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问题孩子”转变的策略探赜

2022-10-25练玉招

成才之路 2022年23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转变立德树人

练玉招

关键词:问题孩子;转变;思想道德教育;立德树人

问题孩子,顾名思义是指在师生眼中有各种不良行为习惯或坏毛病,且屡教不改的孩子。一般来讲,问题孩子的具体表现为行为叛逆、上网成瘾、厌学逃学、早恋、自闭、对亲情冷漠、经常打架等。对于问题特别严重的孩子,如果不及时进行教育,其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但“问题孩子”不是“不良孩子”,教师要采取相应策略促使其积极转变。本文结合笔者对中低年级“问题孩子”的教育实践,探索行之有效的转变策略。

一、学无止境,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1.学无止境,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教师,其要有学无止境、求异求新的理念,不断汲取新的营养,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教师只有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实践,了解新时代学生的特点,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参加各种团体辅导、培训,学会心理咨询与心理疏解的方法,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与表象,熟知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正方法,这样,教育才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2.寻根问源,熟知“问题孩子”的特点

“人之初,性本善。”“问题孩子”不是天生就这样的,有的是因为家庭变故,有的是因为没抵御住身边的诱惑,有的是因为受到欺凌没有及时得到帮助,怀恨在心引起的,有的是因为无人陪伴,教育缺失造成的,有的是因为自身残疾,受到讥笑讽刺,无法疏解情绪形成的。可见,每个“问题孩子”背后的成因都不相同,具体行为表现有忧郁、烦躁、孤僻,不和家长沟通,视家长为仇人;偏执、抵触,容易激动,情绪波动强烈,总是和家长、教师唱反调;容易激动,乱发脾气,虚荣心强,听不了正确的意见、建议;经常旷课、迟到,甚至逃学;沉迷网络,不爱学习,不爱参加集体活动。

二、分门别类,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1.转变观念,全力以赴

虽然“问题孩子”在每个班级的占比不大,但是教师也不能忽视其存在, 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全力以赴帮助其转变。在教育中,教师不要因为“问题孩子”的捣乱、叛逆,一时无法管教而失去耐心、信心,听之任之,让他们自生自灭,要摒弃偏见,把他们视为班级正常的一员。正因为他們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更要多留心,多一份关心。

2.深入了解,因材施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工作效率才能得以提高。对于新接班级,教师要了解班级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不但要了解病情,还要掌握病情成因和治疗措施。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结构,深入了解离异、单亲、留守家庭学生的生活、学习、教育情况。对于性格孤僻、偏执或不合群的学生,也要多加留心,不仅要掌握学生的在校行为表现,还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例如,每接到新班级时, 笔者都会与原来的班主任进行认真沟通,了解班级学生的情况,并进行详细记录,在开学两周内,做一次全面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结构、学习环境、身体状况等,并做好记录,然后与每一位学生谈心,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动态。这之后,笔者会将观察、调查、问卷、家访等了解到的具体情况制作成班级学生情况表,建立班级学生详细档案,然后分门别类,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三、守护陪伴,细致入微,持之以恒

1.参与活动,贴心交流

有的“问题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陪伴与沟通,而隔代教育存在溺爱、纵容等情况,从而导致其在心理、行为上出现问题。这些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性格比较孤僻,不善于沟通表达;学习上缺乏监管,成绩不理想;缺乏正确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违纪行为时有发生。教师要重视这些“问题孩子”的教育引导,定期与其父母、监护人沟通,在课间和这些学生共玩游戏,让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在课后和他们共同打扫教室,让其感受劳动的乐趣,和其共读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一起听歌,谈论他们喜欢的歌手,共同设计小制作,开展变废为宝的活动……即深入了解学生,并与学生齐心协力完成一件事,共享活动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例如,班级的留守儿童小A 长期与爷爷一起生活,由于生活环境脏乱差,经常不换衣服、不洗澡,身上总有一股难闻的味道,同学们都疏远她,不肯与她同桌,不肯与她一起玩。一直到三年级,小A还是自己一桌。另外,小A 自卑、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常常以打架解决问题,上课也不专心听课,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时钻到桌子底下发出怪叫。接到这个班级后,笔者每次批改作业的时候都坐在她旁边。刚开始小A 存在抵触情绪,当小A 慢慢习惯之后,笔者对班上的女生说:“老师有个绝技,特别会绑头发,如果你们今晚把头发洗干净,明天课间老师就帮你们绑个漂亮的辫子。”第二天,笔者看见小A 也洗了头发,于是特别提出表扬,“今天小A 的头发洗得特别干净,我就先帮她绑个小辫子吧”。学生们对教师的举动很诧异,小A 也将信将疑地走到笔者身边。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皮筋帮她绑了两条漂亮的小辫子。从绑辫子开始,笔者慢慢引导她勤洗澡、勤换衣服,并到她家和她一起打扫整理房间,一起包饺子庆祝生日,手把手教她写字,辅导她学习,并引导学生跟她一起玩。一段时间之后,小A 变得开朗、合群,并开始主动学习。

