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凯恩斯:萧条经济学的演化生成与理论挑战
2022-10-22韦森
文/韦森
在20世纪,对经济学理论贡献最大乃至对世界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学家,莫过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年6月5日—1946年4月21日)了。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他在经济学理论中革命性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通论》的出版,不仅促使了现代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学的产生(现在宏观经济学的许多概念和原理本身就直接来源于凯恩斯的这本著作),而且对西方世界各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以及一些国际组织的建立和随后的活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在当代经济学中有“凯恩斯革命”之说。
但是直到今天,只有很少的人认真地去读凯恩斯的原著,大多数人只是人云亦云地赞扬、反对或批评凯恩斯,许多经济学家对凯恩斯本人的经济学论述并不熟悉,甚至根本不理解。这主要是因为凯恩斯本人的两本主要著作《货币论》(上下卷)和《通论》都是世人公认的晦涩难懂的经济学著作。正因为晦涩难懂,凯恩斯也是一个被误解最多的经济学家,从而凯恩斯本人的经济学也非等同于今天所说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难懂,一方面是因为凯恩斯的经济学所探讨的货币及其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问题本身就是经济学和现实经济运行中最难理解的问题;另一个原因是凯恩斯本人的经济学理论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本文将结合研读凯恩斯的主要著作,专门探讨凯恩斯几本经济学著作中对货币和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商业周期理论的论述,也希望借此能给出对凯恩斯本人经济学体系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凯恩斯经济学探讨和写作初始阶段对货币与商业周期问题的论述
要全面理解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必须理解在凯恩斯40多年的经济学研究和著述生涯期间,英国和世界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当时的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银行、金融和市场制度,凯恩斯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涯的变迁,以及他在不同时期的理论关注点。
凯恩斯于1902年进入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主修数学本科,但开始对伦理学和哲学感兴趣,1905年开始学习经济学,但他的学术兴趣主要还是在道德哲学上。1905年他参加英国政府的文官考试,次年进入英国政府的印度事务部。在其任职期间,凯恩斯撰写了他的第一部经济著作《印度的通货与金融》。这是一本关于货币史和货币制度方面的著作,主要讨论了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和纸币制度的特征及其发展过程。这本书表明年轻的凯恩斯的两个观点:第一,在当时的英国乃至主要欧美国家实行金本位制的货币制度并且社会主流对英国的金本位制大唱赞歌时,他就认为金本位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优点;第二,他有了管理货币的思想。这表明,凯恩斯开始从事经济学研究和著述时“就有离经叛道、不囿于流行观点的倾向”。
1908年6月凯恩斯从印度事务部辞职,重返剑桥任经济学讲师,教授货币经济学的课程,但他这一时期主要研究兴趣是在概率论与统计学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凯恩斯离开了剑桥,赴英国财政部工作。1919年初,凯恩斯作为英国财政部的首席代表出席巴黎和会。同年6月,由于对巴黎和会要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中有关德国战败赔偿及其疆界方面的苛刻条款强烈不满,凯恩斯辞去英国谈判代表团中首席代表的职务,重回剑桥大学任教。随后,凯恩斯在1919年12月出版了《和平的经济后果》一书。在这部著作中,凯恩斯严厉批评了《凡尔赛和约》,其中也包含一些经济学的论述,如对失业、通货膨胀和贸易失衡问题的讨论。这实际上为凯恩斯之后研究就业、利息和货币问题埋下了伏笔。1921年他出版了《概率论》,这部著作至今仍被认为是这一领域中极具开拓性的著作。
1923年11月,凯恩斯出版了他的“货币三论”中的第一本书《货币改革论》。这本著作问世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英国经济还处在战后的恢复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实行金本位制的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控制住了通货膨胀,但战败国德国和意大利以及法国,仍然在通货膨胀之中,德国甚至陷入恶性通胀。在此情况下,当时传统的经济和金融观念仍然趋于保守,在货币制度上的改革却变得非常急迫。因此,在《货币改革论》这本小册子中,凯恩斯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管理货币来稳定物价。凯恩斯主张,“当今的趋势是——我认为这是对的——密切关注和控制信贷的创造,让货币按照信贷创造做,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去关注和控制货币创造而让信贷的创造按照货币创造去做”。凯恩斯的这些重要的理论洞见和货币改革的建议,对今天各国政府和央行的宏观政策的制定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且许多经济学家和政府政策的制定者和指导者到今天还不能明白这一点,还以为货币全是央行印发出来的。
