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更新的新文旅视角与新赋能机制
——以哈尔滨市为例

2022-10-23薛名辉万子祎

中国名城 2022年9期
关键词:新文中央大街哈尔滨市

薛名辉,万子祎,李 佳

引言

当前,中国各地正在全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同时提出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可以看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在城市更新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近年来,为提升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和旅游逐渐融合,将中国特色历史文化渗透到人民日常生活中去,而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积淀的见证,成为众多游客的目的地。随着新媒体在大众间的普及,借助抖音、微博等网络平台,文旅融合也逐渐产生了新的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也就需要从新的角度思考。

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无论是政策法规制订还是理论研究,都已经形成体系。在城市更新的推动下,就建筑学方面而言,中国以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更新为对象的研究涉及了场所营造、体验经济、使用后评估、数字技术、空间句法等多个角度,但从文旅融合的视角探讨历史街区更新的研究较少,未重点关注新媒体普及下文旅融合逐渐转型所带给历史街区的变化,以及如何利用这一趋势对公共空间进行更新。就旅游学方面而言,学者较多讨论了新媒体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研究过程中主要将用户生成内容作为一种数据来源,分析其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的影响,同时讨论了在新媒体的介入下旅游行为发生的转变。

2020年4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确立了第一批19个历史文化街区,其中,哈尔滨市有中央大街等13个街区入选。以此为契机,本文以哈尔滨市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为重点关注对象,尝试从新文旅的视角切入,挖掘新文旅的深层次内涵。通过相关网络平台数据收集与实地踏勘的方法,从运营、行为、空间三个层面综合分析哈尔滨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新文旅特征,并且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赋能机制,以期为同类型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提供新的思路,优化黑龙江省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为东北地区城市振兴奠定基础。

1 历史文化街区的新文旅发展契机

1.1 新媒体与新文旅

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元素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体现文化在旅游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互融合,2018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成立,表明中国文旅产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文化的传播需要借助媒介的力量,要做到在旅游中重视文化的感知与体验,就需要创新传播形式,新媒体的产生为旅游中的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变革。当下的新媒体是指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具有普遍移动性的媒体,如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其内容的传播不受时空的限制。新媒体的发展正在源源不断地为文旅融合注入新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正因为如此,“新文旅”一词应运而生,在《上海在线新文旅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中首次出现。上海市文旅局主动顺应全球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趋势制订的《行动方案》,目标是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强文旅业态模式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更好推进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结合《行动方案》以及目前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动向,笔者认为新文旅是指在全球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趋势下,依托新媒体平台,充分利用游客自身的网络传播性,以网红效应为加持,形成文旅产业的新模式、新体验、新空间(图1)。

图1 新文旅概念示意

相较于传统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文旅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图2)。一是模式的立体化。传统文旅模式主要是旅游目的地单向提供游客文化体验,新文旅以新媒体为媒介,以大众分享为纽带,基于大众分享的旅游目的地评价帮助游客筛选出游场所,同时将游客偏好反馈给旅游目的地,建立两者的双向联系。二是体验多元化。传统文旅的体验主要集中在游客的传统旅游活动六要素,新媒体的普及使游客分享成为新文旅游客体验的另一要素,并且与“食、住、行、游、娱、购”紧密相连,体验趋向多元,意味着游客文化感知的提升。三是空间共享化。新文旅深受新媒体网络传播的影响,要求旅游目的地创造适宜共享的空间氛围,利用“网红效应”吸引更多游客,提升知名度。

图2 新文旅特征示意图

1.2 新文旅与历史文化街区的耦合

在新媒体的支撑下,新文旅与城市的历史街区更新互相促进,产生了积极的耦合效应。历史街区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它作为城市的独特资源为新文旅提供了越来越多具有城市文化IP的旅游产品,而通过总结西安、重庆、长沙等新晋网红城市更新发展的经验,可以发现新文旅从运营模式、行为体验、空间形式等方面为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发展寻求新的出路(图3),赋予不同类型城市以新的特色内涵,成为城市文化传播的关键。

图3 新文旅与历史街区

新文旅依托新媒体进行营销,形成网红效应,已经成为历史文化街区运营模式转型的重要手段,抖音、小红书等APP成为历史街区传播的主要媒介。如抖音平台上展示的重庆洪崖洞、李子坝轻轨穿楼等场景,充分表现了重庆多山地的自然属性,传播了山城的特色景观,介绍了吊脚楼的建筑风格。通过视觉化的手法来将当地景观与“3D魔幻立体城市”这一特殊形象进行关联,促进了城市空间的功能更新,也转换了政府、商家、游客之间的关系。当下,人们并不局限于传统广告,而是积极利用这些APP寻找高流量的区域,借助导航制订旅行路线,形成了一套新的旅游模式,这既提高了政府宣传效率,解放了街区内商家对游客的捆绑,也成功地吸引了更多人流,实现了历史街区运营模式的转变。

