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缝隙一体化护理模式对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时间及效果的影响研究

2022-10-30王巧红

中国伤残医学 2022年18期
关键词:缝隙急诊科成功率

王巧红

( 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江西 吉安 343000 )

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无缝隙一体化护理模式的应用,为全面提升医院的护理质量提供了保障[1]。 通过采用适宜的护理管理模式,实现护理环节的优化配置,也改善患者预后。 该护理方法以创伤急救患者的特点及救治原则,通过应用护理新方法、新技术,增强了医院创伤急救影响力,更好地推动了急诊科急救护理管理水平[2]。 无缝隙一体化护理模式是医护患之间的协同互助,在保证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提高救治率上发挥了关键性效果。 本文为研究无缝隙一体化护理模式对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时间及效果的影响,选取我院2020 年4 月-2020 年12月急诊严重创伤患者78 例为样本受试对象。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急诊科2020 年4 月-2020 年12 月急诊严重创伤患者78 例为受试对象,按照护理模式不同,分为病例数相同的2 组。 其中观察组男20 例,女19 例,年龄22 -50 岁,平均年龄为(35.16 ±1.52)岁。 对照组男21 例,女18 例,年龄20 -52 岁,平均年龄为(35.06 ±1.62)岁。 纳入研究范畴的患者均符合《急诊科创伤诊疗常规临床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伤、矿难事故伤、斗殴事故伤;分布位置包括四肢骨折伤、脊柱损伤、颅脑损伤、内脏损伤。 2 组的一般资料在性别比、年龄上差异不大,本次研究具有可比性。

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无缝隙一体化护理模式,比较2 组患者的救治时间及效果。 对照组在院前急救、门诊预检分诊、住院交接中,协同各科室的关系,尤其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严格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和急救护理,更好更快地实现对患者的救治。 即由急救医生、护士将患者送至急诊科后,由分诊护士与医生交接反馈;对患者的病况进行评估;遵医嘱建立静脉通路;做好对患者转运;办理相关住院手续,以进行确定性救治;做好急诊急救环节的护理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无缝隙一体化护理模式,有效衔接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交代急诊科室做好准备。 院内抢救环节,建立急诊绿色救治通道,尤其尽早给予患者气道支持、循环支持等急救处理。 实现各科室间的绿色通道与相关科室衔接的开启等。 具体流程为:(1)成立急救护理小组。 主要成员包括骨干护士、主治医师、专科主任等,在入职前即予以培训,进一步提升护理急救技能、仪器设备配置和用物,严格排班;应急处理上,做好绿色通道建设,做好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最佳救治。 组织保障上,建立急救护理小组,包括骨干护理人员、主治医师,专科主任等在内,其小组成员均通过培训,予以危机意识考核,强化以提升急救技能评分作为关键;急诊救护车配置上,实现对急救用物的妥善处理;采用弹性排班制度,联合危机管理,制定最佳救治患者环节的处理方案。 (2)院前急救环节。构筑远程指导和急诊科的联动,做好病情观察,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做好评估,便于入院后第1 时间接受救治。 即在现场先期急救模式上,将急诊中心“前移”到第1 现场,以弥补医护人员经验欠佳、缺少专业支持等因素影响,使其正确判断患者病情并行急救,高效率提升救治服务质量,缩短救治治疗时间。 创伤急救统一化模式上,以“院前急救-急诊科急救-专科”或ICU 创伤急救统一化模式。 (3)院内急救中,确保抢救室仪器设备、人员顺利到岗。 依据患者病况,酌情做好对患者的处理,分工护理并全面优化护理流程。 建立和完善急救体系,取得国家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达到加大对各级医疗机构、相关高等院校的配合,并为患者急救储备合格的人才。 强化加大关于创伤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和培训,使广大公众对相关急救知识和技能拥有一定的储备,第1 现场让患者受到及时有效的紧急处理。 将医疗服务有效地向第1 现场延伸,对伤者家属或者周围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充分运用日渐完善的交通网络和私家车将伤者送至救护车驶来的方向或就近选择附近医院,以为伤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 (4)绿色通道和科室衔接上。 由医生开具检查化验单,准备转运急救用物及交接单,用转运床陪同患者完善检查,由影像科将影像检查结果电话通知接诊医生,接诊医生电话告知相关科室患者检查情况,协同病房加以接收,陪检医护人员乘急诊患者专用电梯将患者从影像科直接送至病房住院,进行“早期确定性救治”。 之后由家属返回急诊科,办理相关手续,补交费用。