2.允许反复,慢慢等待

转化“问题孩子”不是一朝一夕就见效的,有时用对了方法,他们会有所转变,但过几天又恢复原样。因此,教师要持之以恒,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变策略,允许其反复,慢慢等待“花开”。这其中的关键是要细致入微,持之以恒,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了解他们的家庭变故,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疏解,使其健康、平安成长。班级的小B 有偷东西的不良行为习惯,屡禁不止,笔者苦口婆心地教育了多次,但效果一直不佳,经常反复。因其住校,笔者就把他带在身边,一起生活。有个周末,小B 很开心地带笔者去他“姑姑”家摘橘子,没想到去的不是他的姑姑家,而是带着笔者去偷摘橘子。被主人抓住后,笔者几乎赔光了身上所有的钱,为此吃了一个月的素,并把剩的一点钱给他“打牙祭”了。从那以后,小B 真正改掉了偷盗的坏习惯。

四、动之于情,真诚宽容,信任鼓励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要根植于爱的。”“爱”是软化“问题孩子”的重要武器,爱是教育的源泉。更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爱心,还要善于把爱表达出来,例如,学生生日时的一声问候,生病时的一声呵护,退步时的一声鼓励,进步时的一声加油,成功时的一声祝贺等。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后,就能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并从心底接受教师的爱。对于心理上、行为上比较偏执的“问题孩子”,教师更要用爱去教育他们,引导他们,防止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爱要真诚。教师不要嫌弃“问题学生”学习成绩差,不要嫌弃他们脏、乱、差,而要真心实意关心学生,如在学生生日时,带上一个小蛋糕,深情地唱一首生日歌,以此感化学生,或去看望生病的学生,给他们补落下的功课,或在课堂上摸摸他们的额头探探温度,抚抚他们的肩膀,拍拍他们的背让他们挺直腰,等等。当学生从心底感受到教师的真诚,感受到教师的关爱,真正认同教师、接受教师时,就会真正听从教师的教导,慢慢实现转化。

爱要宽容。“问题孩子”大多比较敏感、偏执。教师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使他们走向极端。对此,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深入调查,不要先入为主,更不要用有色眼镜看人,要学会静心处理。“问题孩子”犯错后,教师要平心静气调查询问,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其动因,并引导其认识到错误的根源以及危害。教师的忽视和无原则的严惩重罚只会导致师生对立,使“问题孩子”渐行渐远。同时,教师还要为“问题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引导学生和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一起努力完成各项任务,让其有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而不是歧视他们,孤立他们。有一次,班级的小C(“问题孩子”)与班长打架了。班长学习好、人缘好,所以,学生们一致认为是小C 的错。笔者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分别找他们谈话,了解情况,然后又找到当时在现场的几个学生分别谈话,最后才知道是班长骂人在先。于是,笔者先做班长的思想工作,要求其道歉,再跟小C 谈心,引导其明白打人的行为是错误的, 也让他向班长道歉,最终双方握手言和。从此以后,小C 对同学、教师的敌意少了许多。后来小C 和笔者说:“以前,从来没有人先向我道歉,这次不但有人向我道歉,而且道歉的人还是班长。”小C 觉得笔者处理问题公平,从那以后就开始听从笔者的教导。

爱,还要信任。每个学生都希望有表现的机会,一些情况特殊,甚至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更需要适当的机会来树立自己的形象。班级的小D 聪明但好动,管不住自己,常常惹是生非,正常情况下,他没有机会当值日生,在笔者的坚持下,小D 当上了值日生。基于值日生的责任,小D 尽量控制自己,不再搞恶作剧,不再违反纪律,其管理能力也日渐凸显,学生们因此改变了对他的印象,小D 对自己也充满了自信。可见,教师要相信学生,相信他的实力,这也是教师对学生爱的表现。

五、晓之于理,故事引导,见贤思齐

有的“问题孩子”在人生观、是非观等方面存在模糊认识,对此,教师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明辨是非。例如,针对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可以给学生讲故事,让其通过故事明了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1.正面典型故事引导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正面典型的故事,特别是身边人物的故事,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利用身边“问题孩子”转变的实例引导学生,让他们觉得典型故事、实例可信、可学,“他们都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行”。