新文旅以线上共享为主阵地,催生了历史街区中的大量新兴行为,也使得历史性空间中的传统行为以一种新的方式开展。自从新文旅入驻历史街区,在各个空间节点处,越来越多的视频博主以街区标志性建筑为背景进行拍摄,包括角色扮演、“吃播”、打卡攻略等内容,并有室外唱歌、街舞创作等活动不断涌入。人们通过新媒体平台将内容分享给他人,也给传统空间植入了新的功能。西安作为极具市井烟火气的历史城市,有“不夜城不倒翁”,也有永兴坊“摔碗酒”,人们用网络短视频的方式来记录在历史街区的文化体验。

新文旅的运营模式是游客个性化定制文旅路线的基础。新颖的行为体验激起了大量线上游客到实地打卡的欲望,这是新文旅在虚拟空间层面带来的新变化,而在实际物质空间上,为了迎接更多游客的实地打卡,历史街区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目的地,一般而言,建筑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就需要对其进行更新,以提供新空间形式。西安大唐不夜城周边设置了诸如“钢琴路”“网红墙”“声控喷泉”等互动景观,增加了人群与空间的互动,这种新颖的形式容易激发游客线上共享的欲望。长沙“超级文和友”在其内部空间营造了充满历史感的空间氛围,为普通游客提供了新颖的拍摄角度,这种公共空间创造出了适宜分享的空间形式,带动了太平街历史街区周边的发展,也指明了街区实体空间更新的重要方向。

2 哈尔滨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新文旅特征

2.1 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哈尔滨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悠久,在文化内涵、空间肌理、建筑风格上各具特色。

从街区历史文化成因来看,哈尔滨市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分为城市风物、人物空间、工业遗产和宗教文化型(图4)。城市风物型街区中,中央大街、道外传统商市、红军街-博物馆承载着中东铁路建设时期的商业贸易文化;花园街、太阳岛历史文化街区反映出城市居住建筑的发展;斯大林街历史文化街区体现了历史上松花江边的休闲生活文化。围绕东北著名作家萧红故居、绥海镇守使石得山的祠堂而形成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典型的人物空间型,以相关历史建筑表达纪念之意。哈尔滨市极乐寺是东北三省的四大著名佛教寺院之一,代表了宗教文化成因的类型。亚麻厂、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制造公司等“一五”时期的工厂是哈尔滨市重要的工业遗产,其配套建设的家属区就在哈尔滨市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

图4 历史文化成因类型

从街区肌理上看,中央大街、斯大林街历史文化街区为轴线辐射式肌理形态,中央大街沿街道两侧布置以商业居住为主的建筑;斯大林街则是以松花江为主线,沿江岸布置休闲建筑;哈飞家属区、东安家属区等是典型的院落式布局街区,对外界面工整严密,内部则创造私密活动空间。点状分散式街区的代表为太阳岛、石公祠等,街区内多绿化休闲空间,根据需要进行点式的建筑设置。

从建筑风貌与文化性格来看,20世纪初哈尔滨的城市建设受俄文化影响,主要由俄工程师负责建筑的兴建,中央大街、道外、红军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城市重要区位,建筑较多为巴洛克风格,太阳岛的建筑功能以休闲和服务为主,多为俄罗斯风格,许多俄属工厂也在哈尔滨开设,新建了很多中俄折衷风格的职工住宅建筑,展现了当时在哈尔滨有着重要地位的俄国文化。而在此期间,中国人自主修建的萧红故居、极乐寺等建筑为中国古典建筑风格。

2.2 新文旅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特征分析

哈尔滨市历史文化街区除了在建筑特色与历史文化方面独具特色,在气候的地域性上,哈尔滨市冬季的冰雪景观还是特有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街区中具有独特性,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可以尝试以新文旅视角介入哈尔滨市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实现哈尔滨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动态更新,这就需要分别从运营模式、游客行为、空间特征三方面对哈尔滨市13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综合分析。