3 观察指标[3]:救治时间相关指标情况如接收时间、检查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治疗时间、抢救成功率。 救治效果如抢救效果、抢救效率、救护技术、沟通协调、服务意识评分。 预后情况划定为良好、轻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人4 层级。每方面内容分值为10 -100 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 预后影响评判项目包括后遗症、生活独立状况、保护下工作能力、是否存在严重功能障碍等情况。救治总有效率= (良好+ 轻度残疾)/总例数×100%。

4 统计学方法:应用PEMS(package for encyclopaedia of medical statistics,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统计学软件包)统计学软件包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以(%)、(±s)表示,分别用x2、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2 组救治时间相关指标比较:观察组在接收时间、检查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治疗时间、抢救成功率上分别为(9. 38 ± 1. 89)分钟、(12.19 ±3.66)分钟、(3.14 ±1.48)分钟、(4.19 ±1.76)分钟、(56.78 ±5.37 分钟)、50(96.15%),数据差异比之对照组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救治时间相关指标比较(±s,n=39)

表1 2 组救治时间相关指标比较(±s,n=39)

项目 观察组 对照组 x2/t 值 P 值接收时间(min) 9.38 ±1.89 10.21 ±2.79 2.42 0.02检查时间(min) 12.19 ±3.66 13.72 ±3.23 2.50 0.01静脉采血时间(min) 3.14 ±1.48 3.87 ±1.65 2.61 0.01静脉用药时间(min) 4.19 ±1.76 5.12 ±2.38 2.61 0.01治疗时间(min) 56.78 ±5.37 59.62 ±6.19 2.54 0.01抢救成功率(%) 50(96.15) 43(82.69) 4.98 0.03

5.2 2 组救治效果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中抢救效果、抢救效率、救护技术、沟通协调、服务意识评分上数据对比突出,观察组分别为(82.72 ±3.25)分、(66.81 ±3.43)分、(89.09 ±5.64)分、(77.26 ±8.57)分、(86.69 ±4.13)分;对照组分别为(75.78 ±5.32 分)、(87. 87 ±7. 65)分、(70. 84 ±2. 53)分、(84.74 ±2.38)分、(64.60 ±9.48)分,2 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 组救治效果比较(±s,分)

表2 2 组救治效果比较(±s,分)

项目 观察组(n=39) 对照组(n=39) t 值 P 值抢救效果 82.72 ±3.25 66.81 ±3.43 2.51 0.01抢救效率 89.09 ±5.64 77.26 ±8.57 2.55 0.01救护技术 86.69 ±4.13 75.78 ±5.32 2.58 0.01沟通协调 87.87 ±7.65 70.84 ±2.53 2.60 0.01服务意识 84.74 ±2.38 64.60 ±9.48 2.62 0.01

5.3 2 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预后的总有效率为92.31%(36/39),比对照组的76.92%(30/39)高,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3。

表3 2 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n,%)

讨 论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迅捷发展,创伤人数也大幅度增加,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抢救技术和护理的实施,更能提升创伤治疗效果,更好地降低严重多发伤患者的院内死亡率[4]。 严重创伤患者创伤较为复杂,有效地判断伤情并在预设规程中治疗患者,更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对缩短抢救成功患者的会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有效救治时间等对比差异均明显。 无缝隙一体化护理模式在患者的护理中,更能提升抢救成功率,也更能完善创伤救治组织系统,全面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水平。

