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生态如何善治?
——基于个体与集体关系的视角

2022-10-22李胜会徐文燕

社会观察 2022年7期
关键词:学者集体学术

文/李胜会 徐文燕

学术生态系统蕴含着学术活动的运行逻辑,是国家科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大力提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其善治与否对科研主体开展创新研究、科研组织运行同行评议、研究机构提供科技支撑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学术生态系统出现内卷化的困境,量变的快速增长无法跨越至质变的内涵式发展,科研人员、科技设备、创新资源的饱和投入并未带来同等比例的产出。在此背景下,个体追求自由和利益的天然倾向,可能会使学者在开展研究时罔顾集体的价值标准而更加关注个体的成功,由此产生学术生态中个体与集体的张力,催生一系列学术生态系统危机现象。以人为主体开展的学术活动囊括了显性的公共学术产品和隐性的学术声誉,当前学术生态系统的运行逻辑有所异化,衍生了以“搭便车”和“捷径取胜”为代表的学术生态危机,亟须联动学术生态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寻求善治路径。

学术生态系统中的个体与集体

(一)一致性与矛盾性

从个体来看,学者的内心存在着两种意识:一种是学者的个性,另一种是学术生态系统中集体的共性意识,学者的行为和观念同时带有两种不同身份的印记。从集体来看,学者抱持着学术信念与价值追求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个体处于并依附在学术场域中进行真理探寻和科学研究,学术生态系统构成了集体意识凝聚和表现的体系。学者群体在思辨和交流中使集体意识更加繁荣,学术生态系统使得个体和科学、个体和真理、个体和集体紧密地结合起来。学术生态系统兼具共性的一致与个性的灵活,个体依照集体奉行的行为方式开展学术活动,集体则将身处其中的个体的共同意识和价值准则加以凝练,由此形成个体与集体的双向互动。如果个体和集体可以基于内在一致性有序发展,那么学术生态系统就会呈现出团结有序的发展态势。可事实上,个体与集体潜在的矛盾性给学术生态系统带来了潜在的治理危机。基于趋利性质的学术生态治理危机在国内外均已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二)内卷化

内卷化的内涵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二者呈现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边际效益递减的非线性关系。学术生态系统发展至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各个领域呈现全面开花、齐头并进的趋势,伴随着这一结果的是我国科研投入总量与教育经费支出的与日俱增;然而,学术生态系统没有呈现出与投入相对应的产出,没有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其次是过程与目标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功能锁定、路径依赖及系统目标外置于行为主体的现象。学术生态系统呈现出复制、繁殖、无内涵发展、边际效益递减的功能锁定现象,改革举措因循于旧有轨道而无法实现治理创新的路径突破,学术生态系统中的主体秉持着各自而非同一的目标开展学术活动。囿于投入与产出、过程与目标的内卷化失衡,学术生态危机现象愈演愈烈。

学术生态系统的运行与危机

在学术生态系统中,学者个体生产的公共学术产品基于共同体中的集体承认,有助于学者完成学术积累并打造口碑效应。公共学术产品具备的需求—供给属性使它在某种意义上具备公共产品的吸引力及越轨交易的可能性。从显性层面看,公共学术产品基于其他学者的承认,有助于构筑科研工作者职业道路上的阶梯并实现经济积累,在此情况下,对产出及成果的渴望可能会引发学术“搭便车”的现象。从隐性层面看,学术活动的开展有助于科研工作者形成独属一份的声誉并享受其溢出效应带来的社会资本,这一激励效应可能会引发声誉领域的“捷径取胜”行为,引致学术生态系统危机。

(一)运行逻辑:供需适配与口碑效应

公共学术产品供给由学者作出的独创性发现提供,由其他学者的承认和尊重构成需求,以此构成学术产品在学术场域的流通。学者的主要贡献在于作出独创性和前瞻性的发现,抢占学术创新舞台的优先权。制度性的顶层设计着力强调独创性以及作出重大发现的优先权,同时在组织结构中设置各种荣誉、人才称号对具有创新发现的学者予以重大奖励,从而激励更多学者投身于公共学术产品的生产之中。面对学术生态系统中的创新性供给,其他学者作出的承认和尊重构成了公共学术产品的需求环节。当学者群体通过专业学会、期刊等渠道对学者发表的专著、论文、报告、专利等产出进行引文借鉴或专利采用,抑或是通过会议、论坛等平台开展讨论、交流甚至批判等形式的学术活动,创新性发现的学术产品才得以在共同体内进行流通,形成供需双方在学术生态系统中循环交换的进程。

