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格列汀对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观察

2022-10-28焦国伟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17期
关键词:利格列汀肽酶吡格

焦国伟

(江阴市利港医院,江苏 无锡 214400)

2型糖尿病一般发生在35~42岁左右的群体,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其并没有完全丧失胰岛素生成能力,而是胰岛素作用相对较差,可利用性较差,所以患者体内胰岛素处于相对缺乏状态[1]。临床中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是采用双胍类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进行治疗,其作用在于控制血糖并实现对体内胰岛素的分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2]。近些年有研究认为,利格列汀可以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同时对于部分常规用药后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可以实现对病情的稳定控制,整体用药疗效更加明显[3]。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干预水平,本文以对比方式探究不同干预方案应用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效果,具体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我院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接受二甲双胍结合吡格列酮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86例进行研究。基于不同处理措施划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43例,男女分别28例、15例,年龄38~65(59.54±4.24)岁,病程3~12(8.54±1.34)年;常规组患者43例,男女分别27例、16例,年龄35~67(58.64±3.88)岁,病程4~13(8.45±1.40)年。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入选标准:满足老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在使用二甲双胍结合吡格列酮4周后效果仍然不佳(空腹血糖≥6.7 mmol/L、餐后2 h血糖≥7.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8%);可以规范用药;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存在脏器功能或精神损伤;恶性肿瘤。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在二甲双胍、吡格列酮基础上采用安慰剂,二甲双胍每次用药0.65 g,每天3次、吡格列酮每次用药30 mg,每天用药1次。

实验组在二甲双胍、吡格列酮的用药基础上结合应用利格列汀,利格列汀每次用药5 mg,每天用药1次。

1.3 评价标准

(1)基于临床疗效、血糖指标、胰岛素指标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2)治疗有效率在干预12周时进行测定,患者无头晕、视觉模糊等症状并且血糖持续之后处于正常水平则评价为显效;患者存在轻微头晕、视觉模糊症状但是不影响正常生活,血糖水平持续1周处于正常水平则评价为有效;患者存在明显症状或血糖指标异常则评价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应用SPSS 25.0软件实现数据的统计学处理,按照数据的具体类型采取针对性统计学处理方式,其中年龄等(±s)采用t值进行统计学处理,对于性别等百分比数据采用χ2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处理结果中P<0.05代表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血糖控制效果对比

实验组的血糖相关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糖控制效果对比(±s)

表2 两组血糖控制效果对比(±s)

注:实验组与常规组相比,*P<0.05

组别例数 空腹血糖(mmol/L)餐后2 h血糖(mmol/L)糖化血红蛋白(%)实验组43 5.20±0.51* 7.54±0.35* 7.82±1.20*常规组43 6.25±1.45 9.58±1.01 8.66±2.45

2.3 两组胰岛素指标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胰岛素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胰岛素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胰岛素指标对比(±s)

注:实验组与常规组相比,干预前 P<0.05,干预后 *P<0.05

组别例数空腹胰岛素水平(mU/L) 胰岛素抵抗指数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实验组43 12.64±2.34 8.34±1.24*3.25±0.81 2.00±0.13*常规组43 12.58±3.01 11.23±1.34 3.26±0.91 3.01±0.13

2.4 两组血糖恢复和胰岛素用量

实验组患者血糖恢复、胰岛素日用量、总用量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胰岛素指标对比(±s)

表4 两组胰岛素指标对比(±s)

注:实验组与常规组相比,*P<0.05

组别例数血糖恢复时间(d)胰岛素日用量(U)胰岛素总用量(U)实验组43 3.51±0.43 30.23±3.46 116.58±14.46常规组43 8.11±0.69 39.51±3.50 315.28±11.10

2.5 两组不良反应症状对比

实验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1例低血糖,常规组有2例发生低血糖,用药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按照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统计数据,全世界现有糖尿病患者已经达到了3.7亿以上,其中印度、中国的患者数量在全世界排名前列,我国有约1亿的糖尿病患者[4]。按照IMS统计数据,在2012年时全球糖尿病市场规模就突破了400亿美元,而我国市场规模在200亿元左右,所以可明确无论是世界还是国内糖尿病市场都相对较为广阔。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属于全球非胰岛素糖尿病中的常用药物,其占比约为33%,在发达国家区域中,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在糖尿病用药的市场份额占比增长到了58%,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的用药过程低血糖风险较低并且无明显的体重增长表现,备受临床医师认可。利格列汀属于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的代表性药物,同时也是一种相对比较特殊的非拟肽类药物,这一种独特的结构可以促使利格列汀可以和二肽基肽酶-4紧密结合,通过利格列汀的独特结构其半衰期能够达到100 h以上,血浆蛋白结合率可以达到80%以上。和其他的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相比,利格列汀可以借助肾脏代谢的路径特征,基于胆汁、胆道进行排泄,不会经过肝脏所以不存在受过反应,90%的原型可以排泄,所以利格列汀可以为成年人提供药物进行治疗,不需要按照肾脏损伤进行调整。

遗传与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以及应用提升血糖的激素等因素均可能会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患者临床中往往存在肥胖、胰岛素抵抗以及下肢溃疡等症状,一般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优先采用控制饮食与调整方式降低患者的体重,并结合降糖药物达到糖尿病的治疗目的。随着临床中2型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多,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要求也在随之提升。