正是因为一开始就从货币经济学的视角研究现实经济问题,凯恩斯在《货币改革论》中也是从货币的视角开始论述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商业周期。在《货币改革论》第一章中,凯恩斯就探讨了币值变动的社会后果。他把社会分成三个阶层:投资者阶层、工商业界人士阶层和工薪阶层。基于对社会阶层的这三个划分,凯恩斯在“货币三论”中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讨论,全是从工商业界人士的债权与债务关系和预期的角度来论述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繁荣和萧条的,且特别强调工商业界人士的预期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并且,这一点从20年代初凯恩斯写作《货币改革论》到《货币论》和《通论》的完成,乃至到他1946年逝世,实际上都没有变化过,只不过论述这一观点的叙述方式和使用的经济学术语(有些是他后来自己独创的)不同而已。理解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这不但是贯穿凯恩斯前后有所变化的经济学理论的一根红线,而且是准确理解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一把钥匙。
1926年7月,凯恩斯出版了《自由放任的终结》一书。在这本小册子中,凯恩斯追溯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的经济学理论,认为他们都不是自由放任主义者,只是到功利主义经济学家杰里米·边沁那里,才讨论了自由放任主义的原则。凯恩斯之所以形成政府干预经济过程的思想,是因为他相信:“我们这个时代的诸多最大经济灾难,大多数源自风险、不确定性和无知。这些灾难的发生,是由于某些个人凭借他们的地位或才能,能从不确定性和无知中牟利;……然而,要使这些弊端得到矫正,却不是个人的运作所能办得到的。不但如此,甚至一些个人的利益追求会恶化这种病症。我认为,要消除这些病症,部分在于中央机构对货币和信贷的审慎控制,部分在于将与企业有关的资料大规模地收集并予以传布,包括如若必要用法律规定将与商业有关的有用的全部事实公开。”
在《自由放任的终结》之末尾,凯恩斯表达了这样的信念:“在我看来,资本主义在明智的管理之下,有可能比任何其他现有可供选择的制度更能有效率地达到其经济目标;不过就这一制度本身在许多方面是极为不可取的。我们的问题是要设计出一种社会组织,既不与我们所满意的生活方式的观念相抵触,而又尽可能地有效率。”这一信念实际上支配着凯恩斯一生的政治活动和经济学理论。
在《货币论》中对货币和商业周期理论的论述和历史的解释
在《货币改革论》面世不到一年,凯恩斯就着手撰写他的两卷本著作《货币论》。这部著作断断续续地写了5年多时间,直至1930年12月才出版。与《货币改革论》一书中主要关心现行政策有所不同,《货币论》则是一本纯货币理论的著作。这部著作分为“货币的纯理论”和“货币的应用理论”上、下两卷。《货币论》出版后,遭受了哈耶克、罗伯逊、缪尔达尔等许多经济学家的批评,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忙于国家事务、社会活动和剑桥的教学及行政事务,而没有时间对这本书精雕细琢。1929年10月突然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实际上又促使凯恩斯匆匆把这本不成熟的著作付梓。
在《货币论》中,凯恩斯论述了货币本质、货币的创造、货币的价值、货币和利率对投资与经济运行的影响,进而讨论了现代货币和银行制度,这一切的一个核心思想是从货币和利息的视角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商业周期问题。凯恩斯对他的整个宏观货币经济理论进行了总结:“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之间的偏离,成了物价水平低落的基本原因。可是,一旦上述情形持续一段时间从而在企业家中产生‘萧条’的心理之后,就会像往常一样,其他一些数量可能更大的影响就会来推波助澜了。”按照凯恩斯的理论解释,当下的投资相对于储蓄的不足,最初会引起经济的萧条。由此所造成的损失足以使企业家减产时,其营运资本会减少,以与减产后的生产水平相配合,从而使投资净额发生了更大程度的减少,结果物价会进一步下跌。物价的下跌又会增加那些继续营业的企业家的损失,而这些损失又转而使生产再进一步缩减,最后便陷入了经济衰退。凯恩斯相信:“我们面临的危险恐怕将要实际经历‘吉布森悖论’(Gibson Paradox)的运行,即市场利率在下降,可总赶不上自然利率下降的速度。于是就会重复出现利润的萎缩,从而导致收入持续下降和物价水平下跌。如果这种情况发生的话,当下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制度就肯定会被影响深远的社会主义所代替。”
资本的边际效率突然崩溃与经济危机:凯恩斯萧条经济学理论的整体建构
在1930年《货币论》出版时,1929—1933年世界经济的大萧条已经发生了差不多整整一年。尽管在《货币论》的最后,凯恩斯也论述了大萧条,但是,凯恩斯显然还没有时间深入反思这次大萧条产生的根本原因。最后,他还是沿着魏克赛尔的“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的背离对投资的影响,来阐述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周期的产生机制。他在这一理论发展阶段的认识上,其商业周期理论与米塞斯和哈耶克所创造的奥地利学派的货币与商业周期理论,在精神上是一致的。
