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小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2-10-31王俊陶烨高耀宗
王俊 陶烨 高耀宗
(哈尔滨体育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8)
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我国需要深化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的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协调发展,使我国青少年都能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 年10 月25 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出台了《“十四五”体育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在体育的培养中需要加强体教融合,让青少年体育可以健康地发展,提升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并要求全面落实体教融合的政策精神,多样化、多途径地培养体育优秀人才。加强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期组织竞技体育训练。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合作,为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继续完善“一条龙”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由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组成对口升学单位。因此,该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体教融合的内涵以及现状,从中探索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小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
1 体教融合背景下中小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的时代意义
体育结合教育或者体教融合教育都是过程,体育回归教育才是终极目标。体育应该回归教育,通过深化体教融合,培养有文化的体育人。同时,“体教融合”的提出是当下我国素质教育的需要,所以体育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离不开教育,“体教融合”的提出,可以让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得到全面发展。
我国中小学体育不仅承担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任务,而且承担着为我国竞技体育培养、选拔后备人才的任务。中小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意义就是如何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在校园中利用有限的资源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选拔更多优秀的运动员。
2 中小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面临很多困境与难题,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没有明确的政策扶持,学校领导对竞技体育的发展不重视,想发展竞技体育的特色学校没有充裕的资金、设备等。运动员的父母对孩子从事竞技体育训练看不到希望,学校体育教师竞技体育实力有待提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
2.1 学校经费短缺,训练场地设施不足
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给运动员、教练员在训练设施与运动器材方面提供保障。在许多学校中,由于场地设施、器材设施不完善等现象,会让参与运动训练的运动员因为许多队员共用一个器械而浪费训练时间,教练员也无法科学系统地进行运动训练。
2.2 招生规模受限制
在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有很多学校是以学习为主,对体育特长生没有招生。即使有很多学校是竞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每年对竞技体育的招生也是寥寥无几,导致在小学阶段从事竞技体育训练的人才因为受招生政策的限制,被迫放弃竞技体育训练。
2.3 中小学阶段学习与训练冲突
在中小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习与训练矛盾是面临的重要难题。我国中小学阶段还处于“重文轻体”的阶段,家长和学校都注重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对竞技体育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时,运动员需要参加大量的比赛,但中小学阶段的学生面临升学考试等压力,这也造成了学习与训练的冲突。
2.4 中小学阶段的竞技体育人才升学困难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习压力没有中学阶段大,许多学校开设了很多体育社团、校队等体育活动,培养出了许多对体育运动有兴趣和有天赋的运动员。但由于初中、高中学生学业紧张,有的城市招收体育特长生的中学较少,甚至取消了初中特长生招生。这使得在小学阶段参与竞技体育训练的学生没有出路,导致家长以及运动员放弃参加竞技体育,造成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半途而废。
2.5 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有限,缺乏专业教练员
对于学生来说,中小学阶段的竞技体育学习属于基础阶段,需要教练员与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加强基本功的练习。但中小学体育教师绝大多数都是高校体育专业毕业,往往缺乏专业队训练经验以及比赛经验,这使得中小学缺乏有经验的教练员。现如今,我国有些城市在中小学阶段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引进了省队退役运动员进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但对于教练员水平的具体要求以及教练员的薪资待遇等,学校和政府并没有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明确。
2.6 中小学阶段缺少竞技体育比赛
要想提高运动成绩,运动员必须在日常训练中刻苦训练,但检验训练质量最好的方式就是比赛。所以,要求队员多参加比赛,在比赛中教练员发现运动员的问题,然后对运动员今后的训练进行科学系统的安排。但现在我国各地中学生之间的比赛机会少,有的市区甚至一年都没有一次竞技体育相关的比赛,导致运动员没有比赛参加。
3 中小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困境的解决方案
《“十四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要求我国竞技体育实力上升一个台阶,青少年应该具备两项体育锻炼的技能,使他们可以健康地成长,更好地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从而达到体育强国的目的。
