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刍论

2022-10-25仇凯华

成才之路 2022年23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内涵意义

仇凯华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内涵;目标;意义;策略

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 其本质是通过情感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很显然,情感教育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将情感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情感感知力,使学生学会发现身边的美,并学会欣赏美,更能创造美。语文教材涉及大量与情感教育有关的内容,对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并积极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感受到人情美、人性美与山水美, 从而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1.情感教育内涵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可见,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也为情感教育的落实和推进提供了理论依据。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概念,是完整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其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逐步完善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此,在語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在满足学生知识学习需求的基础上, 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积极渗透情感因素, 并合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灵活利用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提升教学效果。语文学科本身蕴含了大量情感因素,比如诗歌、散文、小说等,无一不体现着情感,其开展情感教育具有一定的优势。

2.情感教育特征

分析语文情感教育特征,不难发现,其具有情感性、审美性、创造性、兴趣性、成功性等特点。

(1)情感性。情感性是指语文教学内容体现出的丰富情感。对此,教师可借助美的事物激发学生的潜在情感,并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更好地满足学生在精神层面的诉求。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进行情感体验, 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2)审美性。审美性主要体现在语文学科本身蕴含的美育功能上。对此, 教师可通过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本身蕴含的美,进而理解美,追求美,这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可带领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美,体会汉语的美,还可以借助语文教材中各种与美有关的素材,让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美。(3)创造性。创造性是指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具备良好情感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将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的情感认知能力应用到生活中, 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逐步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另外,情感教育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实施。(4)兴趣性。兴趣性是指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的过程中, 采取相应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此过程中挖掘学生的兴趣特长,侧重培养,以此实现个性化教育。需要注意的是,情感教育的兴趣性特征并非要求教师无条件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而是为满足学生学习、发展进行兴趣培养。(5)成功性。情感教育的成功性特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事实上,情感教育实施的重要准则之一就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机会。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目标与意义

不同阶段的学生,其身心发展特征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习任务,合理设计情感教育目标。其中,小学阶段的情感教育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如需要被肯定,渴望得到鼓励、赞美,对此,在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引导其学会自我接纳,学会运用恰当的方式自主表达情感需要。这在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还可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小学阶段是学生树立基本认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对此,教师可通过渗透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道德感。道德感包括羞耻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等内容。教师在渗透情感教育时,还可利用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特点,引导其逐步形成探索精神。另外,实施情感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而言,其很多行为都是情感驱动的结果, 积极向上的情绪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并激发出兴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形成学习动力,并自主参与语文教学活动,学习效率也相应提高。与此同时,情感教育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年纪小,缺乏足够的判断力,教师可以朋友的身份,关注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并以欣赏的眼光,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挥学生的长处,培养其个性,以此拉近师生距离,促使学生对其产生亲近感,从而主动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问题。这对于提升语文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三、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策略

深入解析教育目的不难发现,其本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和价值观体系,让学生认识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学会教育自我。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进行融合,并营造相应的教育环境,为师生进一步的情感交流提供空间。下面具体探究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以此为语文教师实施情感教育提供参考,促进语文教学的有序发展。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青少年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主观意识,在情感教育中,如果其与教师存在距离感,将会直接影响到受教育效果。为确保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顺利推进,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营造积极的沟通环境,促使学生与其进行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参与情感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教师可在教学中借助互动游戏,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课下,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 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和学生交谈,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身的关注和重视,进而在内心拉近与教师的距离。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助力情感教育的实施, 还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落实培养学生个性的教学目标。

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

语文教材包含大量的情感元素,是实施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这些情感元素既有显性情感元素,也有隐性情感元素,需要语文教师深度挖掘,择优选取,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并提高学生的情感感知力。例如,对于《金色的鱼钩》中有关老班长善意谎言的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朗读的方式体会其中的情感,而《地震中的父与子》《珍珠鸟》则侧重培养学生对亲情、友情的理解和感悟。在《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美好品质,如机智、勇敢、创新意识等,《一夜的工作》《在大海中永生》则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伟人无私奉献、勇于拼搏的精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合理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积极推进情感教育。