文献资料数据进一步佐证,在急诊急救外伤患者护理中采用危机管理联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护理,以床边康复为主导,推行康复、护理、心理、营养一体化MDT 护理模式。 在患者康复中,护士充当重要的角色,除做好治疗护理工作外,还应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在适宜的时机为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率,改善急诊指标;尤其表现在治疗后的急诊各项指标、护理满意率对比之下,差异值符合统计学标准对比更明显(P<0.05)[5]。 创伤链式无缝隙一体化护理可显著缩短急诊创伤患者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尤其表现在该护理方法实施后,从急诊至病房时间、抢救成功率差异较明显(P<0.05)[6]。 危机管理配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在外伤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尤其表现在治疗后的住院时间、急诊手术时间、确诊时间与急诊到病房所用时间;抢救成功率(98.00% 和86. 00%);并发症发生率(4. 00% 和18.00%)(P<0.05)[7]。 创伤链式无缝隙一体化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急诊创伤患者急诊救治效果,可作为优选护理方案推广使用;突出表现在急诊救治成功率95. 00% 和77. 78%、护理满意度91. 11% 和80.00%、并发症发生率6.67%和22.22%、确诊时间(35.10 ±5.25)分钟和(60.28 ±6.22)分钟、急诊至手术时间(42.22 ±8.27)分钟和(64.37 ±8.23)分钟、急诊至病房时间(80.33 ±9.27)分钟和(101.34±11.36)分钟(P<0.05)[8]。 综合上文表1、表2、表3 的研究,无缝隙一体化护理模式使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过程在院前、院内急诊科及其他各相关科室间实现同步化,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 由此,我院急诊科救治团队中,从院前急救开始,再由医护人员会在现场评估病情,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初步救护,并第1 时间通知院内做好抢救准备。 院内抢救环节,对抢救室所有固定床位更换为多功能转运床,让患者从入急诊科到收住院全过程中无需倒床,节省了治疗时间,减少患者痛苦;抢救室设专门的医护人员,负责接诊需立即抢救的患者,与患者到达后从其他区域叫医生相比,也节省了时间。 即开通抢救绿色通道,对患者实施优先检查,且先救治后缴费还可明显缩短等候时间,节省现场会诊、反复转运及电梯等候时间。 该护理模式在临床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疾病确诊时间,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增加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降低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率,使护患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贯彻落实“早期确定性救治”方略,提升护理质量。 医院各部门间能有效衔接的效果,更能整体提升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对提升本组患者的急救效果,提高救治成功率提供了可能。 从护理机理来讲,急诊严重创伤患者可因创伤对机体内各器官造成直接性破坏,危及生命。 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更能提高急救成功率,并能提升危及管理效果。 无缝隙护理模式优于普通护理模式,运用无缝隙护理模式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急救与护理,能使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治、ICU 及专科治疗一体化,多学科协调一致,可有效避免多科会诊处理上带来的冲突,争取黄金抢救时间,从而显著提高急救的护理质量[9]。 在各大医院急诊救治中得到广泛应用,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实现院前急救、院内急救一体化,可提高急救护理质量,争取更多抢救时间,从而保障患者生命安全[10]。 采取无缝隙急救护理服务措施,可弥补传统急救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可更有效的利用现场急救,从而获得宝贵的急救时间,提高伤者院前的生命体征稳定度和抢救成功率,减少各种并发症状的发生概率。 创伤急救统一化模式对有效协调各个科室和环节,最大程度上做好对接工作,减少各环节所需要的时间等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在该类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中,成立严重创伤管理护理小组,制定较为适宜的处理方案,实现对患者的呼吸支持、气管插管等救治。 同时,以完善的院前急救系统设置,更好地提升科室反馈效果,实现科室间的无缝衔接。 院内急救模式中,有效制定伤情处理方案,全面优化护理流程,实现对患者的有效护理。 无缝隙一体化护理模式的医院,更能满足患者的护理要求,实现不同科室间的有效衔接,也更能以制度化、标准化等层面,更好地实现部门间的有效沟通,同时提升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提升对严重创伤患者的有效救治,全面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综上所述,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无缝隙一体化护理模式的应用,更能缩短患者救治实践,提升治疗效果,值得在该类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中大力推广实施。

猜你喜欢

缝隙急诊科成功率
成功率100%,一颗玻璃珠入水,瓶子终于坐不住了!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提高急诊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
分析急诊科脑出血昏迷患者抢救治疗的临床效果
老屋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空中翱翔
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