避免敷衍应付。教师应向学生讲解做好准备活动的重要意义,保证每个学生都充分热身。同时,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准备活动。例如,在进行篮球运动运球教学时,准备活动可以结合学生围绕篮球场地带球跑、带球开合跳、带球臀踢跳、篮球热身小游戏(传球打地鼠游戏)等,增加准备活动多样性,提高学生参与准备活动的兴趣。
2.4 优化体育课中教学过程
“双减”政策的核心任务是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以保证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教学内容教授时要掌握小学生力量发展规律,以便科学安排力量训练。同时,要注意在儿少时期,速度力量的发展比绝对力量发展得快一些并且早一些。儿童骨骼肌系统中软组织多,骨组织内的水分和有机物较多,无机盐较少,骨骼弹性好,不易折断,但稳固性差,易弯曲。因此,儿童不可进行大强度的训练。儿童力量训练应以动力练习为主,少用或不用静力性练习,特别要尽量避免出现憋气动作,以免因胸内压的突然变化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发育。儿童力量训练,不要过早强调与专项运动技术相结合,应着重身体全面发展的力量训练。学生在气质类型、性格、体育动机、体育兴趣、体育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体育教师应因材施教。只有体育教师了解学生的特点,选用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等,才能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为突出学校体育特色,构建“一校一品”奠定基础。
2.5 优化体育课后放松活动
放松活动又称为整理活动,主要目的是加速排出负荷时体内积存的乳酸,补偿运动时的氧债,使参与运动的肌肉尽快恢复到运动前的状态,同时使运动员的心理过程从应激状态中逐渐退出。教师应采用轻跑、集体游戏、圆圈式传垫排球或踢传足球、放松体操等手段进行放松活动,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2.6 场地器材与户外环境
“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许多学生走向操场并以运动器械为工具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体育教师应在小学生活动前对本节课程所使用的运动器械进行检查,同时,作为学校器材管理人员,要对户外以及室内固定的器材进行不定期的巡查与维护,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消除。
教师在上课前可借助天气预报等信息手段对户外环境进行风险评估,得出结果。因受不良环境(雨天、雪天、严寒、炎热等)的影响,一些户外体育活动可改成室内或调至合适的时间段上课,避免因天气原因致使学生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3 结语
小学学段是学生习得体育技能,养成体育习惯的窗口期,也是实现健康中国“筑基固本”的关键时期。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减少作业,增加文体活动,取消校外学科培训,推进教师弹性上下班等都是手段和途径,而非目的。“双减”政策的最终目的是要把较高素养、快乐时间、健康身心还给学生,把育人责任还给学校,把教学质量责任还给教师,把安心和舒心还给家长,把健康发展的青少年还给祖国。针对以上小学阶段所出现的安全隐患,尤其在“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大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中带来了各种安全隐患,应不断优化策略,防止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愉快的学校体育生态环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为降低我国小学生“小眼镜”“小胖墩”等体质健康问题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