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培育青少年健康人格的武术价值研究

2022-10-31朱云浩余佳乐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24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武术青少年

朱云浩 余佳乐

(南昌师范学院 江西南昌 330032)

在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指导下,我国提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口号,但教学工作在开展过程中不免出现一些问题与挑战,教学工作逐渐与教育初心背道而驰,过于突出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使得素质教育的意义被忽视。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素质教育再次受到了人们的重视。2020 年1 月10 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体育、美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中的短板,未来的工作就是要补齐短板。在落实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工作中,武术作为一项融合了儒家、道家、兵家等多种传统文化且具有自身特点的综合体,它对青少年的教化作用不容忽视。当下青少年问题日趋严峻,应该高举全面发展的旗帜,发挥武术的教化作用,培育青少年健康的人格,从根源处解决青少年犯罪的问题。

1 青少年不良思想意识的现实原因

青少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我国历来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不断改革和创新,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青少年。但当前中国青少年犯罪已经占据全部犯罪的绝大部分,这一现实使人不得不深思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背景下,为何会出现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的窘况。

通过某学者对18 名在押犯罪青少年的深度访谈,可以总结出不良青少年具有以下特征:道德法治观念模糊;缺乏明辨是非能力;需要结构畸形异常;自私自利,好逸恶劳。青少年作为发育尚未完全的群体,他们的很多思想和行为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恶劣的客观环境才造成了青少年踏上不归路的现实。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长始于家庭,家庭教育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不同的教育观念会指导形成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大致分为指责型、讨好型、冲突型、忽视型4种。这4种模式虽然表现形式有所差异,但本质上都造成了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缺失,对青少年犯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青少年的学习占据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所以青少年思想行为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育环境。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素质教育的缺失是导致青少年不良思想意识形成的直接原因。首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目前的文化课教学内容以中考、高考的考试大纲为准绳,主科和副科的明确分界使得大部分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偏向于主科,有的毕业年级甚至取消了副科教学,这就使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科目无法贯彻实施。升学率虽然提升了,但法盲率、犯罪率也随之上升。其次,近年来由于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体育课发展情况对比以前有了较大改善。但教学内容依然是以田径、篮球、足球等以竞争意识为指导的西方体育项目为主,在青少年思想的形成时期,过多地强调竞争而不加以道德意识的培养,势必会造成青少年思想的片面性和情感的情绪化。

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充斥其中,青少年作为一个好奇心强的群体,对待新鲜事物会不加辨别地进行模仿,这就容易受到不良事物的侵蚀。在社会上,青少年会结识学校同学之外的朋友,这种同伴关系被视为除亲子关系以外另一重要的交往关系,所以对青少年个性发展至关重要。与品行端正的同伴相处,青少年会相互学习和提高自身。而与品行不端的同伴交往,青少年则会受其不良言行的影响。

为规正青少年不良思想意识,解决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的社会问题,在新时期的教育工作中应增加新元素以应对新问题,而武术作为我国特有的武技文化,在历史浪潮中,汲取了哲学、兵学、美学等诸多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立、全面的武术文化体系,这对不良青少年的教化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2 武以成人:中国武术对不良青少年的教化影响

2.1 修德:修养德行,行善积德

在武术的修炼过程中,武德教育一直占据着首要位置,其目的在于将习武之人培养成一名德才兼备,有独立人格的武者,而不是只会逞匹夫之勇的武夫。

在习武修德的过程之中,分明礼和向善两种境界。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中国自古以来被誉为礼仪之邦,武术的礼仪更是不胜枚举,抱拳礼则是武术礼仪中最常见的一种,左掌右拳,自然抱合,蕴含着勇不滋事、谦虚团结、渴望求知的意义。武术各门派的门规、戒约对体系中的个人也起到一定约束作用,随处体现着处世智慧和做人原则。门规包含了很多如何做人、如何行事的规定,这些规训潜移默化地对习武人造成影响,使他们在思想上明礼,在实践中行礼。

一方面,武德约束人们的言行;另一方面,武德又对人们的言行进行指引,导人向善。习武之人在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下,再加上一身御敌之术,社会责任感会随之涌现。在遇见恃强凌弱的情况出现时,习武人大多会挺身而出,凭借自己的能力贡献社会。在武术修炼过程中,师父会始终告诫弟子,不可滥用武力,证明武德是中国武术的修炼者必备的品质,在处世中不是以武力战胜对手,而是以德行征服对方。求善的最高境界是仁爱,宽以待人是小爱,心怀天下是大爱。在民族危难之际,习武之人会尽一己之力保家卫国。在社会发展之时,习武之人会尽一己之力无私奉献。纵观武术的发展史,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人士,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不朽乐章。习武之人往往随着技术的精进其思想境界也会得到提升,形成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在高尚的人生目标指引下,他们往往会以热情饱满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将自己作为原体,向社会散发出无限的正能量。

2.2 开智:启发民智,开启智慧

智慧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正常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在条件。研究认为,武术文化性的彰显除了学界以往形成的课堂、讲坛式的说教共识外,武术的文化育人更多发生在其技术本体的习练过程。在此期间,武术对青少年可以起到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其处世能力,锻炼判别能力的开智作用。

在武术训练中,并不是教会习武人一套固定的学习模式,而是机动灵活的学习思维,这适用于对任何新事物的学习,对青少年尤为重要。武术的习练含有套路和实战两种体系,不同的拳种有其独一无二的特点,习武人在将单个的基础动作串联成一整套拳法时,需要明确功法的内在规律,否则一套拳会失去原有的韵味,呈现出浓厚的体操化视觉感受。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出现,习武人首先需要在师父教授时,认真听讲并思考其奥义所在,其次在训练的过程中要不断思考,不断改进,在接触了不同的套路后,久而久之,习武人的思维会变得更加全面。在实战练习中,胜败乃常事,习武人在一次失败之后,会学会总结,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技战术,弥补自身不足,在下一次实战中一雪前耻,这看似只是战胜了对手,其实在总结过程中已经战胜了自己。

