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CT 与磁共振技术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22-10-30赵传东
赵传东
( 鞍山市第二医院影像科, 辽宁 鞍山 114000 )
股骨头是身体上半身重量的主要承重部位,且此处血管较细,循环较差,如出现阻塞就极易发生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属一种临床常见病症,是指骨内部供血中断或股骨头受损造成骨髓基质细胞与骨细胞缺血坏死[1]。 流行学调查显示[2],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老年人发病率高于中青年。 患者表现为双侧股骨头累及引发的交替性、持续疼痛,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髋关节处,但发生疼痛的时间、疾病发作程度因人而异。 常规股骨头坏死病情通过症状观察检查无法给予准确判断。 由于早期股骨头坏死症状并不明显,致使股骨头坏死被发现时多已至晚期,随着病情持续发展,会造成关节僵硬,股骨头坏死组织变性或坍塌,重者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甚至致残[3]。 临床对于早期患者以减轻症状消除疼痛为主,可通过手术方法减压。 对于老年患者以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存质量为主,如病情进展到中晚期可采用药物治疗,疼痛难以忍受时可通过手术置换股骨头[4]。 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股骨头坏死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20 年4 月-2021 年3 月就诊的股骨头坏死患者136 例作为对象展开分析,对比MRI、CT 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0 年4 月-2021 年3月就诊的股骨头坏死患者136 例纳入本次研究,根据诊断方法将其分为2 组。 对照组68 例,其中男33例,女35 例,年龄43 -72 岁,平均年龄为(56.76 ±8.25)岁;ARCO 分期:Ⅰ期12 例,Ⅱ期23 例,Ⅲ期26 例,Ⅳ期7 例;致病原因:髋关节创伤26 例,血液系统疾病18 例,酗酒24 例。 观察组68 例,其中男34 例,女34 例,年龄42 -73 岁,平均年龄为(57.07±8.32)岁;ARCO 分期:Ⅰ期13 例,Ⅱ期22 例,Ⅲ期27 例,Ⅳ期6 例;致病原因:髋关节创伤23 例,血液系统疾病19 例,酗酒26 例。 2 组患者研究资料经统计学分析,组间数据差异并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分析价值。 (1)纳入标准:经手术探查显示136 例患者均与股骨头坏死相关标准符合并确诊;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对本次研究目的、内容知情并自愿签署授权同意书;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2)排除标准:排除严重心功能障碍患者;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严重心、肾功能障碍患者;有金属植入病史患者(金属心脏瓣膜、金属避孕套等)。
2 方法:观察组给予MRI 检查。 仪器型号为西门子MAGNETOM Avanto 1.5T,扫描时借助相控阵脊柱线圈,保持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足尖向上,并同一水平线。 体位圈选取应适宜,调整层距、层厚分别至2mm、3 -5mm,自旋回波序列设置为T1W1,对病灶的横截面实施扫描,将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设置为T2W1,将脂肪短时翻转抑制序列设置为T2。 对照组给予CT 检查。 保持仰卧位,头部先进,足尖内旋并拢,两手上举至头部两侧。 选择德国西门子SomAToM Emotion 16 排螺旋CT,将管电流、管电压参数分别设定为220 -300 mAs、120kV,将定位像层厚、层距均设定为3mm,对双侧的股骨头展开扫描。
