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理论体系与研究展望
2022-10-22陈晓红李杨扬宋丽洁汪阳洁
文/陈晓红 李杨扬 宋丽洁 汪阳洁
数字经济日益重要,迫切需要对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经济发展新形态和新模式加以理论阐释和分析,以增强经济理论支撑和引导新发展阶段下经济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本文意在总结现有国内外相关数字经济文献及研究进展,探索构建数字经济理论体系框架,提炼出关于数字经济理论的具体内容,并阐述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引起更多中国学者关注和发展中国情境下的数字经济理论相关研究,为指导和促进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统计分析,总结了现有数字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首先,通过关键词和研究主题对国内外刊物及文献进行检索。其次,进一步筛选文献、去除不符合主题的文章,并通过查阅符合主题文献中引用的参考文献,补充被遗漏的文献。然后,以检索到的文献关键词作为文本分析对象,系统地梳理关于数字经济研究的关注趋势和热点领域。最后,进一步挑选其中的重要期刊进行内容整理和编码,梳理其文献类型、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相关模型与理论基础、研究结论等内容。
数字经济理论体系中的科学问题与基本框架
根据对已有文献整理和编码的结果,本文总结出数字经济理论体系架构需要回答的两个重要科学问题:一是数字经济具有哪些新特征与实践做法,这些新的经济现象给传统经济理论带来哪些变革,即现有经济理论的核心逻辑在数字经济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中是否仍然适用;二是作为数字经济核心内涵的数字技术,对经济研究方法体系产生哪些影响,如何构建适应数字经济研究的新的方法论体系。
围绕上述两个科学问题,本文基于“内涵特征—现实表现—核心理论—方法体系”的学理链,深入阐述各部分具体内容及其内在关联,并据此构建一个数字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数字经济:内涵与特征
(一)数字经济的科学内涵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信息(包括数据要素)为关键资源,以互联网平台为主要信息载体,以数字技术创新驱动为牵引,以一系列新模式和业态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活动。这一内涵包含四个核心内容:一是数字化信息,指将图像、文字、声音等被存储在一定虚拟载体上并可多次使用的信息;二是互联网平台,指由互联网形成,搭载市场组织、传递数字化信息的载物,如共享经济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三是数字化技术,是能够对数字化信息进行解析和处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四是新型经济模式和业态,表现为数字技术与传统实体经济创新融合的产物,如个体新经济、无人经济等。
(二)数字经济的基本特征与现实表现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本文将数字经济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数据支撑。数据资本取代实体资本成为支撑价值创造和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是数字经济最本质的特征。第二,融合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使创新过程脱离了从知识积累、研究到应用的线性链条规律,创新阶段边界逐渐模糊,各阶段相互作用,创新过程逐渐融为一体。第三,开放共享。数字经济时代各类数字化平台加速涌现,将生产、流通、服务和消费等各个环节逐步整合到平台,推动线上线下资源有机结合,创造出许多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
新经济活动的变化可进一步归纳为数字经济特有的现实表现。首先,数字经济的数据支撑特征表现为海量信息呈现、便捷的信息搜索和获取,以及几乎为零的低复制成本,体现以数据为驱动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其次,融合创新特征表现为数字技术下创新的非线性模式、产品的快速迭代以及组织的去中心化。再次,开放共享特征表现为数字经济的网络化和平台化,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强化产业间的网络效应,打破传统产业内涵的边界。此外,数字技术在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为经济分析和预测开辟了新的可能。
数字经济核心理论:基础与演进
数字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现实表现给传统经济理论中的概念界定、假设前提、研究方法等带来挑战。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聚焦与数字经济特征最紧密相关的若干核心经济理论。
(一)数据纳入生产要素:宏观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
数字经济时代,价值创造的基础发生了变革;数据作为新的经济增长要素被纳入生产函数,重构了生产要素体系,进一步拓展了经济增长理论中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和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边界。首先,相比于工业经济中标准化生产创造的价值,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需求发现和开拓新的商业模式使服务这一非生产性活动创造出更高的附加值,并且这一部分价值在数字经济时代逐渐占据主导。其次,从要素结构来看,数据这一全新关键要素的融入重构了生产要素体系,进而拓宽了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边界。
(二)突破地理空间界限:中观产业组织理论的拓展
数字经济时代已逐渐形成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一代产业模式,促使传统产业不断开发借助新技术创造新价值的转型路径,从而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产业的界定、产业集聚的形态、理论假设条件以及两代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等提供了新的探索空间。
就产业集聚形态而言,通过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已成为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模式,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值得深入探讨。第一,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改变了各产业的空间范围,打破了传统产业内涵边界。传统产业通过生产要素重组、生产环节重构等实现产业的“跨界经营”,从而实现全新的价值增值和价值创造。第二,数字技术的发展削弱了企业之间以空间关系为联系纽带的作用,以物联网为载体的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强了产业协同效应,催生产业组织的网络化发展。第三,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为经济学家提供了获取完全信息的可能,这些信息不仅包含可准确度量的结构化信息,还包含声音、图像、视频等非结构化信息。
