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策略
2022-10-31鲍智
鲍 智
(庐江县城西小学 安徽合肥 231501)
在小学阶段,学生与学生在学习和相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某个学生脱离集体的现象,这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对学生来讲非常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习的保障。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部分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及时给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心理疏导,长期下去,班上有的学生因为心理承受能力差,慢慢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品质,比如抑郁、焦躁和自闭等。基于这种现象,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很有必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主任要多观察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变化,针对学生出现的不良心理情绪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的心理朝着好的一方面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二)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友谊关系
当前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为班级授课制。每一个学生都在班集体中学习,在班集体中除了要完成每一天的学习任务,还需要维持好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在班级中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他们心理的发展和成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和同学相处过程中完成的。现今的小学生大部分受到家长溺爱,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忽略别人的感受,经常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闹矛盾,甚至产生种种冲突。学生之间出现矛盾,班主任应该有效处理。传统班级管理中,有的班主任通过口头训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但不久学生又会出现类似的行为。教师要明白,学生之间出现矛盾,都是因为相互之间要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但这种需求是不合理的、不现实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培养学生宽容、豁达、乐观的心理,进而让学生养成宽宏大量的品质,尽量避免发生矛盾冲突,从而建立和谐的友谊关系。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营造班级亲情气氛,构建和谐班集体
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让学生认可自己的班级,要让学生在班内感受到温暖,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马克思哲学理论启示我们,人的生存离不开环境,人在环境中生存,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可以在现有环境基础上创造环境,同时人也会时时刻刻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人一方面在创造与改造环境,另一方面在受环境的影响,每一个人应该要合理地处理好这两方面之间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被环境所影响,进而迷失自己。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我们发现一些成绩不好,表现不佳的学生,因为在学校犯过某次错误而被教师责骂,或许因为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当,导致学生越来越不肯定自己,错误不仅没有改正,反而一而再地犯,成为教师眼中的坏学生。因此,教师对待班级就应该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一样,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动和感化每一位学生。首先教师要有平等的意识,肯和学生做朋友。在大课间时,教师可以主动融入到学生的游戏中,比如当教师发现学生在玩耍时,教师可以以商量的口吻和学生亲切地说:“同学们,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这么兴奋,我也想参与到你们的游戏中。现在你们不要想着我是你们的老师,而要把我当作你们的知心朋友。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成功和愉悦吧!”其次教师要从生活案例出发,激发学生的亲情感。例如每一个班级基本上都会有后进生或者学困生,他们在学习上感到非常吃力,甚至与同学交往都感到困难重重,这部分学生很难融入到集体中。教师可以在班上开展一次生活化游戏活动,比如物品归类活动,要求学生将图书、纸箱、玩具等物品进行归类。教师可以将后进生安排在不同的小组当中,并且为这类学生安排活动任务,比如要求他们对书籍进行归类,同时要求同一组的学生必须要关注后进生任务的完成情况,积极主动与后进生展开交流互动,让这一类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集体中,不再是班上孤独的一分子。一个班集体充满爱,充满亲情,最主要的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相处,学生与教师之间友好交流。所以教师要融入到学生之中,用心灌溉,将爱挥洒在班集体中,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来自班集体的亲情,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在关爱中培养自信心
