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培养《共产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的思考
2022-10-22高仁
高 仁
(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分中心,上海 200433)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提出了“《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这个重大命题,深刻诠释了培养《共产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的深刻理论内涵。2020年6月,习近平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进一步强调了《共产党宣言》跨越时代的深远影响和培养《共产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的重大时代价值。在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深入挖掘《共产党宣言》精神的丰富内涵和育人价值,培养更多《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培养《共产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的价值意蕴
(一)从理论意向看,是教育内在本质规定性的深刻揭示
《共产党宣言》指出:“而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进行教育时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等进行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吗?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也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所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教育的本质规定决定了教育绝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具有鲜明的价值属性;教育是根据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制度组织开展的,反过来又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制度,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服务。
我们党深刻把握《共产党宣言》对教育内在本质规定性的原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教育任务的重大论断,深刻揭示出教育本质属性的内在规定,即教育要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的价值属性;也深刻表明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培养《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就是要抓住教育的内在本质规定性,践行培养人才的使命和对国家负责的使命。就教育活动的本质规定性而言,就是要围绕教育“为谁服务”“为谁培养人”这个主线,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通过透视马克思主义信仰背后的理论支撑、价值立场和科学方法论,揭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本质、理论主体、价值原则和方法论特质,从而凸显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价值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批判性与超越性,引导受教育者实现“知”“情”“行”的高度统一。就教育对象的本质规定性而言,就是要着眼培养对象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社会倾向性,不断激发培养对象系统知识体系和正确价值观念的生长潜能,引导培养对象了解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信仰原点、思想基点和实践支点。通过以理论逻辑的价值原则和方法指引,完成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革新和转变,实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多元复合型学科知识的深度内化,并基于此形成对现实生活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观察分析、科学判断。
(二)从历史纵向看,是我们党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方针主题主线的凝练总结
《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者惟恐失去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把人训练成机器。”这深刻揭示出教育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对人的异化。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批判了这一“异化”的现象,认为无产阶级的教育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们党在教育领域对《共产党宣言》精神的继承和发展,集中体现在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上。百年来,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通过制定党的教育方针,使《共产党宣言》精神的育人价值更加丰富,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强大生命力。1934年,毛泽东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1957年,毛泽东又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首次明确了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指出,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次将“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明确了“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取向。2015年修订的《教育法》提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党在教育方针里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定,深刻揭示出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教育方针的主题主线,都不是为革命、建设和改革培养“一时之人”,而是着眼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着眼于社会主义宏伟事业,通过教育来培养党和国家事业所需要的接续人才。同时,也深刻诠释了人才培养辩证法的内在规定。“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的过程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都集中体现了“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立德为先”的逻辑。
新时代培养《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就是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的理论遵循和价值指引,切实尊重和保障人的发展的主体性和全面性。一方面,深刻领悟党百年来教育方针的理论遵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教育的价值视角和实践视角,否定超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对抗关系的生产和社会形态,把人从异化劳动、剥削性生产分工关系、宰制人的社会制度以及各种错误的思想迷雾中剥离出来,追求人的“解放和自由”,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积极践行党百年来教育方针的价值指引。充分认识党在教育改革发展事业中所坚持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和根本要求,深刻理解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所内含的政治性、方向性、时代性和规律性,牢牢把握党对教育的方向、性质、地位、目标、任务和实践路径的科学规定,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符合社会发展方向要求和人的成长成才规律要求,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后备军。
(三)从价值取向上看,是党的初心使命在教育领域的集中展现
从初心使命的特质看,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培养《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所育之人、所育之才,必定是整个社会中的先进分子;所育之人、所育之才,一定是为党所育、为国所育,这与党的性质高度符合。党的理想信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培养《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所育之人、所育之才,必须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共产主义。培养《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所育之人、所育之才,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与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高度统一,同时也与党的初心使命高度统一。
从教育的特质看,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联系群众最广泛,服务群众最直接,与人民的幸福息息相关。培养《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办人民满意教育,是我们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重要方面,也是党办教育的初心使命在新时代的新内涵。