从研究范式来看,数字经济结合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静态分析与推理演绎的研究方法。随着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海量信息能够便捷获取,数据精度和跨度大大提升,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实证分析与推理演绎的研究范式在数字经济时代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融合。
(三)市场主体行为变化:微观经济理论的挑战
数字经济对微观经济理论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数据支撑、开放共享等数字化特征使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和厂商理论面临革新。
数字化消费的突出特征是供需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消费者需求被精准识别和满足,从而颠覆性地改变了消费者行为和预期,拓展了消费者行为理论。首先,数字经济扩展了现有消费者选择理论中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分析基础。消费者的传统决策模式被互联网大数据和算法推荐所代替,并且这种基于分析和预测的决策效率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越来越高。其次,数字经济发展进一步强化了网络经济形态,使得社会网络呈现出明显的网络外部性。最后,数字经济时代丰富的产品品种和低搜索成本等因素逐渐满足越来越多的小众、个性化需求,从而激发了更强的“长尾效应”。
数字经济时代市场垄断与竞争问题已成为厂商理论研究的焦点。首先,数字技术进一步强化了已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明确的产品差异化前提假设,为数字经济反垄断中市场势力的测度带来了新挑战。其次,厂商规模问题成为理论变革的关键。企业可以通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来持续降低长期平均成本,实现规模报酬递增,使大企业效率明显高于小企业,迫使小企业退出市场,完全竞争变为不可能。最后,迅速发展的数字技术使经济理论需要运用一种动态的分析范式,完全竞争模型在数字经济时代未能反映竞争的过程性和动态性,进而为反垄断规制的理论根基带来挑战。
(四)产权与成本的新探索: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变革
随着区块链等数字新技术的发展,交易成本理论的核心内容逐渐发生变化。一方面,数字技术发展弱化了“信息不对称”假设,区块链技术通过智能合约重构使消除交易成本存在可能。另一方面,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个体去中介化交易取代传统交易模式成为最佳方案。网络平台成为交易个体进行资源分配的虚拟信息集散中心,使供需双方能够以最低成本获取所需信息,节省了寻找客户或搜索供应商的信息搜寻和处理成本。
在以数据要素作为关键资源的数字经济体系中,现代产权理论的内容构成有所变化。首先,数字经济冲击了产权理论的前提条件,所有权不再是收益分配的唯一依据,资源的使用权成为关键。其次,数字经济改变了产权的运作形式:不同于传统理论支持的私有产权能够创造更多效益,大数据集成后形成公有产权的使用有助于实现更大价值。
(五)数字创新:创新管理的变革
数字化的兴起使学术界对创新管理及其相关理论的解释能力提出质疑。首先,数字产品改变了以往创新结果的规模和范围。其次,数字创新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即主体定义的边界在逐渐消失。最后,数字创新表现出非线性创新模式,创新过程和结果相互作用,两者之间的分界点变得越来越不明晰。
综上所述,本文尝试对数字经济理论的具体内容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数据为核心驱动、以数字技术为关键手段,通过传统产业边界网络化、信息产业化普及化、公共数据资源价值化、创新过程迭代化的发展模式,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研究方法体系
(一)数字经济的经济研究方法论创新
传统经济研究方法中的计量经济分析和数理模型研究方法具有局限性,包括数据质量不高、相关因素难以准确测度、模型模式存在不确定性、经济关系存在时变性等。这些局限在大数据时代更加突显:数据容量规模变大、结构更加复杂、变量维度增加、信息噪音更强,传统研究方法在数据分析、变量识别和模型关系确立等方面遇到的挑战随之上升。
伴随数字技术出现的新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经济研究方法的局限,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传统经济研究方法论的创新。首先,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手段和新工具促使传统经济研究方法优化与改进。高维度、多元化大数据的出现催生了机器学习等数据分析处理方法,对现有计量方法的补充和优化拓展了传统的计量方法体系。其次,数字技术引领的经济研究方法创新,推动了数字孪生建模这一新研究方法出现。物联网、机器学习等技术发展推动了数字孪生模型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挖掘数据深度价值的方法。最后,技术驱动研究范式的突破使研究视域在深度和广度有所延伸,极大拓展了传统方法无法触及的研究领域。
(二)数字经济的研究方法体系框架构建
构建数字经济研究方法体系需要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从传统经济研究体系出发,以数字技术为辅助,明确数字经济研究方法体系的逻辑思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论以及实现途径。第一,传统经济研究方法论融合了逻辑实证主义、客观规范主义和实用主义这三种哲学思想,数字技术辅助的经济研究方法论仍然继承了这样的逻辑思维。第二,根据现有的文献计量分析,数字经济研究对象可以分为微观层面(消费者、企业、平台机构和政府)、中观层面(产业和地区),以及宏观层面(国家)。第三,数字经济研究方法论表现为三个层面的创新:传统方法的改进优化,数字技术带来的新研究方法,以及数字经济时代的研究视域创新。第四,经济研究的一般实现途径在结合数字技术后,各实现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未来研究展望
数字经济理论研究现仍处于摸索阶段。第一,数字经济理论的研究框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拓展。未来的数字经济研究可以通过扩展生产函数范式构造数字技术影响的新理论框架。第二,数字经济理论的研究范畴需要更加多元化。在数字技术影响下,未来经济理论范式应当不局限于经济要素,还需关注非经济要素投入。第三,数字经济理论的应用视角需要更加多维化。当前绝大多数经济学研究仅关注了数字化转型对单个行业的直接经济影响,未来可进一步从社会动力学视角聚焦数字技术对其他行业的溢出效应。第四,数字经济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系统性深化。
数字经济理论体系的塑造离不开实践层面的紧密结合。首先,在数字经济的驱动力方面,有必要进一步探究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机制;其次,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需要深化宏观测算和微观管理机制研究;再次,在数字经济政策规制研究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防治数据资本无序扩张的政策措施,以及关注相关数字政策规制实施效果的评估;最后,数字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广泛嵌入,促进未来交叉学科的深入发展。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大数据革命”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问题、新要求、新挑战和新机遇,呼唤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如何构建中国情境下的数字经济理论体系,让数字经济成为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力,成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