当学生融入班集体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认可,也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基础。拥有健康心理品质的学生一定是充满自信的学生。自信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学生对自己的一种认可态度,拥有自信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对自己有着高度的认可,反之缺乏自信的学生,遇到任何事情都会胆怯,不敢自己直面困难,总是跟在其他同学或者教师的后面效仿和学习。而学生的自信心是来源于教师对自己的肯定和鼓励,所以教师应该关爱学生,常常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错误,找回自信心。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和生理上还不成熟,认知结构不完善,所以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总是会出现各种错误,错误会导致学生心情沮丧,长期下去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认可程度降低,渐渐丧失自信心。班主任要能及时发现学生因犯错而导致自信心丧失的心理问题,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错误,重建自信心。例如有一天班里的某位学生的零花钱被偷了,教师在处理该问题的过程中,并没有强制性地去搜查每一位学生的书包,也没有在课堂上要求偷钱的学生将钱归还,而是给学生上了一堂思政课。思政课的内容是,小明有一天因为想买一包小零食,偷了爸爸妈妈一角钱,但是爸爸妈妈并没有发现,爸爸妈妈并没有对抽屉里的零钱计数的习惯,这导致小明每一次偷钱的行为都能够得逞,进入初中后小明开始偷父母的钱去网吧,有一天被父母发现了,小明挨了父母的打,最后离家出走,他在社会上开始做一些小偷小摸的行为,最终被公安机关抓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时候的不良行为,如果不改正,长大了就会演变为违法乱纪的行为。偷了钱的学生听完故事后,受益匪浅,第二天主动归还了钱。教师为了关爱学生,不让学生丧失自信,让这位学生担任班级爱心大使,负责班级爱心捐款活动,统计每一位同学捐款的数目并汇总。这位学生在教师的认可下认真学习。教师对该学生的表现进行了表扬,这让学生的自信心受到鼓舞,从而树立健康心理。
(三)在实践活动中树立健康心理
融入了班集体,学生建立了自信心后,教师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实在实践中。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户外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中学生走出窄小的教室,冲破种种束缚,走向广阔的天地。在这里他们亲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舒展疲惫的身心。
长期在室内学习,由于室内空气的不新鲜,以及学习任务的繁重,学生会产生压抑的情绪,这种压抑的情绪会抑制学生旺盛的活力,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充分感受融入社会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舒展自己健康的身心。而社会服务工作是对学生成长非常有益的实践活动,比如:社区卫生打扫,去福利院关心老人和儿童,主动给留守儿童送温暖,等等。教师在带领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尊老爱幼的品质,让学生知道关爱他人,懂得施舍;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在社区卫生打扫活动中,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快乐,在劳动中将这一天的烦心事忘却,在劳动中得到属于自己的劳动成果,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努力积极向上。在给留守儿童送温暖过程中,学生通过送温暖的活动懂得爱满人间的道理,知道父母为了自己付出了很多,懂得理解父母、理解家人,培养了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性格。实践活动是对学生非常有益的活动,学生挥洒自己的爱,同时也得到了心灵上的收获,懂得去包容世界、包容万物。
(四)在沟通交流中形成乐观心态
当我们引导学生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后,他们能否一直保持着快乐的心情参加活动呢?难免有的时候,学生会遇到一些小问题而影响心情。所以教师有必要通过开展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工作,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因为班主任是班级管理者,是学生在班级的依靠,当学生在班里遇到问题时,首先会找班主任沟通。所以班主任不仅要做好学科教学的任务,同时还要做好心理疏导的任务,开展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工作,从内心深处去了解并关爱班级每一个孩子。
首先,班主任要在班级管理中做到细心和认真,细心观察班上学生的行为,要能敏锐地察觉到学生思想和情绪上的波动。最常见的就是在考试结束后,班上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会出现心理上的变化,有的学生接到自己考砸的试卷后,立马出现崩溃的表情,甚至会连续几天闷闷不乐,影响后续的学习。教师发现后要及时和学生展开心与心的交流,帮助学生一起分析试卷的答题情况,不能一味地去批评指责学生,而要找出学生考试失利的原因,为学生提供策略和帮助,让学生在下一次考试中,重新建立学习自信心。还有的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小问题,比如在家和父母发生了矛盾,学生来到学校也会表现出很低沉的情绪。如果这个时候不给予学生关爱,那么学生很容易形成压抑的情绪,从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开展心与心的交流工作,不要急着去了解学生为什么闷闷不乐,先和学生聊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放松对教师的心理戒备。随后再找准时机让学生说出自己不开心的原因,针对实际情况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忘记不开心的事情。心与心的交流沟通,是教师亲近学生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师走进学生内心深处的过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结语
健康阳光的心理品质是每一位小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同时健康阳光的心理品质也是需要教师悉心引导、细心浇灌的。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打开自己的胸怀,去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验到亲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爱与被爱。让学生相信自己,相信社会,相信身边的人,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