3 观察指标:(1)对比组间检出疾病的情况。 分级:经检测X 线、MRI、CT 均提示有异常存在,患处有水肿,双线征即为Ⅰ期;经检测X 线、MRI、CT 均提示有异常存在,可见新月形坏死区,但股骨头光整,关节间隙正常,难以明确股骨头异常的形态,即为Ⅱ期;经检测X 线、MRI、CT 均提示有异常存在,经检测X 线检测提示关节间隙正常,但股骨头表面粗糙,存在塌陷,程度较轻,即为Ⅲ期;仅经检测X 线提示数据异常,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发生移位或分节,软骨下有囊性病变,边缘可见骨赘,即为Ⅳ期。 (2)对比2 组患者诊断的准确率,包括误诊、漏诊、误诊。(3)比较2 组患者影像学特征。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 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以(n,%)、(±s)表示,分别用x2、t检验,参考标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2 组检出情况比较:观察组Ⅰ期、Ⅱ期检出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2 组患者Ⅲ期、Ⅳ期检出率相近,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检出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见表1。
表1 2 组检出情况比较(n,%)
5.2 2 组诊断准确率比较:观察组误诊1 例,漏诊1 例;对照组误诊9 例,漏诊12 例。 组间诊断准确率对比,观察组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69.12%,具有统计学意义(x2=16.059,P<0.05)。
5.3 2 组影像学特征比较:Ⅰ期观察组患者T1W1 像下可见局部线条异常,对照组检测结果为阴性;Ⅱ期观察组患者T1W1 像下可见股骨头边缘处呈现楔形或条索状混合信号,对照组患者骨小梁可见增粗或星芒状变形异常;Ⅲ期观察组患者T1W1像下可见新月状,呈现不规则低信号区,对照组患者可见股骨头局部塌陷;Ⅳ期观察组患者可见关节退行性病变,T1W1 像下大面积低信号区,对照组患者可见关节缝隙变窄,关节软骨损伤严重,关节面扁平,股骨头结构改变明显。 见图1、图2。
图1 CT 图像
图2 MRI 图像
讨 论
股骨头坏死临床较为常见,股骨头组织的血供不佳导致其发生病理性改变甚至坏死是其发生病变的主要原因,日常生活中多种创伤性损伤均可造成股骨头坏死病症[5],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痛风、糖尿病等多种原发性疾病也可导致股骨头坏死[6]。 该症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由乙醇中毒、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类固醇激素等引起,病情逐步进展后会有炎症产生[7]。 该症早期症状较为隐匿,表现为大腿根部或臀部深处疼痛,运动时明显,休息后会有所缓解,也可以表现为疼痛感自然缓解,之后反复。 临床一般疾病进展到中晚期才被发现,重者股骨头发生变性、坍塌等情况,可见患者躯体平衡性变差,跛行,最终致残,对患者身体健康影响较大。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进展性疾病,病情具有阶段性特点,因此,如早期髋关节功能尚未发生较大损伤时就开展及时治疗,对于遏制病情发展,促进疾病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开展早期有效诊断十分关键,可对病情进展实施有效控制,改善预后效果,进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常采用CT、MRI 等影像学手段检查,诊断方式不同其检出率也有差异存在。 CT 检查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够实施连续且多层面扫描,可对股骨头内部骨质结构变化实施有效判断,可预测坏死后股骨头塌陷情况[8]。 在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中CT应用较为广泛,可有效预测坏死处股骨头病变实际情况,正确观察关节面断裂与否或关节处皮质下是否骨折,如CT 横断图星芒消失或存在改变则提示股骨头发生缺血性坏死[9]。 且该项检查具有费用低廉,操作便捷等优势。 但对于部分病情相对较轻患者,如水肿、关节囊积液、股骨头负重面仅有部分骨小梁紊乱,CT 诊断极易出现漏诊情况[10]MRI 是一种新兴的影像学检查技术,通过特定磁场与人体氢原子核发生作用,产生磁共振信号,信号经计算机处理后可以再现人体组织内部影像[11]。 