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安全语境下高校体育健康教育模式优化研究
2022-10-31卓贤迪
卓贤迪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宁波 315100)
当下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此种大背景下,体育教育的现代化变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在体育课程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在生命安全理念的指导下开发更具深度、更为科学的体育健康教育课程,已经成为如今高校体育教育的热点话题。在实施体育课程的实际过程中,通常需要学生亲身参与运动实践,接触和使用多种运动器材,所以学生在体育实践中往往会发生一些危险。在体育课程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内容,能够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因此,高校应当重视生命安全教育,并借此指导高校体育课程的实施。
1 生命安全与体育健康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
1.1 教育具有生命性
学者叶澜认为,教育具有突出的社会性、生命性。人类之所以能开展教育活动,展开教育学思考,最重要原因就是有生命作为根本支撑。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教育就是以提升人类生命质量为目的,直指生命核心的一项社会活动。另外,有学者指出,体育的本质在于人的自然化,身体强壮、具有生命力是人的生命发展的自然追求。可以说,在人类的众多追求之中,人类的生命自我保护始终居于基础地位。由此可知,高校在开展体育健康教育活动的具体过程中,应当清楚体育的本质,即塑造健康、强壮的身体,保护个体生命力,这就要求高校重视生命安全教育。
1.2 以人为本是体育健康教育的基本导向
高校在实施体育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用科学理念指导实践,真正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实施体育健康教育,目的在于塑造学生的强健体魄,提高他们身体发展的质量。从这个角度来说,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健康教育的融合,也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贯彻。由于体育运动伴随着种种危险,因此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具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
1.3 生命安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
高校开展体育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推动和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茁壮成长,而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健康教育的融合,进一步实现了体育课程的改革与深化。在生命安全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体育课程活动能够强化学生的生命安全保障。另外,实施安全健康教育,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从而影响到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及综合国力发展情况。
2 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现存问题
2.1 高校对生命安全教育重视不足
尽管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它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却是相当隐性的。在生命安全教育方面,虽然高校更重视对突发事件、重大危害事件等的应对,但缺乏明确的相关规章制度,宣传力度不足。绝大部分高校未能够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体系之中,未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由此使得部分大学生在生命安全方面产生消极的思想倾向。长此以往,定然会给高校生命安全教育造成负面影响。
2.2 体育健康教育中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匮乏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体育健康教育并未真正实现与生命安全教育的融合,对生命安全教育的传播和讲解不足,使得大学生普遍存在安全防范知识匮乏的问题。一旦遇到突如其来的事故或者灾害,大学生往往因缺乏应对知识而手足无措,引发伤亡事故。总体而言,目前高校体育健康教育多集中在生理卫生、心理教育、消防安全等方面,而在自卫防身、逃生自救等方面缺乏有效教育。也正是因为高校没有系统的防身技术教学、灾害逃生教学等内容,令学生对这些内容的重要性没有形成充分的认识。
2.3 现有的生命安全教育有待完善
目前,高校的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健康教育之间的融合尚处于初步阶段,因为生命安全教育未形成课程体系,内容繁杂、形式多样,给教师的教育实践造成了较大压力。另外,在教育模式上,部分体育教师直接照搬国外优秀教学模式,不符合当前高校现状。部分教师的教育实践浮于表面,未能够对既有的生命安全教育模式展开创新,从而无法将生命安全教育的真正内涵和相关技术传授给学生。
此外,缺乏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战演练也是目前现存的突出问题。当前很多高校在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多通过理论讲解、知识传授的方式展开,教育内容、教育手段都十分单一,这会导致学生掌握的生命安全教育理论较多,但操作性差,无法应用于实践,无法将书本知识转化成自身的技能。
3 生命安全与体育健康教育融合的原则
3.1 生命安全原则
对于何种体育教育实践活动而言,安全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保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要落实好安全组织工作。高校生命安全教育、体育健康教育的内容目前并不完善,有较多知识技能需要传授给学生。因缺乏相关知识技能而导致学生遭受威胁和伤害的事故并不少见,教师在教授相关内容时应当更加倾向于教授更安全的技能技巧,不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非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贸然去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始终遵守生命安全原则,将生命安全置于首位。
3.2 个性化教学原则
体育教学方法指的是在教学原则指导下,师生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彼此作用,共同为达成既定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且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健康现状、体育兴趣等,只是机械性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配合自己完成工作任务。这种僵化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当前的教育大背景下,在生命安全理念下开展体育健康教育活动,定然要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用更加灵活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真正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生命安全理念,并学会利用各项安全技能。
3.3 实用性原则
与生命安全教育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从某种程度而言,可以归属为实用类体育教学内容,包含着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各种实践类知识和技能,这和传统的生命安全教学有着明显区别。具体而言,就是有着突出的运动性、实用性,能够让学生应用在很多实际生活场景之中。从教学的角度而言,教学过程要遵循客观规律,如技能形成规律、身体活动变化规律等,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和训练过程中掌握各种实用性技能,让学生更好地保护自我、强健自我。
4 生命安全语境下高校体育健康教育模式优化策略
4.1 完善顶层设计
4.1.1 更新教学计划
当前绝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计划仍旧沿用了以往的内容,并未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纳入其中,因此高校要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全面考虑教学内容,并将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的知识内容通过教学计划呈现出来。具体而言,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相关人员要对理论课教学、实践课教学、主题观教育、模拟逃生教学、安全救护技能教学、防卫技能、安全素质练习等内容的课时进行合理分配,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上述理论及技能。
4.1.2 调整课程目标及主题
