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足护理中的效果与患者满意度
2022-10-28马苗苗
马苗苗
(庆阳市中医医院,甘肃 庆阳 745000)
糖尿病足是一种非常多见的临床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此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糖尿病神经病变,使得患者的足部发生疼痛、溃疡以及坏疽等病理改变,以足部剧烈疼痛、肌肉萎缩及间接性跋行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之后,如果患者不及时接受对症治疗,病情持续进展甚至可能会导致截肢,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与正常生活[1]。目前,临床对于糖尿病足患者,除了常规治疗外,对于护理工作也非常重视,以期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但常规护理的针对性不够,且只注重生理方面的护理,而忽略了患者的心理变化,因此,整体护理效果与患者满意度都不够理想[2]。而在近期的多项研究报道中显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护理,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其疾病治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升疾病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减轻患者的疾病疼痛,促进其足部功能恢复,从根本上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的满意度也有了明显提升[3-4]。基于此,本文摘选100例,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研究了综合性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足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并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所选研究病例均选取自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之间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共计100例,将选用常规护理干预的5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共27例,女性患者共23例;年龄在47~74岁之间,年龄均数值在(57.83±4.20)岁;病程在5个月~6年之间,病程均值(2.25±0.35)年;体质量指数(BMI)19~28 kg/m2,BMI均 值(23.21±0.57)kg/m2;Wagner分 级:13例I级,15例II级,9例III级,7例IV级,6例V级;文 化 程度:16例初中或以下,21例中专或高中,13例大专或以上;另联合运用综合护理干预的50患者为研究组,其中,男性患者共29例,女性患者共21例;年龄在48~73岁之间,年龄均数值在(57.78±4.90)岁;病程在6个月~6年之间,病程均数值在(2.37±0.99)年;体质量指数(BMI)20~27 kg/m2,BMI均 值(23.09±0.64)kg/m2;Wagner分级:11例I级,18例II级,10例III级,6例IV级,5例V级;文化程度:共18例在初中或以下,共22例在中专或高中,共10例在大专或以上。两组各临床资料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后显示无意义(P>0.05)。
入组标准:(1)均经临床诊断符合《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5]当中给出的相关标准;(2)本次研究内容均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并得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排除标准:(1)所选研究对象均排除临床资料不全者;(2)伴有严重心肝肾等功能障碍者;(3)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4)精神障碍或语言障碍患者;(5)过敏体质或多种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对照组即常规护理,护理项目涉及饮食指导、生活方式指导、药物指导、健康教育指导以及康复训练监督等,即:护理人员向患者详细介绍糖尿病足发生的因素、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效果等,同时向其讲解治疗后可能会引发的不良反应,让患者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以免患者因为认知不足,而对治疗产生抗拒心理;详细讲解各类治疗药物具体的服用方式、服药时间以及用药剂量,服药期间加强巡访,确保患者遵医用药;提醒患者饮食坚持低糖、粗粮、少量多餐等原则,切不可暴饮暴食。
研究组即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药物指导。护理人员需要患者的日常治疗过程当中,对患者各项血糖指标进行密切监控控制,每天定时测量其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并依据血糖水平的控制情况与病情改善情况,严格遵循医嘱指导其正确用药,提醒其遵医用药对疾病治疗与康复的重要性,禁止患者私自停药,更改药物用量用法等,以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更为关注心理辅导,防止患者被各类不良情绪所影响,降低疾病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护理人员依据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为其制定出合理的康复目标,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当患者取得进步时,马上给予鼓励与表扬,减轻患者焦虑、紧张等情绪,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发病原因与治疗计划,并向其列举的成功康复的例子;提醒患者家属多陪伴与关心患者,让其感受到温暖与关爱,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3)饮食干预与护理。