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在于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促使学生触景生情,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而言,符合其学习特点,适宜的场景还可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顺利进入学习状态,并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以下从三个方面探究情境创设的具体策略。(1)在课前导入环节,语文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产生学习知识的欲望。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环节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才愿意主动融入其中。另外,教师的课堂用语要有吸引力,以此和情境配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秋天的雨》教学中,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秋天落叶的场景,并配合语言:“同学们,秋天在向我们招手,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尝试着描述一下你眼中的秋天。”在動态的画面中,学生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积极用语言表述自己眼中的秋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发现美的能力明显提升。(2)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对于情感内涵较丰富的内容,或具有时代感的内容,部分学生难以有效理解,无法和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对此,语文教师可借助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感受,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学会调动自身情感, 进而感悟文本内容,获得情感体验。情感本身是带有感染性、传递性的,因此,教师可合理借助自身情感去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例如,《狼牙山五壮士》的年代感强,部分学生很难感受到战士与敌人之间的激烈对抗,也不完全理解跳崖这一壮举的意义。对此,教师可以抓住几个场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让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想象当时的场面,并鼓励学生模仿战士的神态。对于跳崖的场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如同五壮士一般大声呼喊口号。大声的呼喊可震撼学生的心灵,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并使学生对五壮士的壮举产生尊敬、敬佩之情,从而感受到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3)借助情境渲染升华学生的情感。情感的升华是指学生对课本知识衍生出来的情感以及精神的深入认知,并落实到实践中,应用于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可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并产生同情心。但对学生而言,这种同情心非常容易在课后被弱化。为加深学生对这种情感的理解,教师可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重现小女孩在大年夜的场景,从而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当时普通百姓的悲惨生活,进而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

4.以朗读启发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情感

语言文字的魅力不言而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让学生以阅读文本的方式,在细枝末节处感受文本传递的思想和情感。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阅读文本的方式,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丰富情感世界,并引导学生将其作为写作素材应用到日后的写作中。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先范读,而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当学生的朗读水平逐步提高后, 教师可以选择适宜的音乐为背景,增强情境的感染力。优美的音乐可以提升朗读的效果,促使学生在音乐的节奏、韵律中,深入探究文本的故事情节、人物情感,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的情感感知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是部分学生对周恩来总理的了解停留在课本上,没有对周恩来总理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有深刻认知,也没有感受到这一伟人的影响力,所以在阅读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情节时,无法产生情感共鸣。对此,教师可在学生朗读时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先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其思维,而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状态,获得反馈,并对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予以解答。当学生再次阅读时,教师则要求学生重点突出文本中具有强烈情感表现力的词语的语调,并引导学生从这些字词中感受人们对周总理离世的沉痛之情。接下来,教师可继续以音乐渲染气氛,促使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感受人民群众因痛失伟人而产生的悲痛心情,由此感知周恩来总理的伟大无私奉献精神,并自然生出对周恩来总理的敬畏、怀念之情。学生的情感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升华。

5.深入实践,获得情感共鸣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即将课堂学到知识合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完成迁移学习。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并形成相应的情感体验。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学为例,很多学生都没有到小兴安岭游玩的经历,自然无法感受文本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特产,也无法与作者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产生情感共鸣。对此,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旅游经历,通过照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讲解自己的见解和感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合理使用课堂语言,增强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学生了解到教师的旅游经历后,内心深处的激动情绪掩藏不住,也萌生出想要到小兴安岭去走一走、看一看的想法。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互动,当讲到相关内容时,引入与之相关的视频、图片,在完成本课学习后,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动手画一画自己想象中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象。这之后,教师可开展优秀作品评选活动,并把学生自主投票选出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6.联系实际生活,促进情感交流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接受到的情感教育内容才会逐步内化、实践化。对此,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挖掘其中有价值的情感内容,而后引导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实践。例如,让学生学会在小组合作中如何与同伴沟通,学会在学习中如何和教师沟通,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对此,教师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学会观察他人、理解他人,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在语文情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入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如做家务中的妈妈的状态。这需要学生学会观察人的情绪,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从而做出正确判断,即为缓解妈妈的疲劳状态,帮助妈妈做家务。另外,教师还可以视频资料的方式在班级分享学生做好人好事的情景,以此树立楷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价值观。当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能发现美,会欣赏美后,就会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并激发出学习兴趣,语文情感教育的目标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落实。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教师应当明确情感教育的内涵、特征,理解情感教育实施的目标和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采取相应的策略落实情感教育,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创设教学情境,以朗读启发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的情感,以实践使学生获得情感共鸣,并联系实际生活促进情感交流。这样,学生可在情境、朗读、实践中,激发学习积极性,将情感输入变为情感输出,获得情感体验。而作为语文教师,其要以身作则,以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进而全面提升情感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内涵意义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