首先,将生命安全教育理念纳入情感目标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一个重点就在于让学生对生命有更加深刻的认知,让学生深知生命宝贵,应当格外珍惜生命,并力求在有限生命中拓展生命的边界。因此,在确定体育课程的情感目标时,要将生命安全教育目标取向体现出来。无论在理论课,还是实践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都要时刻向学生传达健康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有意识地塑造自身强健体魄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其次,设定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健康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主题。在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遵循课程主题思想的引导,实施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行为。例如,增加和完善与课程主题相关的体育教学内容,让生命安全教育真正融入体育课程中,切实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技能、社会生存及适应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方面,教师也要多注重生命安全教育的相关方面,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帮助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生命安全意识和生命健康意识等。
4.2 丰富课程内容
4.2.1 增加运动技能传授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以生命安全教育、自卫防身理论的传授为基础,并将各种安全技能教授给学生,这些技能包括在遇到交通事故、自然灾难、治安事件等突发情况时可能用到的各种技术,如临场脱身、解脱、摔法、擒拿、特殊格斗等技术,将这些技术和当前的体育健康教育内容结合起来,重新整合成更加完善的课程内容。
4.2.2 完善身体健康教育内容
生命安全教育和身体健康教育是并重的,不可偏废。唯有平时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学生才能够强化身体机能,掌握基本自我保护技能。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要着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综合考量学生的各项身体指标,并在平时强化对学生身体应激反应的训练,让学生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不至于手足无措。
4.2.3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生命安全视域下的体育健康教育课程仍旧十分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强化。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高校教师要设定合理的运动难度,让学生不断挑战,并突破自我极限,让他们既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又能够经受失败的考验,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可以开展任务教学,设定具体任务并让学生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合作之中共同进步,形成团队意识,并且在团结协作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4.2.4 社会适应方面
在课程内容上,增加有助于推动学生生命发展综合能力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传授促进学生社会生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体育课程要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将生活中多样化的运动和锻炼形式纳入体育课程中,如游泳、街舞、户外运动等。通过组织开展此类运动,让学生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具备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4.3 优化教学方式
4.3.1 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指导下,实施体育健康教育课程时,应当将理论传授和实践训练结合起来,并通过相关案例增进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便于学生模仿与习得。唯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生的防卫能力、反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切实提升,才能够在危急状况下用所学理论和技能从容应对。
4.3.2 情景模拟教学
实施情景模拟教学能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中,让他们通过解决情景中的特定任务来掌握和深化自身技能。在任务情景中,学生往往会积极调动所学知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团结一致地完成任务。教师可定期开展情景模拟教学,如灾害自救、危险防卫、野外营救等,提前将目标任务和情景告知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翻看书籍、观看教学视频、询问教师等方式做好准备,在课上进行情景再现。这样学生的技能得以巩固、理论得以深化,反应能力增强,同时还能够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友谊。在情景模拟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予以指导和纠正,适时宣讲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增强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4.3.3 网络教学辅助传统教学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和计算机设备开展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让师生能够借助网络实现更加便捷的讨论和交流。另外,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设备进行仿真教学,仿真教学的效果比情景模拟的效果更进一步,即借助先进技术将学生置于逼真的虚拟场景之中,通过感官刺激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这种环境下给学生设置障碍,让他们通过所学理论和技能走出困境,确保自身安全。这种仿真教学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也更能够考验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技能掌握情况。
4.4 调整教学过程
4.4.1 教学过程将生命安全作为基础
教学过程是影响体育教学结果的重要因素。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促使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调整心态、体验生活,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实施差异化教学,对不同水平、不同体能的学生实施不同程度的教学,设置不同难度的目标和任务,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观念,让他们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注重保持健康的身体。
4.4.2 课外活动作为课程延伸
课程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巩固所学技能,让他们真正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以小组、班级或者社团为单位,开展安全防卫、逃生演习、野外生存模拟、生命安全知识演讲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增进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
4.4.3 实施常规化、一体化教学
以往高校的生命安全教育开展时间短、开展形式单一,高校对其重视度明显不足,因而长期以来,生命安全理念始终未能深深植根于学生心中。如今,在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下,开展体育健康教育,就要实现常规化、一体化教学,真正把生命安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之中,用先进的、多样的、有效的教学形式展开教学,真正让生命安全教育成为教学常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动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和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
4.5 实施教学评价
首先,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等展开综合评价。其次,将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结合起来,教师要看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原本的能力为参照,对学生展开评价,看其是否取得了进步。最后,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教师不能仅靠最终的一次考核成绩来判定学生的表现情况,而是要将学生平时的表现和成绩结合起来,展开综合评定。另外,无论实施何种类型的评价,都要将学生生命发展作为最终旨归,将评价指标指向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发展。
5 结语
在生命安全语境下开展体育健康教育,对现行的体育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是当前学生成长、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各高校要加强对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的重视,通过实施教育改革和优化为国家培养更多综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