3.1 体、教部门协作,完善各项政策制度
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健康成长的发展角度,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让相关领导意识到体育发展的重要性,做好长期的体育发展规划,每年体、教部门对各地区学校进行考核评估,对学校实行严格的监管,设立专门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金以及考核标准。
3.2 加大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
体育设施场地配置不全,直接影响竞技体育人才的发展。体育设施不完善会导致教练员无法系统地安排训练计划,学生参加训练的时间无法得到保障,甚至会因为缺少器材保护增大受伤风险。因此,学校应该和政府结合,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学校竞技体育教学设备和设施。
3.3 政府鼓励学校与社会俱乐部联合培养
首先,政府应鼓励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社会体育俱乐部是推进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政府应降低社会组织办理体育审批制度的相关要求,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程序。其次,完善体育市场的监管制度。最后,鼓励支持社会体育俱乐部与学校联合培养优秀运动员。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小学阶段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体育教师的能力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关键。为了提高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在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具备足够的运动训练能力。但现在的体育教师在专项技能、体育理论等相关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方面都是不充分的。所以,中小学应该与当地大学合作,组织体育教师定期参加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学校应建立评价体制,采取师生互评以及运动技能考核和基础知识考核。
3.5 引进优秀的退役运动员担任教练
中小学可以引进优秀的退役运动员来学校担任教练,因为退役运动员经历过科学的训练,且具有比赛经验,这可以帮助刚开始接触竞技体育的队员打好基础。此外,学校还可以针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引进体能训练师、运动保健师、运动康复师等专业的体育人才,这可以更好地完善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3.6 处理好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
在中小学中,学习与训练的时间分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国要想顺利完成“十四五”体育规划目标,就必须加强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加强体教融合。同时,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要求中小学阶段的运动员运动技能的训练与文化知识的学习,要做到相辅相成,相互推进。比如,学校可以统一规定训练时间,在训练结束后,可以安排专门的文化课教师对参加训练的学生统一进行作业辅导。此外,学校可以利用新媒体网络设备对当天的课程进行录像,当运动员遇到训练与文化课学习冲突的情况时,可以采用线上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对不理解的问题可以进行标注,然后寻求文化课教师加以讲解,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解决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
3.7 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家长和学校最重视的是升学问题。目前,学校与家长让孩子学习体育的目的多数是促进前程的发展,也就是能通过竞技体育考上一所好的学校。因此,想要更好地推进体教融合,必须通过政策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让有天赋的小学竞技体育人才有晋升重点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机会。这样能够解决家长对学生竞技体育培养的顾虑问题,也能够提高学校的升学率以及知名度,同时运动员除掌握运动技能外,其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并获得了相应的学历,更利于运动员退役或者大学毕业后的发展。
3.8 建立完整的中小学阶段竞赛体系
我国中小学阶段缺少完善的竞技体育比赛,仅依靠学校自身推广竞技体育发展的路径是很艰难的。各个市区必须联合建立竞赛体系,将运动员参加比赛成绩与教师、教练员的薪资、奖金挂钩,将运动成绩与学校评优、评先挂钩,将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与升学挂钩。此外,还可以根据各个市区的比赛情况,选拔参加全国中小学生的比赛,将全国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与运动等级挂钩。政府和学校要努力建立政府、学校支持,教师、家长认可的竞赛体制。
4 结语
根据《“十四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2025 年我国全民健身要达到新高度,竞技体育实力再上新台阶,青少年体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小学体育阶段,要加强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要求,加快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发展建设,更好地推动体教融合建设以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中小学体育的发展作为国民体育的基础阶段,要把握当下体教融合的机会,深刻认识体教融合的内涵,探索出一条立足实际,放眼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小学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为省队、国家队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和渠道。因此,应对中小学阶段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该文基于体教融合背景,为当下我国中小学阶段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遇到的困境与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推动我国中小学阶段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