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的新探索
2022-10-22邓观鹏
邓观鹏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601)
“历史周期率”是对中国封建王朝和封建政权治乱兴衰历史现象的反思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执政高度重视并努力应对的时代课题,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对规避历史周期率进行了不懈的实践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努力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方法指南。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对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探索是一个连续而递进的过程,在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要求和时代思考。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巩固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面临的新方位、新环境和新挑战,对破解历史周期率进行了合乎时代要求和执政规律的新思考新探索,形成了一套完备、成熟的体系。为此,深入系统地总结新时代我们党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的经验策略,对于我们党更好地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赶考路上夺取新的胜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历史周期率”概念的出场及其释解
“历史周期率”是抗战时期民主人士黄炎培应邀前往延安考察并同毛泽东交谈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时至今日这一命题对于我们党的执政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我们党在探索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时代条件下,遵循“发展——继承——巩固——创新——再发展”的逻辑,形成了不同时期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的经验模式。新时代,对历史周期率的研究,只有在分析历史周期率的本质内涵前提下,结合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所面临的新态势,才能更好地对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进行创新思考和探索把握。
(一)“历史周期率”问题的提出
1945年7月,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同其他几位民主人士代表前往延安考察访问,在与毛泽东的交谈过程中,黄炎培结合自身的人生阅历和政治思考,谈到:“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在对话过程中,他首次提出了“周期率”这一议题,揭示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常见的“怪象”:社会个体、团队组织、地方乃至国家,都经历着从初期的励精图治到后期环境转好的精神松懈、政怠治乱,直至衰败消亡,其核心在于思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怎样才能够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怪圈,实现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由此,“周期率”逐渐衍生拓展为“历史周期率”,成为学界共同关注的“专业政治命题”。
(二)“历史周期率”问题的内涵解析
“历史周期率”见之于黄炎培与毛泽东的窑洞对话,但“历史周期率”的作用机理和表现形式却贯穿中国封建王朝和封建政权“初立”与“衰亡”的整个过程。因此,要深入解析历史周期率的科学内涵,就不应该局限于黄炎培的这段话,而应当以此为文本基础,结合中国阶级历史进行整体的比较考察。唯此,方能对历史周期率形成更加科学和全面的认识。
第一,阶级矛盾的对立是历史周期率发生的根本归因。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果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范畴出发,指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阶级斗争的根源、性质、地位、作用,以及发展规律和前途。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从属于阶级社会的范畴,是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表现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少数人剥削多数人。阶级矛盾驱动下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内在蕴含的是阶级利益“调和—冲突”的关系。这即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但这种“共同利益”的宣传在阶级社会是虚假、暂时的,国家作为社会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阶级社会只能是统治阶级的私产和工具,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只能依附并让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历史证明,在政权成立初期,由于统治者的积极作为和破旧立新的惯性,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制约因素,缓解了社会内部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阶级的利益格局处于相对稳定、公平、再调整的生长阶段,尤其使被统治阶级获得了谋求合理分配的机遇和空间,为“其兴也勃焉”创造了支撑的阶级基础和利益条件。但是,随着这种生产关系和制度的确立、定型并逐渐固化,统治阶级化解社会矛盾及调和阶级利益的意愿呈现出弱化甚至逆反趋势,使得少数上层阶级利益代表的统治者,特意强化整个阶级的利益剥削活动,带来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悬殊、阶级流通闭塞等系列问题,导致经济秩序崩溃和政治失序危机,致使整个社会不断分化并且发生撕裂,由此也就产生了“其亡也忽焉”的必然结果。在这种情况下,阶级利益冲突下的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地在阶级矛盾的激化下重复发生,历史周期率也就通过阶级矛盾催化下的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交相演进。
第二,精神理念的遗失是历史周期率发生的主要诱因。黄炎培在提出“历史周期率”命题具体表现的话语中,特别阐述了“历史周期率”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小到个体,大到一个政权,在初期的求索和创业阶段,往往能够在领导者的理念聚合和号召下,使团体每个成员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在艰苦的环境下谋求生存和发展,形成有聚合力、战斗力和号召力的政权集团。但这种情况随着政权确立和巩固、环境的转好和事业的成功,加之政权接班人的交替,政权集团内的部分官僚群体开始趋于精神懈怠、理念偏移,丧失了初始的奋斗精神和价值理念,转而将追求生活享受、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后代利益长效化作为目标导向和首要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自我否定和自我颠覆的危机,直接表现为“中央—地方”垂直式的官僚机构的膨胀和腐化,致使官僚机构及附属的地主集团对国家建设不再承担调整和护卫职责,反而陷入恶性发展的陷阱当中,成为施行剥削、压迫的因素,进而引发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系列问题,最终导致政权崩塌。
第三,治理能力的退化是历史周期率发生的重要推力。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和政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维系政党统治和政治权力的支撑工具。封建王朝的治理能力主要集中于统治者、官僚组织、治理策略和军事力量统治四个方面,表现在封建统治者为了发展和巩固政权,依靠军事力量的暴力基础,通过官僚机构人员运用治理策略进行社会治理,在施加政治权威过程中承担和履行一定的社会公共职能,以获得政权合法性、稳定性的社会基础。这种传统封建政权统治机构系统下产出的治理能力,受限于统治者及其政治集团内科层官僚们的性格偏好、能力素养和政治品格,只有统治者及其作为代理人的官僚们始终保持政治理性和政治定力,其治理能力才能获得规定性和保障性。正如许多历史学研究认为,在我国封建历史中,以统治者为核心的统治集团的权力决策,实际上是受到统治者个人偏好、有限理性约束的。在权力集中和权力专制的封建君主制模式下,生发于统治者集团德行和素养的治理国家的能力,直接决定了王朝和政权的发展趋向,治理能力强则能够维持并强化现有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权威,反之则会发生权力异化加剧利益对抗和危机叠加。这就意味着,在利益对抗和政治力量发生变化时,伴随着统治者道德滑坡、腐败堕化等事件的发生,统治者及其科层官僚们缺乏对治理能力的政治自觉和有效调适,难免导致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全面爆发,形成冲击现有政权的“危机综合征”。此时,统治集团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关系的代表,统治机器的治理能力失去了原有的效能和作用,难以回应和解决这些综合危机,陷入治理能力滞后和匮乏的局面,从而失去了对社会利益矛盾、冲突和危机的有效治理和控制。旧有的政治权威和政治权力不可避免地被削弱,原有的政治秩序遭到冲击和破坏,从而使得政治权力的更迭成为客观必然。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的内在意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创了治国理政的新阶段和新境界,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也处于新的历史关口,呈现出多重逻辑意蕴。深入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的内在意蕴,既是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对历史周期率难题认识的客观要求。