学术场域除了显性的供需链条,还存在着隐性的非正式交流网络。每当学者的独创性发现被承认和交流,学术贡献在共同体内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和打磨,其名声和知名度也在更广的维度上进行传播和扩散。经过学者群体的口口相传,学者个体在学术生态系统中独属一份的声誉得以形成。声誉作为学者群体中具有社会属性的存在,在奉行差序格局的生态系统中,有助于学者将自身的文化资本转换为社会资本,由此获得相应的等级结构。

(二)危机衍生:“搭便车”与“捷径取胜”

近年来,学术生态系统的内卷化情境越发凸显。影响因子的推出致使学者的科研产出越来越多地与论文发表的情况挂钩,也促使研究人员保持其快速发表的态势以维持他们的职业生涯。在成果发表过程中,学者面临着快节奏高强度的科研论文考核压力;而期刊为了提升影响因子减少文章刊发数量,出版周期有的甚至长达一两年。个体作为公共学术产品的生产者,一旦忽视规则、标准和价值而只求产能有所突破,学术“搭便车”的现象便由此产生。在压力骤增的现实情境下,由个体理性驱动的学者可能产生坐享其成的心理,直接采纳学术成果。由于不为公共学术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承担相应的成本便可以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好处,个体更倾向于成为公共学术产品的消费者而非供给者。于是,科研成果无需引用直接采纳,是谓引用不规范或引用不端;在会议、交流、讨论中看到其他学者作出的独创性成果,免责无偿使用,是谓剽窃不端;面对耳目一新的新兴观点、具有潜在可能性的重大发现,评审给予不予发表的意见,随后自己开展类似的研究,是谓不道德或不公正的评审。

当学术活动的赛道不断延长,学术声誉便显示出它的强吸引力,通过“捷径取胜”的另类手段获取荣誉与奖励可能成为快速通道。囿于学术声誉的长期获得特征,具备自我理性思维的学者转而投向正规路径之外的可能性,由此忽视了应该遵循的法律规范和价值准则。当诱惑力足够大的时候,学术创造活动的合规性就不在于实现目标的手段是否合法,而在于学术生态系统中的个体遵守法律和规则的意愿。与东窗事发时可能受到的惩罚相比,成功带来的掌声、荣誉和奖赏,让学者很容易陷入诱惑之中,从而抱持着不被发现的侥幸心理开展不端活动。个体的利己属性使损坏学术生态系统者更关注通过声誉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性,但这损害了学术生态系统中学者群体或学术组织的权益,导致学术生态系统遭受一定程度的反噬和影响。

学术生态系统的治理

探讨学术生态系统实现善治,路径基点在于兼顾个体认同道德规范和审慎权衡法律法规的双重属性。在学术生态系统内,集体意识和学术道德内化为共同体的精神力量,赋予个体规范开展学术研究的动力;而在学术生态系统外,学术道德则外化于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颁布的各类法律和规范,以此构成学术生态系统运行的外在标准。

(一)柔性约束:以集体意识凝练道德规范

破解学术生态系统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张力,成为学术生态系统实现善治的出路。学术生态系统中的道德规范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由个体良知构成的道德主观形式,即在学术共同体内学者个体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准则;二是个体与共同体中其他个体之间的关系,即学术共同体客观场域内的群体道德。道德规范旨在提供学者个体或群体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的规范,并用相应的边界框住可能的非道德行为。因此,基于集体意识凝练群体应当遵守的学术道德,使学者在学术生产链条中具有自主培育学术道德的意愿和行动,从精神层面助推学术生态系统实现善治。

在学术场域中,所有学者均享有提供公共学术产品“集体性激励”的权利,但这显然无法赋予学者足够的动力开展创新研究活动,因此,Fireman等基于“不平等原理”提出的“选择性激励”方式成为解决“搭便车”和“捷径取胜”现象可能的出路。“外在选择性激励”方式否定了平均主义的做法,提倡通过荣誉、权力或其他方式为多作贡献的学者提供激励。此外,还可以通过提升团结感、忠诚感、归属感的方式提供“内在选择性激励”,并将这些集体感受凝练为学者的学术道德,在学术生态系统的集体行动中引入临界点机制,使恪守学术道德的人越来越多,不遵守学术规范行为的人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二)刚性制约:以严惩措施与非合作博弈提高成本