凯恩斯建构其经济学理论的最终目的,实际上还是在于解释清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商业周期问题。而要解释清楚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商业周期现象,在凯恩斯看来,关键在于弄清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的货币、利息与就业的关系。其中,货币是他分析的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轴心变量,分析就业的增加和总产量的增长,解释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商业周期现象,则是其经济学理论的一个主要任务。
凯恩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一个稳定和均衡的体系,由此他创造了许多新的经济学术语来展示他的理论。在第一篇导言中,凯恩斯就提出了“充分就业”“摩擦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以及后面所提出的“总需求函数”“总供给函数”“有效需求”“资本的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等概念(而这些概念今天则成了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的通用或标准概念),以此来分析其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就业问题。
在今天重读凯恩斯的《通论》时,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到两点:(1)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乃至整个《通论》所分析的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家,因而,照凯恩斯看来,是企业家的预期和投资决定总产量和就业量;(2)《通论》的理论分析的核心是货币、利息在决定投资、总需求和就业中的作用。
通观整部《通论》,凯恩斯对他生活在其中的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运行是悲观的,即认为这个体系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和避免经济周期,也不能自动实现社会财富和收入的公平分配。尤其是在发生经济萧条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很难从危机中复苏。在此情况下,凯恩斯甚至得出了“不能把安排当下投资的责任完全地留给私人”的结论。尽管凯恩斯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体系如此悲观,但整体看起来,凯恩斯还是主张在自由市场体制条件下,在既定资本的边际效率表之中,应该把利息率降低,从而使充分就业得以实现。同时,凯恩斯也主张,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把政府的协调与私人的主动性结合起来,把总产量推进到相当于在现实中可能达到的充分就业水平。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凯恩斯主张计划经济和政府对市场的全面干预。因为他在《通论》最后强调指出:“除了由中央控制的必要性来实现消费倾向和投资诱导之间的协调之外,我们没有比过去提出更多的理由使经济生活社会化。”到这里,我们就能比较准确和全面地理解凯恩斯的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了。
凯恩斯的货币与商业周期理论的挑战:理论与现实
《通论》于1936年出版后,得到了在剑桥的经济学家们的许多支持和赞誉,但是在国际经济学界更多招致的是批评和不认可。其中,自始至终深度参与了凯恩斯的《货币论》和《通论》写作讨论的两位剑桥经济学家拉尔夫·霍特里(Ralph George Hawtrey)和丹尼斯·罗伯逊(Dennis Robertson)的批评和建议,是凯恩斯无论如何也不可忽视的。这两位经济学家都是研究工业波动和商业周期的专家,也都与凯恩斯有过多年的交往,后者还是凯恩斯的学生和老朋友。
霍特里是货币银行理论家,也是纯货币经济危机说的主要提出者。从《凯恩斯全集》第14卷收录的凯恩斯与霍特里的通信来往中,可以看出,霍特里从总体上并不赞同凯恩斯的《通论》的体系和观点,而是坚持自己的货币数量论和信贷周期导致经济波动的观点。霍特里对《通论》的手稿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有些意见还被凯恩斯接受了。罗伯逊与凯恩斯有30多年的交往,有着深厚的私人友谊。罗伯逊对凯恩斯《通论》的写作所提出的修改和批评意见比任何人都多,但到最后,罗伯逊还是不能认同凯恩斯《通论》中的货币与商业周期理论,他甚至很不客气地给凯恩斯写信说:“你的理论结构对我来说大部分都是胡言乱语。”这无疑极大地冒犯了凯恩斯。1935年3月之后,他们之间的交流便停止了,一直到《通论》出版之后多年二人不再联系。在布雷顿森林会议期间,罗伯逊担任凯恩斯的助手,这使他们又恢复了私人友谊。但在凯恩斯逝世后,罗伯逊仍然表示他不同意凯恩斯的观点,说他“磨错了一把斧头,并沿着一条错误的街道往前猛冲”。
哈耶克在凯恩斯的《货币论》出版后曾对凯恩斯的观点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和商榷,但是在凯恩斯的《通论》出版后,却对《通论》没有做过任何评论。
