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2016-11-23韩杰
韩杰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生获得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同时也提高了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但是在这种体制下,认同能够看到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将影响到大学生自身发展,同时也影响这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建设等。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因此,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新途径,对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1.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产生剧烈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到来,多元文化对人们的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冲击更甚。一方面,多元文化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多元化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职业追求明显化,个人理想信念淡薄化
在当代大学生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有一点就是在个人职业价值的定位中,很多的大学生会过度追求个人职业,而忽略了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需要。大学生,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应该能够将个人的职业追求和社会的需要进行有机结合。不过现实问题是,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并不是为了理想,而是更多的出于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这些人所表现出来的可能是理想的缺失和责任感的缺失,他们的生活重点更多的是为了自己,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回报,不然就无需去做,一切以自身的利益作为出发点。
3.行动与思想的不统一化
大学生从思想来上说,都希望也崇尚良好的社会公德,希望通过良好的社会公德构建和谐社会,而且在经过多年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教育影响下,普遍都形成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都可以随口而出,但实际上,他们中有的人的行为与他们所受的教育确实格格不入的,嘴上说着大道理,但是行为上却表现出有损社会公德的行为。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深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大学生为什么不再热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为什么对社会上很多行为表现得漠不关心。相反,一些炫富、攀比心理在大学生中却变得格外“热闹”,深知不少学生通过贷款的形式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
4.政治理论的深层内涵把握不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是大学生树立整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所必须汲取的精神养料,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具有主要的作用,如何缺乏这些理论的正确引导,大学生就很容易迷失自我,在理想与信念上发生动摇。关键的是,在大学生群体中,部分学生认为这些重要的政治理论的学习是务虚的,与今后的工作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太多重视这方面的学习,正是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对政治理论的学习的热情并不高。
正是因为存在以上这些问题,本文才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通过素质教育引导正确的教育方式。
三、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与途径
素质教育在中国已经有二三十年,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系统以及理论。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就是要关注人的发展。注重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中心。注重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性。所以,素质教育就是要强调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结合,同时也是强调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所以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展现出不同的方式与途径。
首先,要建立起符合国情的思想道德理论体系,促进人才的培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点类似于“说教”,学生在教室里坐着,十分被动地接受着老师所传播的内容,所以这种应试教育虽然在智力上促进了学生的增长,但是却没有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兴趣所长。所以,在素质教育理念下,要转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注重学生发展的多样性,灵活课堂授课方式,用学生所感兴趣的方式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点。而不是硬性地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机械训练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第二,素质教育并不是说要一味地丢掉书本知识或者是改变知识,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将基础教育、基础技能、能力等与个人的做人做事的教育相互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大学生能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能够真正去认真思考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怎么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服好务。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
[2]陈磊.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
[3]冯兰英.高师学生素质概论[M].红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