相对于CT 检测,具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率,不会产生骨性伪影,成像相对清晰,无X 线辐射等优点,由于其能够敏锐发现机体组织中水分的变化,因此可以有效在早期发现病变[12]。 MRI 不仅可有效检测股骨头病变处骨质具体情况,还可明确病变实际状况。 而且通过MRI 信号改变情况可以对病变位置冠状面、横断面炎症反应、代谢水平实施检查。 MRI 主要借助电磁波准确扫描和判断坏死位置股骨头病变情况,可实现1 次成像技术,且诊断过程无辐射,对患者不会造成额外伤害,安全性能理想。 此外,MRI 技术可任意断面成像,能详细观察病变程度、位置,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不仅可对股骨头早期坏死病症表现实施有效诊断,且持续提升的图像质量有利于实现精准的股骨头坏死分级。 本次研究对照组接受CT 诊断,观察组行MRI 检测。 结果显示:观察组Ⅰ期、Ⅱ期检出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2组患者Ⅲ期、Ⅳ期检出率相近,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分析原因,股骨头发生坏死后,骨修复会在坏死区和正常骨之间形成一个硬化边缘,“线样征”是骨坏死的一个重要诊断标准[13]。 因为Ⅰ、Ⅱ期患者症状并不明显,关节和股骨头间隙未发生明显病理性变化,CT 检查无法做出有效诊断,特别是Ⅰ期患者,CT 检查均呈现阴性结果,可见CT 无法对早期股骨头坏死做出正确诊断。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为97. 06%,高于对照组的69.12%,组间差异显著(P<0.05)。 提示,与CT 相比,MRI 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价值更高。 根据丁亚冬[14]等研究显示,其文中选取股骨头坏死患者112例展开对比分析,以双盲法将112 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6 例诊断时选择CT,观察组56 例诊断时选择MRI ,结果显示,观察组诊断的准确率为96.42%,较对照组的69.64%高,与本文数据基本一致,证实了本文的真实性。 研究证实[15],CT 检查发现股骨头坏死症状后,疾病应已进展到Ⅱ期以上。本次研究结果显示,Ⅰ期患者对照组检测结果为阴性,观察组可见局部线条异常,T1W 序列提示低信号,T2W 提示局限性双线征,信号表现为外线低,内线高。 与相关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16]。 分析原因,由于股骨头坏死患者超早期未出现骨结构变化,缺乏明显特征性表现,CT 无法观察到“星芒征”,极易出现漏诊。 磁共振检查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关节软组织分辨率,可以敏感发现骨髓水肿病变[17],所以诊断效果理想。 研究证实[18],随着股骨头坏死病程进展,由于新生骨不断包裹骨小梁,导致骨小梁边缘粗糙、变形。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Ⅱ期患者:观察组T1W1像下可见股骨头边缘处呈现楔形或条索状混合信号。 对照组骨小梁可见增粗或星芒状变形异常;Ⅲ期:观察组T1W1 像下可见新月状,呈现不规则低信号区。 对照组可见股骨头局部塌陷;Ⅳ期:观察组可见关节退行性病变,T1W1 像下大面积低信号区。 对照组可见关节缝隙变窄,关节软骨损伤严重,关节面扁平,股骨头结构改变明显。 2 组患者Ⅱ-Ⅳ期均可见影像学异常表现。 CT 检查可见骨小梁结构模糊,并会出现囊性病变。 随着分期级别升高,观察组影像特征更为明显,Ⅱ期患者提示患处周边有新生骨产生,Ⅲ期患者表现为T1W 序列患处负重区硬化,新月形坏死区呈现非均匀低信号[19]。 Ⅳ期患者表现为股骨头表面病理性变化,关节塌陷。 分析原因,CT具有较高的解剖结构变化分辨率,可清晰显示股骨头关节囊内钙化及骨小梁结构变化。 MRI 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清晰反映骨髓细胞改变,提供病理及生化方面信息[20]。
综上所述,与CT 相比,选择MRI 诊断股骨头坏死效果确切,可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率,特别在软组织扫描方面,可清晰反映出病变部位损伤情况。 临床中,当患者出现髋关节疼痛,具有股骨头坏死后相关致病因素后应首先选择同位素骨扫描或磁共振筛查,可以在疾病早期确诊股骨头坏死程度,为临床后续治疗方案拟定提供科学、有效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