2.2.1 街区运营层面

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街区合理的运营。从哈尔滨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传播媒介来看,以中央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代表的老道外历史文化街区、太阳岛历史文化街区、萧红故居历史文化街区等,传播媒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依托旅游景点的营建,在政府官网的首页或者文化专栏均有所体现,并且已经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号或网站,在社交类、短视频类、点评类等社交媒体平台均可以被搜索到,为大众了解、选择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多种便捷的渠道,尤其是利用短视频类APP的营销吸引了大量人流。但以文庙历史文化街区为代表的极乐寺历史文化街区、斯大林街历史文化街区、红军街-博物馆历史文化街区等,大众接触渠道相对较少,有些街区中的景点为人所熟知,在相关平台能被搜索到,但景点所在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却鲜为人知,以街区名称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不到任何信息。以石公祠为代表的亚麻厂、哈飞家属区、东安家属区等历史文化街区,大众能够接触到的媒介渠道数量为零(图5),从新文旅的视角来看,这不利于街区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在街区人气提升方面,游客选择目的地的方式更加侧重对社交媒体平台游客评论的观察,图6所示为笔者整理的各个社交媒体平台街区的搜索(点评)数量,可以看出中央大街和太阳岛等街区游客评论数据丰富,不仅达到了宣传街区的效果,还很好地协助游客了解和筛选游览内容。文庙、萧红故居等虽然开通了相关渠道,但是评论数量明显不多,实际上这些街区在节假日也拥有部分游客量,可能存在宣传运营的地区局限性。亚麻厂等街区评论几乎为零,街区没有和游客搭建起沟通平台,得不到游客的反馈。在街区特色的运营上,中央大街等新文旅特征较为明显的街区利用网络快速传播特性以及网红效应,推出标志性“打卡点”,从而吸引人流,激发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

图5 街区宣传渠道数量

图6 社交媒体平台搜索数量

2.2.2 街区行为层面

得益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分享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新媒体帮助人们实现了“游到哪里、分享到哪里”的愿望,可以即时预览其他游客的体验分享信息,旅游体验的线上分享行为也逐渐转化为游客旅游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创造出当代旅游新的体验形式,逐渐形成了“提前预览分享内容—实地积累分享素材—线上分享”的行为模式,这也成为新文旅在哈尔滨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新特征体现。注重线上分享的新型旅游模式带来了街区新的行为类型。

通过对哈尔滨市13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实地走访,可以发现,中央大街作为商业型历史文化街区,人气、流量都比较高(表1),在以它为代表的街道型公共空间内,网络直播、写真拍摄等新文旅背景下产生的行为发生频率显著增加,如图7所示。街区公共空间由大量欧式传统风格建筑围合而成,多数拍摄行为都比较看重空间营造的异国风情氛围,这也是哈尔滨的特色文旅IP。而在以滨水空间为主的斯大林街历史文化街区内,空间呈现半围合或开敞状态,为多样化的休闲行为提供场所,除了多数中老年人的散步活动外,还出现了很多青年群体以江水、缆车为素材的拍摄行为,如图8所示,开阔的场地和优美的空间界面也成为他们拍摄街舞、轮滑的场地选择。在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主的文庙等院落型历史文化街区内,新文旅的产生激发了年轻游客Cosplay的行为体验,如图9所示,穿着汉服的影像记录行为越来越多,人们以新的方式体验传统文化。红色院墙围合而成的院落空间内有较多以红墙为背景的拍摄组,在为线上分享行为收集素材。相较于以上街区,石公祠、哈飞家属区和东安家属区内主要以居民的日常生活为主,很难发现类似的新兴行为类型,空间中的人的行为体验有所折扣,游客传播文化的途径较少,故可以从此角度思考如何加强历史街区文化的传承。

表1 街区宣传渠道

图7 街道空间行为

图8 滨水空间行为

图9 院落空间行为

2.2.3 街区空间层面

2.2.3.1 空间规划

游客在旅行网站、社交媒体上发布的照片能够显著表达对空间场景的偏好倾向。刘大平教授团队在研究空间场景量化时曾采用对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发布的图片型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分析中央大街街区中游客感知较为强烈的区域。新文旅背景下的公共空间规划,通过统计游客分享图片所在位置的频率,挖掘街区高人气、高分享率的媒介空间,例如在中央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中,三个游客显著聚集的区域为防洪纪念塔广场、马迭尔宾馆周边以及西十一道街路段,街区的直播空间、网红打卡点等主要集中于此。

2.2.3.2 空间类型

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按功能可划分为餐饮空间、交通空间、展览空间等,在新文旅的影响下,街区中有一类空间虽然没有实际的功能内涵,但是有很多游客因为其特殊的界面风格、材质构造以及新奇的建筑造型纷纷自发来此拍照留念,可以说这种空间是在新文旅的带动下产生的新空间类型,即打卡空间。这类空间往往能给予独特视觉体验、新奇活动体验或者特殊文化价值,它拥有易被识别的环境、动人的故事以及适于拍照的场景,强调建筑的材料、色彩以及光线装饰效果,具有新颖、范围广、时效性的特点。

