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与复兴举措

2022-10-31曹玉洁曹晓东刘为坤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24期
关键词:体育文化发展

曹玉洁 曹晓东 刘为坤

(盐城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江苏盐城 224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文化在几千年不断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发展,气势如虹,书写了人类文明的光辉篇章。进入新时代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成为每个华夏子孙急切期盼实现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了文化自信的命题,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体育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支柱,在中国文化复兴历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起到关键作用,增强中华体育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提高民族体育文化自信,已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特色建设的重要命题。我国体育文化发展与体育文化自信的确立,必须建立在理性分析与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该文通过梳理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影响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关联因素进行分析,并思索新时代我国体育文化自信确立与发展举措,从而有效增强我国体育文化综合实力,对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高品位、有影响力的中国体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1 中国体育文化发展历程脉络梳理

体育文化是指人通过体育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调节自身情感,协调群体关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广义而言,体育文化是指为丰富人类生活,满足生存需求,以身体为媒介,把满足人类需求的身体活动进行加工、组织和秩序化,形成获得社会承认的,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包括精神文化(体育观念、意识、思想、言论等)和行为文化(体育行为、技术、规范、规则等)两大部分。对我国体育文化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有利于深层次理解现代中国体育文化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

1.1 古代中国体育文化发展路径阐述(1840年前)

1.1.1 先秦时期中国体育文化的产生

我国体育源于社会生产活动的衍化,带有强烈目的性,是人类基本生活、生存发展技能的记忆、组合、重组、提炼。在原始社会,人类生活资源基本上源于自然,人们生存能力有限,与洪水猛兽相伴并获取资源必须掌握生存技能。如速跑、角力、翻越、攀爬、投梭、跳水、游泳等,这些身体活动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身体锻炼,即劳动形成了体育。同时,祭祀、教育、娱乐活动对体育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虽然不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也未能在全社会普遍推广,但当时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东方体育文明的雏形。

在夏、商、周3 个朝代,社会管理主体体制发生了改变,农业与畜牧业经济生产能力有所提升,传统的中国文化初见端倪,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变化推动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乐、射、御等体育教育内容在社会上得以广泛开展,同时民俗体育游戏活动得以开展,但在当时特有的社会管理体系下,体育文化主要体现在奴隶主阶层的教育与娱乐中,东周时期随着儒家教育的发展,对体育文化在全社会的推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体育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1.1.2 封建社会时期中国体育文化主流的形成

秦朝统一从真实意义上把中国带入了封建社会。秦国结束了分裂割据,各民族的文化相融相染,总体上推动了体育文化的发展。从汉代开始,封建集权实现了管理体制的转变,当天下大一统的任务基本实现后,儒家传统的社会管理思想逐渐成为主流观念,统治阶层开始注重休养生息,原有的体育文化综合发展的格局发生转变。在文景之治后,体育游戏的功能被强化,并逐渐增加了封建贵族消遣的娱乐元素。唐朝先后开创了举世瞩目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以及武举考试制度,这种大唐盛世带给人民的是具有包容性、创新性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开展各类体育项目的表演与竞赛,各式体育项目得以创新和提高。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体育文化就和其他文化一同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得以促进提升,东方体育文化中心逐渐屹立而起。宋朝的体育文化在崇文抑武政策下改变了原有的体育发展方向,社会上层理学兴起,统治阶级对士大夫地位的推崇使得百姓丧失了对竞技体育的热衷,球戏等得到充分发展。体育的目的主要为养生延年、休闲娱乐服务,人们习惯以一种安逸的状态去看待人生,体育形式和功能的范围大大缩小。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的国家政权,蒙古族体育文化由于地域环境、人文素养及历史传承等多方面制约,以骑射为主的草原体育文化未改变中原体育传统文化的主流。进入明朝后,由于明清之际农民起义军接连不断,以武术为典型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但体育文化展现的形式与唐宋相比相对单一。

可见,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时期,体育文化建设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在物质、制度、精神文化层面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在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国体育文化的主流,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流传上千年的传统体育项目和原有体育文化繁盛现象,在封建社会后半期呈现衰退迹象,特别是球戏由盛而衰,未能延续到现代。

