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农村寄宿制学校强基扩优的探索实践

2022-10-23陈智华

新教师 2022年9期
关键词:备课组双减教研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学校普遍产生“三少”现象,即教师少、学生少、资源少。福安市上白石中心小学地处福安北部,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同样具有“三少”特点。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因地制宜,创新举措,通过开展“强基固本·扩优提质”行动,提升教师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打造学校“三优”工程,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强基——创新教研,提升教师基本素质

在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教师是核心要素。为此,学校本着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的发展道路,以人为本,构建“1+X”校本教研模式,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基本素质,为全面实施高效课堂保驾护航。

“1”即一个团队,语文和数学备课组。农村学校学科教师数量少,大部分只能满足语、数学科教学,只有语、數两个备课组。每个备课组作为一个团队,围绕一个主题,以课题为驱动,常态化开展一系列的主题式教研。如我校语文备课组以“培养自主阅读”为研究主题,数学备课组以“课堂有效互动”为研究主题,通过“四课一讲”(集体备课,跨班或分组试讲课,组内公开课,评议课,主题微讲座),让教师在师徒合作、团队协作中共同提升教研水平。

“X”即多种场合,多样教研。一是桌边式教研,借助师徒结对与青蓝工程,在备课组即时开展桌边式教研。如围绕教学困惑、学科热点、学科融合、文件精神,以及学生教育和班级管理等问题,利用课余时间,随时开展探讨。二是专题式教研,通过每周二和周三下午的语、数教研组活动开展专题教研,如信息技术2.0、新课标、校本教材编写等专题培训与教研。三是分享式教研,在会议室利用每周的例会时间,开展读书心得、教学经验和教育感悟分享。形式多样、内容精彩的教研,让教师学有所得、教有所悟,大家收获满满。

二、固本——强化学习,夯实学生基础知识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有水滴石穿的耐性。对待学生的成长,家长和教师都要遵循教育内在的规律,切忌浮躁与功利,要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方面下功夫。学校从基础知识着手,对学生提出“五会”的要求,即语文会读、会说、会写,数学会算,英语会背。

一是会读,倡导“每天读书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学校开展以诵读经典、学科内容为主的校园晨诵和居家晚读,引领学生养成读书习惯。二是会说,利用课前3分钟时间开展读书分享、讲故事、红领巾宣讲等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三是会写,坚持每周的“一大五小”,即一节40分钟的写字指导课和五节20分钟的书写练习课,重在让学生练就一手好字。教师结合语文特色作业,引导低年级学生进行写字练习,要求字迹规范工整;中年级学生多写日记,要求字迹工整有内容;高年级学生写周记,要求字迹工整有速度。四是会算,要求学生自制数字卡片,与同学开展计算游戏,按年级分组进行“24点”等计算比赛,以此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五是会背,要求学生自制英语单词卡片,每天背诵5个单词,然后同桌间互相抽查,以达到积累英语词汇的目的。

三、扩优——多措并举,打造学校“三优”工程

优师、优课和优生是确保“双减”政策平稳落地,有效推进教学的保证。为此,我们举全校之力,集全校之智,精心打造“三优”工程。一是培养优师。以名师为引领,开展师徒结对、青蓝工程,开展教学练兵、研训一体等活动,构建“优秀学习型团队”“优秀教科研型团队”,确保优师成长梯队。二是培育优课。以课题为引领,组织教师同课异构,形成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团队合力、共同研磨,让每一位教师推出至少一节优课。三是培植学优生。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学优生勇当“小老师”,培养学优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我们相信,只要能坚持以激发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培养能力为宗旨,以增进学生智慧为目标,就能培植更多的学优生。

四、提质——立足当下,撬动“双减”增效支点

“双减”是国家教育新政,实施以来成效与问题并存,热点与方法共存。在追求高效课堂的进程中,学校将作业管理、阅读阵地、学生评价和课程构建作为“双减”提质增效的四个支点,取得了务实的效果。

一是作业管理。在“双减”政策出台前,学生作业普遍存在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量多质差、缺乏实效性,内容呆板、缺乏灵活性,千篇一律、缺乏层次性,评价单一、缺乏新意性,各科作业各自为政、缺乏融合性等问题。因此,如何让作业管理落地落实,做到提质增效,成为学校作业改革和教研攻关的主要课题。学校借助“红领巾奖章”争章活动,以服务学生“快乐成长,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活动搭台、学科融合、创新类型等手段来命制多姿多彩的作业。在控制好作业总量和时长的前提下,围绕“五育”内容,形成以习惯养成为主的德育作业,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智育作业,以运动(体质)健康为主的体育作业,以创新创造为主的美育作业,以实践体验为主的劳动作业。“五育作业”成为撬动“双减”增效的一个支点。

二是阅读阵地。学校利用地域特色,建设学生阅读阵地。校内,以操场为阵地,以宿舍为单位,组织寄宿生开展晨诵、晚读。早上6点半到7点,傍晚5点半到6点各读半小时,要求学生双手捧书,大声朗读。校外,在宁德市陈智华少先队名师工作室的策划下,争取有关教育部门的支持,以距离学生住址1~2分钟能到达为标准,在村居巷道建设18个“红领巾书苑”阅读点,作为学生自主课外阅读的活动场所,统一张贴标识,统一配置书橱,统一配发图书,由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志愿者和学生干部协同管理,精心打造学生身边的读书阵地。

三是学生评价。学校利用奖章激励,淡化等级评价,开展多元化评价。我校是全国少先队改革示范校,结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关于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 体系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指导意见》,创新评价方法。具体为构建“312”争章模式(每学期获得3枚基础章,1枚特色章,两类X赞),创设“生态章”和“向上章”两枚特色章,给每个学生印发一本“集章手册”,为每位教师配发一套的“奖章印章”,在学生中开展集赞争章活动,融合学校原有的雏鹰争章、德育评价和学业评价,记录学生成长全过程,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四是课程构建。学校构建“2+X”课后服务课程,“2”是作业辅导和体育锻炼,“X”是科普、艺术等其他课程。学校结合乡村“复兴少年宫”社团活动,开发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如入选福建省非遗文化的福安评话、地方特色小食的糊吊制作、少先队文化的少年鼓号队、泥塑等),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通过开设以上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的课程,实现了将学生吸引住、留在校园内的目标,打破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安市上白石中心小学 )

猜你喜欢

备课组双减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备课组长的定位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关于备课组建设的思考
新课程下,关于学习型备课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