参照患者的病情,给其制订出相对应的饮食方案,提醒其以少食多餐为原则,多吃水果、蔬菜以及大豆类制品,注意必要的维生素、蛋白质补充,淀粉类、高油脂性食物减少食用,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4)足部护理。若患者足部病变较严重,需加强足部的针对性护理,首先采用清水全面清洁患者的足部,以免伤口发生感染。其次,若患者的足部比较干燥,应给予乳液护理,确保其足部维持良好状态,若出现严重的水肿、感染或是溃疡等情况,应采用碘伏实施全面的消毒处理,并以含药物纱布湿敷伤口,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5)生活护理。在患者进行修剪指甲之前,应先进行对症处理,如果患者的脚趾比较硬,则采用浓度为1%的硼酸溶液先进行浸泡处理,时间持续30 min,确保其充分软化之后,再进行修剪。在不同的季节时,必须加强足部的保暖与散热护理,提醒患者在感觉疼痛或瘙痒等不适时,禁止抓挠,以免抓破皮肤引发感染,需先进行消毒处理,再进行包扎,并依据实际情况定时换药,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6)运动指导。依据患者体质与疾病康复状况,给予其科学的运动指导,在确保疾病疗效的同时,增强运动锻炼,可以促进患者的四肢末端血流循环,促进疾病康复。通过适当的运动控制体质量,如进食后的0.5 -1.0 h指导患者开展运动,运动时间以30 min为宜,每天运动1-3次,逐步增加机体抵抗力,促进足部功能的恢复。但是要注意,运动之前,务必指导患者进行充分的放松和热身训练,如果患者正在使用胰岛素泵,则不得开展烈运动,运动量程度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运动过程中随时携带应急食物,以免出现低血糖。(7)出院指导。出院前,就上述内容再一次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叮嘱,确保其充分掌握疾病相关知识与预防处理要点,以便在遇到突发状况时可正确处理。
1.3 指标观察
(1)心理状态。护理前、护理后,运用焦虑自评量表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6],记录下两组的心理状态,其中SAS共包含项目20条,以4级评分进行自评,总分80分,≥50分即具有焦虑,轻度焦虑(分数设定在50~59分之间),中度焦虑(分数设定在60~69分之间),重度焦虑(分数≥70分);SDS共包含项目20个,以4级评分进行自评,总分80分,≥53分即判定为抑郁情绪,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3分)。(2)护理效果。护理后,记录下两组的疾病治疗效果[7]:治疗后,患者出现的化脓性感染已经完全消除,足部溃疡皮肤基本愈合,新生肉芽组织可将残端组织包裹,血糖的正常,基本可以正常生活为显效;足部的溃疡皮肤面积减少50%以上,坏疽清除,新生肉芽组织与的皮肤可包裹部分残端组织,感染明显改善,血糖基本正常为有效;上述各项临床症状均无任何改善甚至恶化为无效。(显效+有效)/总病例数=总有效率。(3)疼痛与足部功能。护理前后,分别运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8],记录下两组的疼痛,最高即10分,无疼痛(分数在0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分);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系统[9]对患者的足部功能进行评价,共四个层面,即疼痛(45分)、功能(40分),外观(10分)、活动度(5分),评价内容包括步态、稳定性、疼痛、走距离、支撑工具、跛行、上楼梯以及行走时地面需求等,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足够功能越好。(4)生活质量。简易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10],记录下两组的生活质量,即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以及躯体功能,单项共100分,得分越高则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越高。(5)护理后,应用医院自己制作出来的总满意度调查表,记录下两组的总满意度,共100分,分数超出90分即非常满意,分数设定在60~89分之间即满意,分数低于60分即不满意。(非常满意+满意)/总病例数=总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数据用[n(%)]代表,χ2检验,计量数据用(±s)代表,行t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存在差异且有意义。
2 结果
2.1 SAS、SDS评分变化
护理前,两组SAS评分、SD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心理情绪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护理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的SAS、SDS评分变化(±s,分)
表1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的SAS、SDS评分变化(±s,分)
组别 时间 SAS评分 SDS评分对照组(n=50) 护理前 55.73±5.18 56.79±4.26护理后 39.28±3.46 40.87±2.54研究组(n=50) 护理前 55.69±5.25 56.82±4.29护理后 30.42±3.61 32.06±3.33 t/P对照组护理前后 18.672/0.001 22.696/0.001 t/P研究组护理前后 28.045/0.001 32.238/0.001 t/P组间护理后 12.591/0.001 14.874/0.001
2.2 对比两组的VAS评分与足部功能评分
护理前,两组VAS评分、足部功能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疼痛程度与足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且研究组VAS评分、足部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VAS评分、足部功能评分(±s,分)
表2 VAS评分、足部功能评分(±s,分)
组别 时间段 VAS评分 足部功能评分对照组(n=50) 护理前 6.41±1.39 12.05±0.69护理后 3.27±1.25 9.82±1.65研究组(n=50) 护理前 6.36±1.42 13.11±0.53护理后 1.89±0.42 6.24±1.35 t/P对照组护理前后 11.877/0.001 8.816/0.001 t/P研究组护理前后 21.344/0.001 33.495/0.001 t/P组间护理后 7.399/0.001 11.874/0.001
