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的学术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

2022-10-22莫斌

社会观察 2022年7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学术

文/莫斌

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生物学新兴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加速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深度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情感表达方式和交往方式。学术的生产、组织、传播等机制也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创新与市场之间的互动不断驱动理论界反思现有理论范式的阐释效力。基于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视角,新时代背景下的学术创新以及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表征为当代中国学术建构自己的理论,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这一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中国学者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立足中国实践,审视并合理借鉴西方古今各派学说,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使其经典化、体系化与国际化,表征着中国学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次,面对不同学科、领域、路向和范式的研究者对话并不充分的情况,学术共同体尤为重视探讨如何鼓励和包容创造性思想,遵循“求同存异”原则,推动中国当代思想协同创新发展。自2020年以来,在线会议与讲座的普及,融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思想智慧的传播形式多样化,学术研究的公共性与大众化进程加快。学者们对思想性、实践性与时代性的关注,展示了走向未来的思想力量。最后,创新型国家方位下新时代的学术创新,聚焦新时代的世界级难题,推出具有思想穿透力的世界级作者,孕育世界级的文章和作品,搭建世界级的媒体平台,向世界展现新时代的思想中国。

立足于中国实践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决定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基于此,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体现在,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积极为人民述学立论。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在文明交融互鉴视域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现中国文化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1.走出象牙塔与实地调查研究

要推出具有独创性、主体性与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就要走出学科象牙塔,跳出学术舒适区,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在恢弘的现代化实践中发展真理。学者多到实地调查研究,才能切身体会百姓的日常生活,把握群众思想和文化需求,着力于群众亟须释疑解惑的理论和实践难题。费孝通先生之所以能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理论,归根结底是他把毕生精力用在了对中国社会的实地调查和文化思考,坚持走实地调查这条道路,不断把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

2.高远的理想追求与深沉的家国情怀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整个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一项严格的科学事业,要着力打造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重在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学术研究的主体性与原创性问题有两个维度,即“共时性同类比较”和“历时性纵深推进”。“共时性同类比较”意在与对方的优势学科比肩,构筑传承有序的学术体系,凸显研究主体的话语力量。“历时性纵深推进”是在比肩“共时性”之时,重新梳理学术脉络的义理,建构新的思想平台,统摄学术体系内的基本问题,实现范式转换式的推进。兼具普遍性与民族性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仅体现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而且其独创性与引领性展现为新平台、新阐释、新话语。要实现“历时性纵深推进”,把学问做到群众心坎里,需要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3.从“理”字深入研究“双创”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首先要深入理解和阐释中华文明,立足大历史观,深入发掘中国元素、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风格,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其次,注重从“理”字下功夫,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层面研究,从理论需求端把握新时代的新需求,用心揣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入新时代社会生活的可行路径。基于以上两点,弘扬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当代中国思想创新成果,尤其要将其放到新时代精神大背景下去理解和阐释。真正的理论必须能够把握它的时代,提出自己的时代性课题。这一时代精神凝结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以中国实践为根基,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其思想内涵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和升华。近期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至上、小康社会与美好生活、新发展理念等一批核心范畴和根本理念产生于伟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这些新视野与新概括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提出新的哲学理念。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新性发展。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现代化内嵌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中,中国理论的民族性与时代性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新时代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质量科研成果

由于新兴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全球化的大格局,人类历史进入新的重大时期。在这一大背景下,学术研究的创新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影响着全球学术生态的演化。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学术研究能否真正走向世界、掌握话语权、与西方学术界进行平等而有尊严的对话,不断高质量地产出创新型成果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高质量创新型科研成果要善于用学术话语关切现实。新时代新使命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加快创新发展,在探索中前行,比如塑造“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打造国际性跨学科平台,主动地融入全球学术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中国学者的理论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能力。

1.关注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动态

当今全球化的进程已成定势,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自解决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全人类的智慧,需要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互补长短。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认识生活、创造生活的使命。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人类社会生活,哲学社会科学认识和阐释生活的方式也应不断更新。一方面,不断革新的生活方式向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问题,改变着原有的问题域。另一方面,当今学科发展出现综合化的趋势,学科内部的二级学科之间、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之间都在相互渗透影响。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沿性与交叉性就体现在对新生活、新问题和新热点的回应。可以说,大科学视野下的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全球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从新的标识性概念到新的概括性命题,再到体系化的学术话语,新的学科分支和新的知识增长点不断涌现。