(一)理论意蕴:践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守正创新
从现实的人出发、关切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价值旨归。马克思主义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和西方传统人本思想的反思,把人的本质回归作为其全部思想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基于此,马克思恩格斯深切关注人的发展、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全人类的解放,作为自己毕生研究的主题和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围绕人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从社会现实出发,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视域下阐明了人的基本特性和真实本质,重新定义了“人”在自然—社会双重领域中的地位和价值,他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才是人的类特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马克思恩格斯在洞彻了“人”的本质后,将“人的解放”作为思想建构和理论实践的核心,进一步提出了全人类解放的未来图景——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在这个共同体的环境下,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直接诉求,始终着眼于“无产阶级”这一全人类“劳动人格化”的代表,力图将其从资本主义人本思想桎梏下的劳动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结束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资本异化束缚”,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现象,进而复归人类真实本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最终建构出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自由人的联合体”。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是完全意义上的真实而有效的人道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上最高等级的社会文明景象,完成了对传统人本思想尤其是资本主义人本思想的彻底超越,开创了人本主义的新思路和新论域。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充分继承并弘扬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核心要义,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和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指引,着眼于“现实中人的问题”,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理论禀赋进行守正创新,作出了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新诠释。人的问题,即“源于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实质上是政权基础和合法性来源问题,既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也是把握党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精神内涵和现实成效的方向标。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反之,我们将一事无成,甚至走向衰败。”由此产生了新时代“民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的重要论断,这既是习近平对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执政经验的继承,更是基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对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的理论创新和高度升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人民维度”融入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各个领域,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观照作为事实依据,并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遵循,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政治立场。在任何情况下,保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动摇,这也正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立党、兴党和强党的重要依托和根本落脚点,亦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价值旨归。
(二)价值意蕴: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掌握历史主动
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保持革命性和先进性的优良传统。我们党在实践奋斗中不断积累和创新经验,又在经验习得过程中推进经验转化和利用,促进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稳固党的执政基础,以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正是总结各个发展阶段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坚定历史自觉、历史主动和历史自信,努力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的发展史。所谓的历史自觉,就是指政党能够深刻领悟和把握人类社会历史运行规律,并勇于承担历史发展中所赋予的责任,主动创造历史发展的光明前景的能力水平和精神状态。而历史主动则是指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作为领导者的执政党遵循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研判历史方位和历史形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充分发挥政党的创造性、主动性,引领实践发展走向并开创美好未来的一种精神品质。历史自觉是历史主动的前提和基础,历史主动是历史自觉的能动体现和责任彰显。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的精神贯穿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始终,是我们党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历史自信的精神源泉。
回顾百年党史,既是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史实梳理,又是体悟我们党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智慧和自信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处于“大厦将倾、危急存亡”的劫难之中。在此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怀揣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秉持历史自觉的信念,主动承担起了“挽救民族危亡、谋求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使命,将党的发展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自觉投身到救亡图存、人民解放的伟大革命运动当中,在思想、理论、战略和实践层面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伟大突破。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革命性特质,通过明确党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唤醒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识并将其紧密团结在周围,成为人民群众信任和认可的领导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继续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深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不断发扬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在各个阶段传承赓续、开创伟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执政面临的形势环境愈加复杂和严峻,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战胜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完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无疑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团结和凝聚人民的必然结果,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以伟大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的历史自信。