2.3 对比两组的疾病治疗效果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高(P<0.05),见表3。
表3 治疗的总有效率[n(%)]
2.4 生活质量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经统计学分析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各项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高(P<0.05)。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的生活质量变化(±s,分)
表4 对比两组的生活质量变化(±s,分)
组别 时间 生理功能 社会功能 心理功能 躯体功能对照组(n=50) 护理前 49.31±3.11 50.47±3.73 43.21±2.89 47.19±3.59护理后 62.21±3.42 65.41±3.88 66.33±3.52 64.93±3.47研究组(n=50) 护理前 46.26±3.15 50.52±3.66 43.31±2.85 47.26±3.67护理后 78.76±3.57 80.57±3.46 83.26±3.77 84.11±3.25 t/P对照组护理前后 13.732/0.001 19.628/0.001 35.895/0.001 25.123/0.001 t/P研究组护理前后 48.268/0.001 42.188/0.001 59.772/0.001 53.153/0.001 t/P组间护理后 23.671/0.001 20.620/0.001 23.209/0.001 28.526/0.001
2.5 总满意度
护理后,研究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有意义(P<0.05),见表5。
表5 总满意度[n(%)]
3 讨论
糖尿病足在临床中非常多见疾病,是糖尿病人群极易发生的一种并发症,不仅临床发病率高,而病程较长,且糖尿病足的治愈难度较大,大部分的患者都需要长期坚持治疗,从而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危害其身心健康,发病后,若疾病未能到得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会持续进展,最终引发截肢等严重后果,因此,加强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治疗与护理,改善其临床预后,一直是临床重点研究的内容[11]。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方式与饮食结构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受到长时间饮食生活不够规律、不够科学等许多因素所影响,使糖尿病的总发生率也逐步升高,而伴随着糖尿病患者的总数逐步增多,加之临床中也没有获得糖尿病有关的根治方式,使得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就是长时间的高血糖,导致患者的周围神经与外周血管发生病变,从而引发患者的下肢发生病变,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残疾最主要的原因,糖尿病足发生后,可引发下肢溃疡、坏疽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若得不到及时治疗,甚至可能造成截肢,是临床病理性截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12-13]。由于糖尿病足的治疗周期长非常,加上疼痛不适症状,患者极容易产生烦躁、焦虑等许多负性情绪,最终,对疾病总体的治疗带来许多影响,因此,除了常规对症之外,开展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提升其治疗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促进患者疾病康复,提升其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的关键[14]。
当前,临床为了进一步提升糖尿病足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促进疾病恢复,通常会在治疗期间配合护理干预,但常规的护理模式,只注重患者生理方面的护理,而针对心理状态方面的护理则比较,且各项护理措施的针对性较低,临床干预效果一直未能令人满意[15]。对于综合护理干预而言,其是新兴的护理方法,该护理方法的核心即十分关注护理的全面性,注重患者生理、心理全方位的护理,同时强调参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施予更具个性化的护理,由患者平时的饮食、服药、治疗、运动以及心理等多个方面开展干预及监控,强化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沟通,借助于心理干预消除其的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提升其治疗与护理的配合度,让患者以良好的身心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促进其机体各项功能恢复,提升疾病疗效[16]。通过饮食与药物干预,确保患者健康饮食,保证机体营养摄入充分,增强其体质;确保患者遵医用药,避免私自停药、更改药物用量用法等行为,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与有效,让树立正确的疾病治疗信念,增强其对疾病康复的信心;通过足部护理,确保患者足部皮肤的清洁的与良好,避免感染导致病情恶化;通过出院指导,进一步巩固患者及家属对糖尿病足的护理重点与注意事项的了解,减少出院后发生各类意外的机率,极大地增强患者的康复效果、质量。研究组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后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后的足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研究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以及躯体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P<0.05),进一步证实上述观点。
综上所述,综合性护理干预用于糖尿病足患者护理可有效提升其疾病治疗效果,对患者的疾病康复有积极作用,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