直到今天,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的凯恩斯经济学的一个伟大贡献是,他从货币、银行、金融市场和企业家的预期来研究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商业周期,从而把货币供给视作整个经济运行的一个最重要的经济变量。从19世纪早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到1929—1933年的大萧条,再到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几乎都是同时发生的。没有货币供给和需求的突然断裂,没有企业和家庭债务的大规模违约和银行的大范围的倒闭,也就没有严重的经济衰退。从这个意义上说,凯恩斯的萧条经济学的理论探索应该是符合近两百多年世界经济发展史实的。凯恩斯从资本的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来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周期,与米塞斯和哈耶克的理论解释在某些方面精神上是一致的。尤其是要认识到,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并不完全是为1929—1933年大萧条作理论解释和开药方,而实际上是在为一战后长期的“英国病”(即经济增长停滞、通货紧缩和多年失业率居高不下)而做的经济学理论探索。在20世纪30年代还没有真正的宏观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的情况下,凯恩斯从货币理论的视角解释并探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商业周期,创生出了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的一般(宏观)经济学理论。
尽管当代宏观经济学家们已经把凯恩斯从产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以及企业家的预期的角度来研究总量经济的增长和波动的基本分析方法传承了下来,但是,由于在IS-LM模型中,现代宏观经济学家把货币供给看成一条垂直平移的曲线(即所有货币都是央行发出来的),而没有像凯恩斯那样清醒地认识到商业银行也在创造货币,更没有像亚当·斯密和凯恩斯那样认识到货币的清偿债务手段这一本质特征。因此,可以认为,凯恩斯的许多理论和思想并没有被完全继承下来,甚至被现代宏观经济学所部分抛弃和背离了。凯恩斯所创造的“资本的边际效率”概念(不是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已遭到当代经济学家的批判乃至基本上被弃之不用,这说明当代宏观经济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凯恩斯的萧条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如果在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周期的理论解释中,抛弃掉魏克赛尔所提出的“自然利率”概念,乃至完全抛弃凯恩斯在《通论》中所独创的“资本的边际效率”这一概念,无疑就等于基本上抛弃了凯恩斯在《货币论》和《通论》中所创建的萧条经济学的货币与商业周期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或者使凯恩斯在《通论》中所创立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变成了一个空架子,并变得没有多少现实意义了。如果当代经济学家们都不使用凯恩斯所创造的“资本的边际效率”,也实际上不再深入研究和探讨货币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那么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所说的“我想人人都是藏而不露的凯恩斯主义者”,这又怎么会是真的?
当然,当代宏观经济学家们已经几乎完全抛弃了凯恩斯的“资本的边际效率”概念及其萧条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即使按照凯恩斯在《通论》中的理论建构,我们承认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每个企业乃至每个行业均在一定时点上存在着资本的边际效率(按照凯恩斯自己的定义,资本的边际效率为资本资产的预期收益和它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之间的一种贴现率),那么是否存在着一个社会中普遍和平均的资本的边际效率?特别是按照凯恩斯自己的理论假设,资本的边际效率又取决于企业家的预期,那么,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到来时会出现全社会普遍的资本的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这些都是凯恩斯的理论分析没有给予进一步解释的。因此,尽管凯恩斯的萧条经济学是从产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以及企业家的预期的角度来研究总量经济增长和产业波动的,但他留下的仍然只是一些理论猜测和断想。两百多年来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周期是存在的,但是经济周期性的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的原因和机制,各经济学派的理论解释迄今为止仍然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凯恩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是经济学的货币经济理论的总量分析方法,而不是他所创造的一些经济学的术语和萧条经济学的一些理论猜测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