1.2 近代西方体育传入后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1840—1949年)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遭到了帝国列强的入侵,闭关自守的国门被打开,受到西方主流体育的影响,民间开始摒弃习武和尚武之风,梁启超对此有一番言论“我可以武力夺之他人者,他人亦将可以武力夺之我也。……无复精神材力以相竞于材武。”可见,我国对体育文化认识产生了既推崇又深知对其认知偏颇的痛苦纠结局面。为了改变中国被欺凌的现状,在历史使命的感召下,洋务派为了民族救亡提出的“洋为中用”制度,试图通过西方体育来改变国人的体质状况,接受西方体育器物的形式和内容,塑造民族精神,改变民族形象,使国人体育传统文化意识消退,逐渐丢失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慢慢失去自己的体育精神家园。新文化运动推进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但受西方主流文化的过度影响,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建设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后果。可以说,民族救亡的探索路径并没有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没有遵循在制定文化整合方式和教育宗旨时应有的严谨性和切实性,一味地引入西方式的制度和思想,并不适合当时中国的经济层次和社会环境,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受到了阻碍。辛亥革命不彻底,导致了社会动荡,再加上日本的侵华战争,中国长时间处于战乱状态,近代中国体育文化发展停滞乃至倒退。

1.3 当代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路径探寻(1949—2012年)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经过百年苦难的洗礼,在经济、教育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及人才培养诸多方面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在我国发展前进的道路上设置了种种阻碍和封锁,只能借鉴前苏联体育发展的经验,针对当时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群众体育发展滞后,采取举国体制的策略发展体育事业,在竞技、群众、学校体育发展中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但由于对体育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的不足,使得我国体育文化发展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1979 年改革开放后,西方体育全球化的浪潮汹涌而入,强势的西方体育文化不断地向我国传播渗透其文化价值观,导致国内竞技体育理论和奥林匹克文化研究成了体育文化事业发展的主流。我国在发展中逐渐意识到体育结构失衡这一突出问题,为协调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均衡发展以及学校体育良性发展,我国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九年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等一系列文件,通过30 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体育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思路和模式已经初步形成。

1.4 新时代中国体育文化复兴之路的开启(2012年至今)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自信这一主题,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本质和文化理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体育文化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体育文化建设对实现文化强国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了一系列加强体育事业建设的举措,如群众体育的大力推广,校园足球的广泛开展以及“健康中国”的全面实施等,在不断总结中国体育文化建设取得的经验成果基础上,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层面逐步推进各项工作,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体系,为新时代体育文化自信确立和建设辅以强烈的引擎,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提供助力。当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复兴之路需要经历一条漫长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引领下,中国体育文化的建设一定会有恢弘的前程。

2 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关联因素分析

2.1 政治因素是主导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主流

体育文化置身于社会大系统之中,社会系统中的政治因素必然对体育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在原始社会采用禅让制的管理方式,管理者通过生产、祭祀、教育的方式发展体育,以满足氏族、部落的生存与发展服务;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奴隶贵族通过体育的方式以期培养社会政治人才,这样的政治诉求使得体育文化主要体现在奴隶主阶层的教育与娱乐中;到了封建社会,体育文化的发展受到“家天下”政治因素的影响,统治者对体育认识不足,形成一些政策主导的偏差,造成了社会对体育文化的理解相对片面,形成主要为养生延年、休闲娱乐服务的主体体育文化。资本主义辛亥革命进行得不彻底,让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特殊社会,这样的政治环境直接阻碍了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政治方向,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体系。进入新时代,我国各方面综合实力快速发展,提升了中国自身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自信,增强了体育文化理论建设自觉意识,创设了优良的发展环境,为中国体育文化的自信与复兴提供了机会。可以看出,政治因素一直主导了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

2.2 经济因素推动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进程

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因土地肥沃,适宜耕种,汉民族很早就掌握了播种技术,促成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中国长期主导世界经济的命脉,当时自给自足较为富裕的小农经济,带给人民恬淡幽静、古朴自然的生活风格,产生了多种多样的体育休闲娱乐运动形式,如围棋、象棋、投壶、百戏、踏青、放风筝等,同时也产生了蹴鞠、马球、武术等带有竞技对抗的运动项目,古代中国占据了世界体育文化主流地位。到了近代,工业文明兴起推动了西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西方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在现代奥林匹克文化的引导下,西方体育文化很快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中心。同时,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固有的封建经济体系,中国经济发展处于衰退状态,也促成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倒退。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的经济、生产体系,为今后的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让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带来了中国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进步。体育文化建设有了较好的经济基础,为中国体育文化复兴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准备。新时代中国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必将推动我国体育文化的快速发展。