2.在跨学科视域中共建学术共同体家园

跨学科研究是当代学术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当下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需求。当代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任何重大问题都具有多样性、综合性、整体性,无论是问题的发现、提出还是解决,已非单一学科所能胜任,需要多学科力量的融合和支持,包括研究对象的交叉重合、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鉴、研究成果的彼此渗透等。我们以“发展”这个议题为例,发展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主题,特别是在当今世界范围内遭遇的种种现实困境之时,如何重新理解“发展”的意义,对于评估全球化的未来、维护生态文明、推进现代制度建设、完善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并进而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参照,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重新理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这样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单一学科的研究无法真正有效地面对现实生存处境与世界图景的变化。

创新型国家方位下的学术创新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创新理论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是我国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与挑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创新型国家方位下的新时代的学术创新,需要心系国之大者,聚焦新时代的世界级难题,才能产生具有思想穿透力的世界级作者,孕育世界级的文章和作品,搭建世界级的媒体平台。这体现为三个表征:回应重大时代问题的思想实验室、作为学术创新思想阵地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彰显中国力量的中国理论。新时代的学术理论创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说服人;充分发挥国家队的作用,挖掘新材料新方法,全面加强新时代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态势研究;在全面准确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向世界展现新时代的思想中国。

1.思想实验室与知识形态变迁

智能时代的科研与写作在变化中重塑自身。在未来二三十年,学术研究如何发展?比如,到2050年,学术研究将呈现出何种形态?人在智能时代的思考与书写肯定非常不一样。从研究的方式来说,学科教育与研究当下越来越专业化,也有碎片化的趋势,学术生产也需要供给侧改革。同时,从“知识之树”看学科的功能定位与分工。也许只有少部分比较有天赋之人从事理论创新,进行元理论层面的范式转换;一部分从事学术史研究、经典阅读与通识教育;一部分从事实践类研究、调研并提炼问题,比如产学研结合紧密的跨学科门类。

可以说,难题是思想对话的阶梯,思想实验室与锦标赛机制并存。学术史证明,提炼学术难题是一项伟大的事情,也是一件冒险的事情。难题的提出和解答,不仅可以激励中国学者的探索兴趣,而且可以让公众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态势。我们不仅需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而且需要回答“怎么办”。这种命题、破题和解题的过程,孕育着“世界眼光、人类情怀、中国视角”,推动当代中国的学术体系建设与发展。

2.作为学术创新思想阵地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

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通过发掘、培育和推出有深度有价值的学术成果、有锐度有意义的学术讨论,引领和推动学术研究在新时代走向未来。这具体呈现为创建世界级名刊、挖掘世界级作者、培育世界级文章、解决世界性难题四位一体。通过促进选题策划和学术创新的领悟力和执行力,让富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成为国内外熟知的思想议题。整体而言,选题要关注学科内部的基础性问题和命题,对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进行反思。重点处理话语体系建设与学科发展,理论本土化与理论创新的关系。议题的统筹与设置体现为理论性、公共性、大众化的结合。理论性重在关注本学科内部比较精致的、有见识的研究;研究议题的公共性重在人文社科领域产生共鸣,尤其是引起讨论与争鸣;大众化并不单指面向普罗大众,也从相对狭义上说,让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学者有所借鉴。

3.用中国理论彰显中国力量

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化等等都有其独特的差异性,所以,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评价标准明显不同,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可以直接量化的评价标准。在这种普遍存在的民族性、地区性的文化差异中,只有植根本土文化,从本民族的伟大实践中总结、提炼学术的发展方向和鲜活主题,才能展现学术界的责任和担当。所以,立足本土文化才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所在。本土文化不可能也不允许以“全球化”的名义削弱。近一个时期以来,从虚无主义的思想起源和脉络表征来看,“修昔底德陷阱”、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等,都不只归属于某个具体学科,而有文化战略理论的意味。可以说,西方思想界不断预设大量的理论阵地,试图修葺理论的护城河。面对这一挑战,不断有中国学者坚持彰显中国理论的力量,拆解这些西方理论陷阱,把西方理论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所以,本质上,我们还是要坚持“四个自信”,打破“西方中心论”的桎梏,厘清“历史终结论”的缺陷,辨析“文明冲突论”的狭隘。

结语

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全球创新版图、重构全球知识结构,把世界推进到智能时代。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学术历史和深厚的学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快速发展的中国改变了全球发展观念,从制度建构、治理经验、文化自信等方面,为世界历史进程提供了最为鲜活的中国经验,为世界学术提供了内容最丰富、最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的兴起和发展,使得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标识性理论为世界文明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内容。因此,新时代的学术创新与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要用理论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开放与共享中体现新发展理念。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出了积极努力,学术创新思想不断体系化,学术生产与组织方式不断融媒体化与智能化;学术产品的高质量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同时这种需求又不断催生学术供给结构的新变化。推动高质量的学术创新,就是要不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这对于增进不同历史、不同文化、不同制度体系间的理解与合作,增强我国的学术话语权、思想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哲学学术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菱的哲学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学术
社会科学总论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