(三)政治意蕴:增进政治认同和治理效能的融合统一
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治权力的问题,政党权威有赖于政治认同感的供给和国家治理效能的输出,二者是检验一个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维度,也是巩固政权稳定的施力点。政治认同是指政治认同主体对认同客体能动的认识和行为反应过程,是认同主体政治实践和情感反应的结合,集中表现为民众对政党及政治权威的归属感、选择性和认可度。国家治理效能指国家为实现治理目标,通过一系列国家治理活动产生对社会和人民有益的综合性治理成果、效益和效果的集合。政治认同和国家治理效能是政治合法性的直接来源,直接关系着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就二者关系而言,国家治理效能是影响政治认同的首要变量,二者往往趋向“正向关系”,表现为国家治理效能越高,政治认同的实践和情感越强。政治认同则是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基础,政治认同强度一定程度上能够增进政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使其更加趋向观照国家治理效能的民主性、公平性、系统性、创新性、安全性和普惠性等综合维度,有力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强化政治认同、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实现二者的耦合互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实践和理论主题。在我国,增强政治认同,最核心的是加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的认同,最根本的是对人民立场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政治认同更是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稳固的政治认同将为政治体系的高效运行提供动力和保障。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来看,为了增强政治认同,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着眼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根本目标。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情况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的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引领国家发展稳定,以政治生态净化带动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态。在国家治理目标的取向上,强调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利益和长远利益,观照并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现实利益,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总之,新时代我们党增强政治认同和提升治理效能是有机统一的,始终积极回应并致力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持续释放政治效能来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基于此,党的领导能够最大程度凝聚民心、民智和民力,成为群众利益诉求的集中代表,促使政治认同的社会普遍共识加速形成并日趋强化。这样,国家治理效能增进群众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增进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在政治认同和治理效能的互促统一中,历史周期率支配下的“阶级利益冲突因素”就失去了生长空间。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的创新实践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在继承党的历史经验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发展态势,创造性地探索并总结出一套系统科学的体系。具体而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形成了“1核心+3基点”的完备体系。
(一)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的价值核心
从历史来看,历史周期率现象的周而复始,关键原因在于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从“利用人民群众获取政权”到“政权确立后抛弃人民”,逐渐遗忘掌权的目的和初衷,深陷历史周期率难以摆脱,最终为人民群众所抛弃。从政党的属性和形态来看,中国共产党有别于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的统治者,同样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肩负伟大历史使命和时代使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之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初心使命”,这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并贯穿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开拓创新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源泉,也是我们党能够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方向依托。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将“初心使命”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予以推进。习近平指出:“我们党要求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提醒全党同志,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初心使命”从党的优良教育传统上升到制度层面的确立,是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体制发展创新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的重要表征,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条件下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旨在让我们党时刻牢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等关乎党长期执政的重大问题。这一本质规定的确立,郑重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崭新的时代课题,深刻表明了我们党没有脱离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超越了历史和现实中各个党派作为“特殊阶级利益代表”的局限性,始终如一保持鲜明的政治底色,永远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确立了党作为中国人民坚强可靠的绝对领导核心的地位。正因为有着“初心使命”价值内核的驱动,新时代我们党才能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提高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巩固并扩大党执政兴国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政治信任。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的实践依托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追求的重要理念。77年前,毛泽东面对黄炎培提出的“历史周期率之问”,给出了破解该难题的第一个答案——“人民民主”,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党初心和经验智慧,探索通过“人民民主监督”来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的时代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的认识,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色理念,并对其基本内涵、理论价值、显著特征进行了系统阐释。由此,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话语,也成为中国式民主的新表述和新概括,是新时代人民民主的最新发展形态。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在政治建设上,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充分肯定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新时代发挥的积极效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创新之处和价值优势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尊重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的主体地位,强调国家主权由人民拥有并掌控,民主权利由人民享受并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形成了完整的运行程序和参与实践。