2.3 文化因素孕育了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思想

中华文化历过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至今绵延不断,它是我国华夏儿女引以为傲的宝贵财富。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文化争鸣,出现了文化的大繁荣,对中国体育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家文化具有内外兼修、修身养性、顺应自然等特点,为武术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儒家文化强调的“中庸之道”,对人格的塑造和人性自由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对形成传统中国体育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荀子的等级观念强调“故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一直束缚着一般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向往,使人们缺少勇于挑战、永不言败的竞争意识,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进取精神产生消极影响。中国文化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导致人们对体育价值一直不能有正确的判断。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我国文化和体育事业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体育文化的复兴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

2.4 行为因素决定了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形式

古代体育基本上是沿着生存和军事需要而发展,由于原始时期环境恶劣,人们为了存活而进行体育活动,当时的体育行为主要为求食和攻防。古代养生思想在中国百姓观念中开始萌发,人们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需要强身健体及医疗保健,《三国志·魏书·方伎传》记载了人们处于不适潮湿、獐气的生存环境,华佗因此自编五禽戏。由此可见,当时人们为了适应环境、抵抗疾病等生存需要,选择进行体育活动。在封建社会,朝代更迭引发战乱频繁,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对士卒加强多方面的体质与技能训练,唐朝武举制度的建立更是让军事化活动在民间普及,多种形式的军事性项目,如举重、御车、田猎及水上活动等,成为民间人们身体锻炼的主要活动内容。近代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开始摆脱封建制度的枷锁,西方体育文化的涌入逐渐释放人们原有被禁锢的思想,但导致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与精髓被淡忘,体育与生活行为的关系被大多数中国人误读。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工作生活的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成为人们健康锻炼、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的行为,越来越被众多人所接受,这就有效推动了体育制度文化的建设。

3 新时代中国体育文化自信与复兴的发展举措

3.1 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政策支持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建设发展最基本、最深沉的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靠文化力量作为支撑,文化力量离不开政策的扶持。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文化力量的一部分,加强人民对中华优秀体育文化的认知,了解传统体育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价值功能,理解践行体育文化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意义。党和国家应制定政策,将文化自信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出台有利于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政策,大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文化建设,为新时代中国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以满足人们对优秀体育文化和美好生活的多方面需求。

3.2 重视文化宣传,设计发展规划

现代媒体技术高速发展,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一个国家文明发展水平。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宣传,应彰显中华体育文化特色,树立宏大的体育观,以全局眼光和大局意识加强舆论宣传,灵活运用各种舆论宣传手段,全面真实地向全世界人民呈现我国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扩大体育文化宣传的影响力度。发展思路应在强调体育项目世界性与民族性相融合的基础上,始终以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运动需要为着力点,遵循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规划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时间表,突出对中国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与推广,让全世界人民喜欢并接受这些运动项目,从而推进体育文化自信与发展的进一步实施。

3.3 推进考古研究,梳理发展内容

考古是根据古代的遗迹、遗物和文献,研究古代事物,体育考古是了解和探索古代民俗体育的最佳途径之一。通过从中国古代文献、器皿、雕塑、壁画等发现的各种体育形态中,运用考古的手段整合归纳中国传统体育曾存在的项目及其规则,重视对中国养生学、武术以及民俗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搜集,研究我国古代体育的萌生和发展,分析其与现代体育的传承关系,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在运动时的物质基础和价值取向,深入探索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意蕴。通过有效地加工处理并推出与新时代合拍的且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体育特色和文化底蕴的运动项目,借助政府的引导作用,爱好者的自发组织,教育平台的传播及媒体的大力宣传,逐步梳理出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特色内容。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通过“一带一路”逐步推广到世界,向中国和世界注入体育发展新的活力,以实现中国体育文化的自信与复兴。

3.4 搭建文化平台,推进计划实施

重视体育文化建设并做好必要的推广实施,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搭建优良的发展平台。体育文化自信与复兴的路径必须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寻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髓。加大体育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积极在民间开展体育文物藏品征集和收藏管理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体育博物馆的建设,改善社会和学校运动场地设施的条件,做好换挡升级工作。重视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教育的作用,强化社会体育发展的制度建设,大力推进龙舟赛、五禽戏、八段锦等项目的开展,重视传统武术项目的提炼与推广实施,并让这些项目开展形成固有的制度化模式。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的节庆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传统体育文化氛围,创设优良发展环境,支持并鼓励举办题材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化展览,大力扶持体育艺术创作,引导体育运动意识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强化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以新的历史定位进行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体育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区域发展篇
我们的“体育梦”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