2.2.3.3 空间构成要素

笔者整理了2020年8月16日至2021年8月16日期间关于中央大街的大众点评图片评论数据,利用NVivo软件对其进行量化统计分析,发现分享率最高的是建筑,其次是街道空间(图10)。在关于建筑内容的分享中,分享率较高的为建筑的转角立面,占总数的38%(图11),由于中央大街主辅街道的交叉路口处形成了小型开放空间,供游客驻足欣赏建筑,转角立面也常出现形式各异的建筑穹顶,具有醒目的颜色,建筑造型极具特色,这样的空间构成元素更容易获得游客的青睐。以“哈尔滨文庙”为关键词在小红书平台进行搜索,可以发现,在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主的街区内,建筑的红墙和琉璃瓦屋顶成为分享的热点(图12)。多降雪是哈尔滨城市的特色气候,雪的堆积为空间增加了新的颜色元素,使得哈尔滨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空间衍生出另一种风格。相对前两者而言,石公祠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公共空间主要以广场与景观为主,虽然能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但是缺乏特色景观场景的营造,应继续挖掘特色打卡空间的潜力。

图10 中央大街分享内容

图11 建筑要素分享情况

图12 文庙街区空间分享内容

以新文旅视角介入哈尔滨市历史文化街区,从街区运营、行为、空间三方面对13个哈尔滨市历史文化街区纵向分析之后,再对每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三方面进行横向综合整理,将其大致归纳为三种类型(图13)。第一种类型以亚麻厂、石公祠、哈飞家属区、东安家属区等历史文化街区为主,这类街区网络运营模式欠开发,忽视游客的共享行为需求,实体空间中缺乏独特的构成元素,故没有充分把握新文旅发展的契机,处于与新文旅“相离”的阶段,主要表现为街区发展方向尚不明确的特征。第二种类型以文庙、极乐寺、萧红故居、花园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为主,这类街区宣传运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传统的文旅行为仍占主导地位,未能挖掘实体空间的开发潜力,但其更新工作已经开始尝试借助新文旅趋势,来持续激发街区活力,其处于与新文旅“相近”的阶段,主要表现为街区公共空间可塑性强的特征。第三种类型以中央大街、太阳岛、道外传统商市、红军街-博物馆、斯大林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为主,这种类型的街区媒介传播趋向复合,但忽视了游客的文化感知,并且实体的网红空间受时效性限制,在更新过程中在逐步适应新文旅的发展背景,处于与新文旅“相融”的阶段,主要表现为街区空间缺乏细节的特征。针对目前新文旅视角下哈尔滨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各种类型呈现的不同特点,应有的放矢,拟定具体发展方向,提出针对性的更新策略。

图13 哈尔滨市历史文化街区类型划分

3 哈尔滨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新赋能机制

哈尔滨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工作,自国家确立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后不久开始,至今仍然处于动态更新的过程中。“赋能”一词意为赋予更大的可能性空间,本文以新文旅的视角介入历史街区的更新,以期帮助其适应新的发展环境,为历史街区的活化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3.1 赋能传统空间转型升级

由上文所述,哈尔滨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第一种类型,以石公祠、亚麻厂、哈飞家属区以及东安家属区等历史文化街区为主,处于与新文旅“相离”的阶段,可重点关注传统空间的更新,利用网络效应对其进行转型升级。这些街区的公共空间目前主要承载居民的日常生活,历史文化基因的传承基本依靠原住民的代际传递,在新文旅发展的旅游、文化和新媒体三要素中,只具有文化的优势。

从新文旅的视角来看,此类街区空间在旅游开发与历史保护的平衡方面,偏重保护更多;在街区运营层面,网络运营模式欠开发,可以尝试建立街区专属微信公众号,发布旧场地的新生活片段的同时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引入新型媒介传播效应,首要做到吸引人流。同时,在这种类型的街区空间内,共享行为体验有待挖掘,应融入共享机制,进行活动策划,以活动事件驱动公共空间的更新。在物质空间上,因其网红空间构成要素匮乏,需要挖掘闲置空间的要素独特性。例如,针对石公祠街区的钓鱼台空间(图14),可作为石公祠历史文化街区内登高、远眺、临江的场地,借助建筑石材,利用远方落日等元素,充分带动游客来此打卡,更新中需要对周边场地的植物、座椅等元素进行微整合,引导游客进入此地,从而实现物理空间向虚拟空间的延伸拓展,对传统空间进行转型升级。