首先,从服务对象和范围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而非某一区域、集团和具有特殊权力的群体,通过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保证人民的政治权利得以实现、人民的智慧得以凝聚、人民的意见得以表达、人民的利益得以维护。其次,从民主的领域、内容和实效来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全领域的民主,在政治活动、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等环节,始终尊重社会大多数人的意愿,寻求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最后,从民主的国内外比较视域来看。民主作为全人类追求的生存发展的共同理念,具有价值属性的普遍共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主的等量化和等效性。相反,由于国家和社会综合条件的不同,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乃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权利的主体存在显著差异,主体所能够享受到的民主权利的类型和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即存在着虚假、片面和非理性的民主。对比而言,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人民利益的集中代表性、民主内容的全面性、民主方式的灵活性、民主效益的真实性等显著优势,真正展现了人民民主的价值真谛。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概言之,全过程人民民主切实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活力,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消除了历史周期率支配的矛盾焦点——政党对人民的背离。
(三)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的内推动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这一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的现实回应和政治自信,指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视角和新路径。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自我革命源于党对初心使命的追求坚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政治本色,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自信、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的关键所在。
从党的百年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阶段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自觉承担历史使命,并善于根据党和国家的形势变化,以高度的“理论—政治—思想—实践”自觉,不断对党的自身建设进行革命性的锻造和淬炼。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我们党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形势环境变化”和“矛盾风险叠加”的双重挑战,各种影响党的先进性、侵蚀党的纯洁性、弱化党的革命性的因素仍长期存在,各种背离初心使命、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影响党的政治权威的危险潜滋暗长,这些因素和危险正是新时代增加“历史周期率支配力”的催化剂。更为关键的是,中西方历史上历史周期率现象更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监督无疑是最关键的因素。因为权力缺乏监督,容易导致权力的腐化,最终为人民所抛弃。因此,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就是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基础上,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秉持敢于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持续并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情、国情和民情,坚持反腐败斗争“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创造性地构建起一套“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防腐拒变的制度体系,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成为新时代我们党探索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的显著特色,从而不断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命和自我提高,有效提升了党的战斗力、凝聚力、组织力和服务力,实现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高度统一,促进了党的领导能力、执政能力和革新能力不断优化的良性循环,确保我们党能够在长期执政中经受各种风险考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者,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
(四)中国之治: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的能力基点
治理能力的弱化和缺失,是导致历史周期率发生的重要原因。治理能力是政党获取政治合法性、巩固政权稳定的实践基础,缺乏治理能力的供给和调适,就难以有效应对政党执政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始终在探索如何提升为民服务的治理能力,思考如何将党和国家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即把“中国之制”有效应用于“中国之治”当中。从二者关系属性来看,“中国之制”与“中国之治”同属于党治国理政构建的“治理共同体”,具有鲜明的互补性、转化性和同构性,是“治理共同体”的两个方面,分别起着“内核”和“外导”的作用。“中国之制”作为治理内部枢纽而存在,是“中国之治”的根本遵循和运行依据,发挥指导、规范、调适的作用;而“中国之治”则是“中国之制”优势的集中体现和实践运行,负责制度优势的对外输出和转化。
从实践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之制”的支撑下,“中国之治”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良好治理效能,不仅实现了对中国历史阶段各政权的超越,更终结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炒作的“历史终结论”,是对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最直接、有效和真实的回应。新时代的“中国之治”,是在全面提升治理的“人民性”品质基础上,集治理领导核心、治理立场、治理理念和治理实现为一体的连续过程,是一种社会治理的新形态。第一,从治理领导核心来看。决策是国家治理的核心任务,领导核心则是治理决策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成果。“两个确立”为“中国之治”提供了集中统一的“权威核心”,使党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有着更加正确的理论指导,更加统一的思想、意志和行动。第二,从治理立场来看。“中国之治”是“人民之治”,人民立场是“中国之治”的根本立场。“中国之治”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现实践履。正因为这一立场的坚守,传统封建王朝历史周期率发生的“阶级对立矛盾”致因,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过程中不复存在,因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意味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之治”必然遵循“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宗旨,消除了权力附带的“阶级剥削”属性,成为人民利益维护和实现的有效表达。第三,从治理实现来看。“中国之治”直接表现为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也正是新时代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也必然对“中国之治”提出更高的要求。换言之,新时代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关键在于通过“中国之治”更好地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践证明,“中国之治”能够实现这一既定目标。“中国之治”包含政党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乃至世界治理的密码,贯穿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全领域,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发展和共享、效率和公平、稳定和可持续等重大关系问题上,集中展现出党的领导优势、力量优势、速度优势和目标优势,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破解历史周期率难题交出的完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