从人的全面发展的特质来看,培养《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不断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我们党明确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总体要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也是实现“个人幸福”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培养《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就是要坚守党的初心使命,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路线,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什么办教育、为了谁办教育、怎样把教育办好,这是事关教育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同时也与党的初心使命、教育的特质规律、人才成长培养的责任使命息息相关。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人才培养的兴盛赓续,根源是党坚定理想信念,用创新理论教育武装全党、教育全社会;坚守初心使命,维护人民群众在教育领域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热切期盼;坚持教育规律,着眼人的社会性和主体性,注重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和规律要求。新时代培养《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就是要在党的领导、教育事业发展、个人成长之间寻找价值联结点,这一接口的适配性直接决定教育耦合效果的强弱,影响育人过程的整体性、层次性和连续性、一致性。
(四)从现实导向上看,是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的必然要求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教育所面临的矛盾也同步发生了变化。教育工作面临的基本矛盾就是要解决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人的素质结构和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国家创新人才紧缺、拔尖人才缺少、领军人才缺乏、世界级人才缺失,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亟待破题解局。
立足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影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复杂激烈。要看到,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都是人才的竞争。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谁拥有人才上的优势,谁就拥有了战略上的主动权。只有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高精尖人才,抢占人才竞争制高点,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而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首先就是人才培养的竞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新时代培养《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就是要认清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后继有人的迫切需求,努力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深刻认识面临新形势新环境新挑战,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急需依靠教育和人才突破关键环节受制于人的局面;必须深刻理解培养《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的根本指向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教育要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在精神面貌、思想道德、能力素质、行动担当上,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要求相契合。
二、新时代《共产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的重要特征
(一)坚守真理信仰
《共产党宣言》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其以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正如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所描述的:“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依据这一规律,《共产党宣言》科学阐释了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运动、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历史使命、“两个必然”、共产主义新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世界市场等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大厦的真理基石。对马克思主义所保持的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所保持的必胜信念,就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基础及对其的深刻理解上,源于马克思主义跨越时代的强大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和传播面。
新时代《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就是要着眼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掌握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立场和理论边界。就信仰的理论逻辑而言,就是从《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真理体系中延展开来,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批判力和解放力、思维逻辑和理论内涵,掌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特征、核心要义和理论品质,科学甄别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和行动作派,自觉生成区分真伪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判断标准。就信仰的实践逻辑而言,就是从《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社会实践中延展开来,检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溯源、发展遭遇和光明前景。明确共产主义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超越历史及现代生活矛盾关系的实践形态,从根本上区别于先验主义和乌托邦思维,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的可行性。基于此,发挥自身在实现共产主义信仰过程中的主体性和社会性,将对“未来”共产主义的期盼转化为对“当下”现实生活的批判和革命。
(二)胸怀崇高使命
《共产党宣言》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内在矛盾的科学分析基础上,《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两个不可避免”科学论证了人类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强调共产主义理想能够在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一步一步实现,这就为共产党人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找到了理论起点,赋予共产党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使命。同时,《共产党宣言》指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视为共产主义运动的终极追求和人类解放事业的价值理想,也视为他们全部学说的核心价值目标。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以贯之贯穿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奋斗征程,使共产党人永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状态。
新时代《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就是要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投身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历史洪流中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科学性,胸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投身新时代如火如荼的改革实践大潮。完整准确、历史辩证地理解和把握“两个必然”的理论内涵、演进历程和现实趋势,科学认识21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政治危机、难民危机、生态危机的新形态和新发展,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坚定投身民族复兴大业和现代化建设的崇高使命和实践行动。另一方面,要深刻认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方向的内在一致性,将人的价值目标的实现与社会发展向更高形态迈进有机统一起来。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业的过程中,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即社会生活越具有更加丰富多样的内容和联系,以致“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不受阻碍的发展”越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三)恪守人民立场
《共产党宣言》毫不掩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旗帜鲜明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一边。《共产党宣言》鲜明指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同时,《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个“绝大多数”就是指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深刻揭示出,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诠释了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一致性。