图14 石公祠历史文化街区钓鱼台空间

3.2 赋能潜力空间特色催化

以文庙、极乐寺、萧红故居、花园街等历史文化街区为代表的第二种类型,初现新文旅特征,处于街区公共空间与新文旅“相近”的阶段,可以依托小众特色旅游景点,在街区公共空间的更新中应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催化街区潜力空间的更新。

这类街区在宣传运营层面存在地区局限性,游客大多来自周边城市居民,可以向抖音等热门社交媒体进发,吸引外省游客。街区所承载的特殊文化意义,决定了传统文旅行为在街区空间中的主导地位。在文庙、极乐寺等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主的区域可以引入汉服主题相关活动,引导游客舞蹈、创作、拍摄等新型文化体验行为,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15)。除重大节日外,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策划多种活动,提升街区空间的日常活力。就空间构成要素而言,这些街区的公共空间具备较强的可塑性,银装素裹、红墙黛瓦作为文庙、极乐寺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的标志性元素,能够吸引较多游客驻足,同时促进游客深入了解空间所传达的历史文化。街区中有很多诸如此类的潜力空间有待开发更新,例如院落的围墙因其颜色呈现鲜明特征常被用作合影留念的背景,可将其作为游客活动路线,每段围墙设定不同的空间氛围,植入不同的新型互动装置,重塑空间的打卡要素。

图15 汉服主题相关活动

3.3 赋能网红空间持续优化

对于第三种类型,以中央大街、太阳岛、道外、红军街-博物馆、斯大林街等为主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哈尔滨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新文旅进程中走在前列,故而人气较高,受众多游客的青睐,历史街区活力不减,应当注意这类街区在网红后期的空间持续优化管理,避免过度开发对历史风貌的破坏。

这类街区是政府及各方力量打造典型城市文旅IP,能抓住游客的眼球,成为外来游客的“打卡第一站”。但其在运营模式应注重精细化管理,充分挖掘以用户评论为主的游客使用后评估,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公共空间的微更新,做到游客、商家、政府之间的良性循环。同时,这类街区空间存在文化感知薄弱的现象,多数游客仅仅为了打卡拍照,未深入理解所处场所中的建筑风貌特色、建筑历史沿革等,在更新中应着重激发空间的可阅读性。例如,上海市徐汇区文旅局创建“梧桐深处建筑可阅读”微信小程序,为每一个优秀历史建筑建立电子档案,供游客了解建筑背后的故事(图16)。更新时应当注意对直播、舞蹈、拍照打卡等多种类型的媒介空间进行统筹规划,形成有序的街区空间结构,如图17所示,从而引导游客重点了解特色文化。由于网红空间时效较短,整体规划时应引导弹性空间设计,做到及时更新空间功能、空间要素等,让游客每次都能看到不同场景的空间布置。

图16 建筑可阅读小程序截图

图17 中央大街媒介空间规划示意

4 结语

历史街区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更新问题是一个动态研究过程,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向其提出新的要求。当前,媒体的演变促使文旅业态转向以分享、流量为主的形式,呈现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而历史街区作为文旅产业的主要阵地,需要重新考虑文旅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基于此,结合建筑学专业背景,从新文旅的角度分析城市历史街区更新是本文的论述重点内容。本文首先建立了新文旅与历史街区更新的理论关联;其次以哈尔滨市历史街区为例,通过网络调查及实地走访的方式,分析街区运营、行为、空间等方面的特征,并且对哈尔滨市历史街区进行横向对比,综合新文旅的多种影响因素,将哈尔滨市13个历史文化街区总结为三种类型;最后对三种类型分别提出了传统空间转型升级、潜力空间特色催化、网红空间持续优化的三种新赋能机制,逐步激活历史街区活力,为街区更新带来更多可能性。新文旅的产生基于媒介的变迁对游客体验产生的影响,故本研究从游客视角出发,后续研究可针对游客主观评价进行详细深究,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做游客的使用后评估,深入分析新文旅对不同类型街区的空间节奏、城市新旧界面融合的影响等内容。

猜你喜欢

新文中央大街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天丰工具研究所
失而复得的玉桂叶
家乡的中央大街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第一中学校
“新文创”时代动漫作品创作探析
关于培育壮大牡市新文创产业的对策研究
新文创时代到来
牡丹江推动发展数字新文创产业
为你撑伞
我家的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