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时,往往因以自我为中心而产生矛盾,中国武术所体现的处世智慧可教会他们如何游刃有余地处理这些问题。在中国武术的技术体系中,都是通过对度的把握,使得全身的骨骼、肌肉达到和谐状态,以便做到刚柔并济、虚实结合、阴阳相随。由技术的“致中和”推及为人处世,在处理人际关系或事物时,矛盾双方都要把握好度,一旦有一方以自我为中心,便会打破平衡状态。点到为止技击理念的出现正是武术比试文明化抑或伦理化的产物。残忍不留情面的比试模式不仅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会牵连家人、朋友、同门,而这种和谐有度的比试模式不仅不会招惹麻烦,还会提升江湖声誉,揭示了文明化的比试模式是一种有利于安身立命的处世智慧的事实。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不良文化影响而造成判别能力的缺失,在大是大非面前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部分青少年在错误荣辱观的引导下会做出与社会主义文化倡导的八荣八耻相背离的事情。而师父对徒弟的教导不只是停留在技术层面,正确思想的塑造也是必不可少的,习武人在师父的教诲中会明白路见不平要拔刀相助,侠之大者要为国为民,既然武艺加身,便要维护正义。荣辱观会指导青少年的行为选择,甚至改变青少年的人生轨迹,正确的荣辱观和判别能力的形成会让青少年受益终身。

智慧会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青少年有了智慧才会有思想力,这会帮助他们达到社会适应良好的状态。

2.3 练体:强身健体,励其志气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其具有的促使青少年修身养性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容置疑的。中国武术寓居于身体,它对人具有强健体魄,调养心性多重功能,青少年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于不成熟的阶段,通过武术的习练可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中国武术讲究使身体达到一种和谐状态,身心一体在其技法的练习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现代的体育项目多为重点发展某一项身体素质,有的练爆发力,有的练心肺耐力,有的练力量,这就容易顾此失彼。而中国武术在由军事技术、综合实用技术向体育技术的演化过程中,与中医学、导引养生学不断融合发展,不但形成了功法、套路、对抗演练等练习样式,而且产生了太极拳、形意拳、木兰拳、意拳、心拳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健身拳种。其练习过程强调整体与部分的有机统一,通过整体的练习促进各个部分机能的提高。反过来,部分机能的提高又可使下一次整体的练习更为顺畅,形成良性循环。

当今,青少年的内心是难以平静的,涵养心性便成了不得不做的事情。概观武术,功夫讲求的最佳境界是形、神(心)俱妙,与道合真,也就是说,进“道”的功夫是心性澄明的身体技艺。站桩、打坐这些日常的训练,便是在佛家禅定的修行理念下,达到身体的文化修行。如站桩讲究静心,也就是凝神、定意,要求心静体松、排除杂念。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生命的禅意,这种禅意可以说是能够观察到自我身心意识的一种喜悦,能够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恬淡虚无。对于内心活动甚为丰富的青少年来说,往往越是安静,越容易杂念丛生,所以掌握了正确的身体修行方法之后,循序渐进地去练习,练功者自然能够在观照身心和驱逐杂念的过程中体会到身心的愉悦。

2.4 尚美:居敬守勤,静思笃志

美学精神作为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千年不断的内在动力,其内涵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丰富,如竞技武术套路所表现出的精、气、神,动作中的一拳一脚、一招一式、一进一退、一开一合无不体现着现代武术独特的审美情趣。对于当下的中国武术而言,可以挖掘其美学精神,培育国民精神,尤其是培养青少年的尚美品格。

美是中国武术的核心词和关键词,不美的攻防技术是笨拙的,不美的演练是生硬的,不美的对抗是野蛮的。中国武术不仅是单纯的技击,而是将技击艺术化。以形写神的美学理论运用到武术中就是以形传神,中国武术虽然门派繁多、拳法迥异,但大多都具备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神采之韵。中国武术中以形传神的突出代表便是形意拳,十二形拳是形意拳门派中最基本的拳术套路之一,此拳共有10 个招法,分别模拟龙、虎、猴、马、蛇等12种动物,要求象其形,取其意,是中国民间最古老的仿生学经典。它将习武者带入一个武术动作和客观事物融为一体的物我合一的状态,达到悦心悦意的审美境界。

武术虽然具有搏杀功能,但是其独有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不容忽略。武术使习武人通过体悟感知武术美学精神,提高审美境界,达到至善至美的过程,有助于青少年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导,服务好社会主义国民精神建设。

3 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不同文化观念相互冲突,不同思想体系相互汇流,不同社会形态相互交错的时代。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源源不断地涌进我国,其中不乏与社会主义文化所倡导的主旨相背离的亚文化,青少年在亚文化的消极影响和生活环境的感染的双重作用下,很容易迷失方向,偏离正确的人生轨迹。武术作为一项独特的传统文化,与其他运动项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含量,散发着文化光芒,辉映着文化风采,承载着文化使命。在青少年犯罪问题愈渐严重之际,国家应该从民族复兴的角度重新定位武术,大力挖掘其教育价值,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健康人格,进而改变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面貌,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武术青少年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中国武术,中国魂
中国武术帮助古巴人民应对新冠肺炎封城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