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让学习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发生
2022-10-25刘秋娣河南省濮阳市第三小学
刘秋娣(河南省濮阳市第三小学)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一、层级教学让思维由浅入深
学生的思维潜能是无穷的,需要教师给予一个活动的平台,运用多种方法激活。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就是专门以“思维的火花”为人文主题的,编排有《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展现了人物的思辨与智慧。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思维的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笔者以本单元第一篇课文《自相矛盾》为例,介绍如何分层级指导学生借助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思维过程,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感受人物思维的缜密。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物思维过程
学生在自读、互读,利用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通、读懂这篇小古文基础之上,教师相机提问:
师:楚人是怎么夸赞自己盾的?听了他的话你想怎么做?
生:楚人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我想,这样结实的盾,我一定要买一个。
师:楚人是怎么夸赞矛的?此时你会怎么想?
生:楚人又得意扬扬夸赞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任何坚固的东西它都能穿透”。此时,我想到底是盾坚固,还是矛锋利呢?
师:听了楚人的话,围观者是怎么想的?怎么问的?结果如何?
生:听了楚人的话,围观者想,说的是真的吗?他问“如果用你锋利的矛刺你坚固的盾,会怎么样”,结果楚人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了。
教师通过不断追问,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逐步发现楚人的矛盾思维,初步体会围观者的思维过程。这是思维的第一层级,这一层级的思维训练是基于文本的读通、读懂基础之上,是从人物的言行中提取、整合信息,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模式,从直觉到形象、由形象向抽象过渡,开启思维之旅。
(二)展开想象,推想人物思维过程
语文思维具有形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借助想象和联想有助于还原故事现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故事。
创设古人集市上卖东西时的热闹场景,分角色让学生演一演,引导学生带上动作、表情极力夸赞一下自己的盾和矛,围观者质问的语气也要表现出来,还原故事的现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究竟会出现几种可能呢?先小组讨论,再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
同学们通过研讨、分析、思维碰撞,会得出下面结论。
推测 盾 矛 结论可能1盾坚固 矛折“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不成立可能2盾坚固 矛利“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不成立可能3盾陷矛利“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不成立可能4盾陷矛折“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不成立
接着,选两名同学分别拿着矛和盾,把这四种情况表演出来,得出结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故楚人“弗能应也”。
最后总结:大家的发现真了不起。看来楚人说话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就是自相矛盾。这则寓言的寓意也就迎刃而解了。
本环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演一演,再现故事发生的现场;借助表格,进行分析,把楚人的两句话结合起来看,便产生了疑问,再次走进楚人的内心,了解他为何“弗能应也”。因为无论出现哪一种可能,都会暴露楚人话中的错误,因此楚人无言以对,思维又上升到了第二层级。层层递进,矛盾渐渐清晰,学生在提升思维的乐趣中,触摸人物的智慧。
(三)变换立场,促进思维水平发展
思维无形无声,难以捉摸。需要教师的引领与点拨。此时,让学生再变换立场想一想,楚人为什么要这样夸赞自己的盾和矛?他的目的是什么?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楚人究竟错在哪儿呢?你会怎样劝说楚人呢?
本环节引导学生变换立场想一想,把思维引向深入。从商人立场、围观者角度去思考问题,学会多元分析,然后运用于实践,发现生活中的矛盾现象,并指出矛盾。再理性劝说楚人,对楚人提出真诚的劝告,在这样的劝说中,学生自然也就理解了寓意。而这些深刻道理,完全是学生自己领悟到的,胜过教师讲解百倍。将人物言行置于那时、那地的情境中作分析、整合、概括、推测,思维上升到更高层级,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单元整理让思维条理化
为了培养学生整理、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我们进行“单元整理”。单元整理活动课是学完一单元后上的“温故而知新的课”,这绝不是复习课,它属于综合提升课,更是思维训练课。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单篇教学结束后,指导学生进行单元梳理。为了使整理的知识点更形象,我们是借助知识树的形式直观地展示出来。整理时首先要围绕单元语文要素进行梳理整合。“了解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是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我们可以作为知识树的主干。本单元所包含的《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课文和习作例文(两篇)作为树的枝干。每一课写景物的方法作为每一课的分支,通过梳理整合,同学们会发现《海上日出》是按照景物变化的顺序写的,而另外的三篇文章是按照游览顺序写的;继续向下梳理,《海上日出》抓住了景物变化的颜色、形状、亮度这三个方面进行描写,而另外三篇文章是根据各自游览景点的不同,分别采用移步换景、先中间后两边、从高到低或从远到近等方法。单元知识树完成后,学生对写景物的方法一目了然。
整理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学生在掌握了知识要点的基础上,学会了提炼、概括并将知识迁移,运用方法,学会写作。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动起来了,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每学完一个单元我们都可以进行单元整理。每一次单元整理,都相当于引领学生做了一次思维训练操,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动脑梳理知识点,把书由薄读厚,再由厚读薄。把零散的知识珍珠变成了一条条彩色的项链,便于识记、运用,化为技能。
实践证明,学生很乐于进行单元整理,在课堂上,他们参与度高,当单元知识树形成后,很有成就感。
思维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力。教师要充分借助课堂和教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层级思维教学能让学生跟随教材感受人物思维的过程;单元整理能让学生穿针引线把散落的珍珠穿起来,这是高阶思维。层级思维教学就像是跟着导游的一场思维旅行,而单元整理就像是自驾游。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时空,站在学生经历完整阅读过程的立场上,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学习策略,注意促进不同思维水平学生的发展与提升,让学习真正发生。学生的思维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与文中主人公一起拔节生长,最终实现思维在语文课堂上的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