吡格列酮属于强化胰岛素敏感性的有效药物,其可以有效降低胰岛素抵抗性,同时对于肝脏中葡萄糖的生成具备抑制作用,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外周组织对于葡萄糖的利用度,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指标。吡格列酮的长期用药在临床中可能会导致低血糖与浮肿的发生,此时血浆容积会提升,从而导致前负荷诱导型的心脏肥大,对于患者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体质量的控制效果不突出,所以无法作为首次常规治疗方案。临床中对于二甲双胍结合吡格列酮的联合治疗方式,该方案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餐前血糖,但是对于相关指标无明显改善作用[5]。利格列汀属于一种选择性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其可以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利格列汀的药理作用在于对二肽基肽酶-4形成抑制作用,促使其可以有效降解肠道促胰岛素激素样多肽-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利格列汀能够有效提高高活性倡促胰岛素激素的浓度,能够以葡萄糖胰岛性的方式实现对胰岛素的释放刺激,从而降低循环当中胰高血糖素水平[6]。利格列汀对于两种促胰岛素激素的刺激均会对葡萄糖稳态形成生理性调节作用,在葡萄糖水平正常或提升的情况下,促胰岛素激素样多肽与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可以提升胰腺β细胞胰岛素的生物合成与分泌,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胰腺α细胞的高血糖分泌水平,促使肝脏葡萄糖排出量降低,从而达到血糖的控制目的[7]。利格列汀的代谢量相对较少,同时用药剂量中仅有5%通过肾脏排泄,其他均可以通过胆道与胃肠道排泄,所以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时,无论患者年龄、糖化血红蛋白残基水平以及病程、肾功能的具体水平如何,都不需要调整剂量便可以持续实现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善,维持治疗效果,并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风险。另外,从药理作用与药理学角度来看,利格列汀是实现讲解肠促胰岛素激素样多肽和葡萄糖依赖性,可以有效提高高活性肠促胰岛素激素的浓度,可以基于葡萄糖依赖性的方式实现对胰岛素的刺激,从而降低循环当中胰高血糖的综合水平。这两种肠促胰岛素激素可以直接次钠遇到葡萄糖稳态的生态调节的那个汇总,可以在一天当中肠促胰岛素分泌维持较低的基础水平,在进餐之后可以快速提升。在葡萄糖水分正常或提升的条件之下,促胰岛素多肽与促胰岛素激素样多肽-1可以提升胰腺β细胞胰岛素的生物合成量与分泌,还能够降低胰腺α细胞的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从而降低肝葡萄糖排出量的控制。利格列汀因为和二肽基肽酶可以可逆性的结合,可以显著提高高肠促胰岛素激素浓度,同时还能够降低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可以有效调节体内的葡萄糖平衡量,在体外利格列汀在接近暴露水平的基础上,可以选择性的和二肽基肽酶-4进行结合,但是不会抑制二肽基肽酶-8与二肽基肽酶-9的活性,所以药效学的优势也比较明显,整个药物的用药价值较高,安全稳定、疗效稳定,可作为二甲双胍结合吡格列酮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本研究结果充分证明利格列汀可以有效提高二甲双胍结合吡格列酮的治疗效果,可以实现对患者血糖与胰岛素状态的积极改善,可以实现对病情进一步发展的抑制阻断,特别是对于常规用药后疗效不佳可以实现对患者疗效的保障,可以作为用药不佳患者的常规处理措施。

基于本次研究还发现基于二甲双胍与利格列汀的治疗方式能够明显降低胰岛素的用量,可以在较低用量的情况下可以更好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稳定性,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更快保持血糖稳定,从而规避血糖波动而引发的各种并发症,从而提升患者的早期预后效果,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本次研究中发现无论是哪组患者均有低血糖发生案例,对于这一问题需要在临床中提高重视,保持整体用药质量,如下面几点:(1)注重宣传教育工作,围绕低血糖的状况、预防和处理方案构建宣传教育工作内容,并让患者提高对糖尿病疾病发生与用药治疗期间的状态与表现,并维持正确的生活行为习惯,尤其是做好对进食时间以及进食量方面的准确控制。(2)高度重视病情管理。借助多方面的教育方式提高患者的整体治疗信心,并定期做好对患者血糖情况的检查,基于血糖波动的情况针对性提升饮食量,同时坚持少食多餐的基本原则。按照降糖药物的使用情况,每天除了基本的三餐以外可以适当增加进食的次数,但是应当控制进食总量。(3)规范用药。对于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而言,在用药期间应当高度重视血糖指标的准确控制,并根据规范原则做好对血糖的剂量控制,如果在停止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当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并尽可能规避低血糖风险。(4)心理干预。在患者住院过程中应当提高心理层面上的支持,如果患者存在焦虑、紧张等情绪问题应当及时提供心理层面上的支持。此时可以借助列举近期血糖控制效果的患者作为案例进行介绍,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

综上所述,利格列汀可以有效应用于二甲双胍结合吡格列酮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利于加强对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利格列汀肽酶吡格
猪δ冠状病毒氨基肽酶N的研究进展
利格列汀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对用二甲双胍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利格列汀进行治疗的效果研究
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和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分析
吡格列酮对肥胖小鼠肾脏中TNF-α表达的影响
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组分与血清谷氨酰转肽酶的相关性研究
靶向二肽基肽酶维药体外筛选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利格列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32例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的降糖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