2.反面典型故事警示

在教育中,教师要收集一些反面典型的实例分享给学生,和学生一起讨论青少年犯罪给社会带来的危害,给家庭带来的伤害。师生的讨论反思可达到“师生共情、生生共鸣”的效果,让“问题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在心灵的震撼中幡然醒悟。

3.趣味连载故事吸引

在转化“问题孩子”的教育中,教师可以趣味连载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埋下伏笔,以达成既定的目标作为继续听故事的交换条件。这样,学生为听到引人入胜的连载故事会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例如,笔者根据学生爱冒险的特点自编了一些历险故事,然后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但每次都留下悬念,告诉他们完成作业后再继续讲,或认真上完一节课后再讲,或改掉一个坏习惯再讲。这样,一些好动爱玩的学生都能静下心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六、落实“双减”,精细管理,教育合力

1.加强手机管理

长时间玩手机,既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容易對学生心理造成影响。一部分“问题孩子”就是因为沉迷手机,观看不良读物而出现“问题”的。对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通力合作,落实“双减”,加强“五项管理”,重视手机的管理。

首先,要有效沟通,理解学生。教师要了解“问题孩子”沉迷手机的程度,理解他们,在不违背成长原则和道德原则的基础上,对学生做出有限度的让步,引导他们慢慢转变。同时,教师要告诉家长保管好自己的手机,控制好手机,不让学生随时拿到手机,更严禁将手机带到学校。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们玩手机是玩游戏,还是观看不良读物,玩的游戏是益智类的,还是内容粗俗的,甚至是有暴力倾向的游戏。例如,对沉迷手机的学生,教师要了解他们沉迷的程度,沉迷的内容与形式,然后“对症下药”。例如,班级的小E 沉迷手机,喜欢玩游戏,经常半夜起来偷玩手机。于是,笔者引导家长,利用周末和孩子一起玩个痛快。在某个周末,小E 的家长和其不吃不喝,昏天黑地打了两天的游戏,打到小E 都想吐了,其萌发出“我再也不打了”的念头。这种方法就是与其让他偷偷玩,还不如光明正大一次性让他玩个够。对于玩手机成瘾的“问题孩子”,教师可以与其交心探讨。

2.分享经历,感化孩子

“问题孩子”沉迷手机,强行禁止往往容易激起其逆反心理。对此,教师可与其交心,先谈自己年少时类似的经历、类似的感受,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但要懂得改变自己,懂得克制自己,然后再与学生分析玩手机的得与失,分析得与失的占比,了解玩手机的危害,最后达成共识:手机如何保管,什么时候可以玩,一次可以玩多久等。

3.改变方式,变废为宝

游戏充满挑战,富有成就感,还蕴含团结合作的能力训练。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设计思路,对应现实生活,让游戏与现实生活建立关联,以此引导学生玩历史人物游戏、文字游戏等正面游戏。例如,在学习课文《草船借箭》后,可以引导学生玩三国游戏,学习成语之后,可以玩成语过关游戏,学习英语单词之后,可以玩“百词斩”游戏。同时,教师还可把课堂设计成通关游戏,把作业变成打游戏一样,完成一项就能获得一次正面鼓励。

4.落实读物管理

落实“双减”、加强“五项管理”中还有一项就是读物管理。好的读物可以引人向上、向善,不良读物会引诱人犯罪。因此,转变“问题孩子”还要落实好读物管理。教师可开展阅读好书活动,给学生推荐优良读物,清除不良读物的影响,特别要与“问题孩子”一起共读一本书,一起讨论读后感,合作完成读书摘记,设计阅读思维导图等。同时,要注意降低阅读难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阅读真正走进“问题孩子”的心里。

5.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教师要与家长共同合作,形成一致意见,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对此,教师可通过深入家访、举行家长会、开展家长培训等活动,转变家长的观念,与家长达成共识,家校互通、共享,共同关注“问题孩子”的细微变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与家长开展亲子共读、亲子游戏、亲子体验等活动,以此拉近亲子关系,提升教育成效。

七、结语

综上所述,“问题孩子”的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艰巨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多措并举,综合教育。冰心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的确,学生是可爱的,即使是有“问题”的学生也有闪光点。只要教师认真关注,恰当引导,真情陪伴,悉心照顾,倾心疏解,每一个“问题孩子”都会成功转化。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教育转变立德树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儒家“君子人格”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启示
医患关系紧张对医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