发挥法律法规的刚性制约作用,应该奉行成本大于收益原则。提高成本应当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法律严惩措施和手段,提高短期投机的违法成本从而提高法律的威慑作用;二是设置适当且全面的法律规章,通过博弈次数的增加使双方趋向于采取合作的态度,以此减少学术生态危机的机会主义行为。

在学术场域中,针对短期参与者,可以通过严惩的方式提高试错成本使其望而却步。试错成本小可能使抱有侥幸心理之人最终采取损害学术生态系统的行为。为破除这一困境,可以将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成本设置得足够高,让酿成学术生态危机的行为者对违约成本不堪其重,只要行差踏错,学者长期以来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很可能就毁于一旦,法律规范才能发挥应有的威慑作用。对于短期的投机主义行为者,应当将严惩措施放置于其关注的利益焦点上,通过严厉的惩罚措施使其有所忌惮。

除了通过严惩手段提高违法成本,还可以通过提高非合作博弈的成本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对于学术领域的长期参与者而言,学者个体可能不会把关注重心放在短期的利益方面,而是更加关注可能带来的长期收益,“经济成本论”逐步向“社会契约论”靠拢。由此,法律法规的设计也应朝着学术活动的全链条建设迈进,健全学术诚信与规范的全链条建设。首先,要设置涵盖从前端、中端到后端的法律链条,当链条设置得足够全面,长期参与者经过日积月累积淀的违约机会成本也更加高昂,在学术生态系统中开展相互博弈的双方更可能采取合作的行为;其次,法律链条上在每一个环节都设置相应的举措,使机会主义行为者忌惮于钻取法律的漏洞。

余论

在学术生态系统中,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呈现出巨大的张力,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也存在着潜在的矛盾性。学术生态系统呈现出一定的内卷化特征,投入与产出、过程与目标呈现失衡状态。内卷化形势下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囚徒困境”引致学术生态系统的治理危机。以个体和集体的关系为视角,本文的研究内容有三:第一,基于显性的公共学术产品和隐性的学术声誉探讨学术生态系统的运行逻辑。从显性层面来看,个体的创新性发现和群体的借鉴引用构成了学术场域的供需链条;从隐性层面来看,个体在集体中获得的认可逐步形成了声誉和口碑效应。第二,内卷化形势加速了学术生态危机的形成,催生了学术公共产品的“搭便车”和学术声誉的“捷径取胜”现象,损害了学术生态系统的公信力。第三,本文提出从集体意识的学术道德和制约性质的法律规范两方面构筑学术生态系统的善治之路。一方面,基于集体归属感提升学者道德意识的“内在选择性激励”,着力发挥共同意识和道德规范在共同体内的作用;另一方面,提高法律严惩的短期成本和非合作博弈的长期成本,制约可能发生的学术生态危机。

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于研究视角的创新:第一,从个体和集体的关系出发论述二者的内在一致性和潜在矛盾性。前者对应于学术生态系统的运行逻辑,后者讲述了学术生态危机的形成逻辑,相对集体的利益,个体更注重自身的好处,使学术生态系统从有序发展的正常状态走向危机状态。第二,基于柔性集体意识和刚性法律制约两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前者着重提出了临界点机制,探讨学术规范行为的门槛效应;后者基于成本与收益的视角论述法律规制的可行性,为学术生态治理提供新的见解。上述两个方面为理解学术生态系统的实然和应然状态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联动人、学术和环境为学术生态的善治之路贡献智慧。

在学术生态系统中,个体既是“理性人”也是“社会人”,倾向于追求自身的自由和利益;同时,集体也需要借助秩序和共同意识将个体有机地团结和凝聚起来。个体在集体中如何自处,如何与自身的欲望做斗争,如何处理好个体与集体的内在关系,使科研规范停留在合法边界而不引致学术生态危机是每位学者应当进行自我思考的议题。只有实现经济效用最优和道德效用最优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个体与集体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内在一致性,学术生态系统方可找到善治的可能性出路。

猜你喜欢

学者集体学术
我为集体献一计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警犬集体过生日
学者介绍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