新时代《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就是要以人民的立场为立场、以人民的价值为价值、以人民的利益为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一方面,要确立让人民生活幸福的理念和立场。超越宗教先验主义、启蒙主义以及狭隘经验主义的理论逻辑,批判世俗生活中一切“非神圣化的自我异化”,确证人的主体价值,为人民立场刻下科学的理论印记。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深刻领悟新时代“人民江山”论断的核心内涵、精神实质和深刻警示,磨砺深沉的人民意识和为民情怀。另一方面,要努力寻找实现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立足现实生活的矛盾,倾听人民群众呼声,“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即人民幸福的实现方式和路径。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激发人民群众首创精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发扬斗争精神
《共产党宣言》始终将阶级存在和阶级斗争贯穿始终,指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被压迫阶级反抗压迫阶级的斗争。《共产党宣言》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即“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揭示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掘墓人和未来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即“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这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即“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这充分彰显了敢于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品格,也表明了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坚定意志。同时,《共产党宣言》还对当时攻击共产党人的各种观点以及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派别的实质和危害进行了深刻批判,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批判精神。
新时代《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就是要以伟大斗争精神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克服重大困境阻力、解决重大矛盾问题。一方面,要认识到今天来之不易的成就是依靠伟大斗争得来的。真理源于诘问和辩难,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不断斗争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就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我们所取得的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源于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严峻形势和复杂任务面前,敢于出击、敢于胜利。另一方面,要意识到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伟业必须依靠伟大斗争精神来开创。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斗争原则和斗争实效相统一,在多元意识形态冲击中保持头脑清醒和立场坚定,对各领域各环节的潜在风险科学预判,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艺术、调整斗争策略,将一切可用力量集中到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实践征程中来。
(五)永葆先进性纯洁性
《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行动指南。《共产党宣言》从两个方面指明了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先进性所在,即“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由最彻底最坚定的先进分子组成,共产党人应该是最不知疲倦、无所畏惧和可靠的先进战士。共产党人“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这深刻揭示了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和活力。
新时代《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就是要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自我革命精神,夯实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信仰根基和思想根基。一方面,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深入学习掌握党的创新理论,深刻认识思考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现政治敏感程度、思维视野广度和思想境界高度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要准确认知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积极维护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良性生态,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锻造共产党人的能力、意志和品格。在直面问题中推动解决问题,在自我扬弃中实现自我发展,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确保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六)弘扬国际主义精神
《共产党宣言》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这科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的理论,预见了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生产的世界普遍性趋势。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问题上,《共产党宣言》指出:“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并且阐明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最后才能解放自己,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科学揭示了共产主义超越狭隘地域的世界存在,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胸怀全球、造福人类,共同创造美好世界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新时代《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就是要胸怀世界,以全球视野、系统思维,科学回答时代之问、人类之问。一方面,必须清醒认识到,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无论是历史层面还是现实层面,世界各国现实利益和未来走向的交融重叠已经成为显性趋势。尤其在“两个大局”与世纪疫情、战乱纷扰相互交织的当下,面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复杂形势和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着眼各国人民的尊严福祉和价值追求,照顾世界各国的不同国情和具体现实,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世界各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三、新时代培养《共产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培养《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要遵循教育规律,树立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的育人导向,坚持“育才”和“育德”相统一的人才培养辩证法和规律,把《共产党宣言》精神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一)把《共产党宣言》精神融入思想道德教育
《共产党宣言》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体力智力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共产党宣言》精神体现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重要属性。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会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人们进行广泛丰富多维的社会交往,从而不断增进认知、完善品格,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找到人生真谛、生命价值和事业方向。《共产党宣言》精神中所蕴含的道德元素体现在新时代的今天,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和具体特点相结合的价值形态,这种价值形态以核心价值观念的特殊形态呈现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精神认知。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必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同国家民族奋斗实践相结合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被时代和实践选择、反映各族人民共同价值追求、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时代精神相融通的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引导广大青年不断强化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 骨气和底气。
(二)把《共产党宣言》精神融入文化知识教育
要构筑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核心,以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主干,以专业课程为支撑的新型课程体系,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不断推进《共产党宣言》精神入脑入心入行。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传承弘扬《共产党宣言》精神的重要渠道。要充分发掘已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蕴含的宣言精神价值元素,在专业核心教育课程中进一步增设宣言精神的相关课程,开设包括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课程,充分讲好《共产党宣言》精神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品格、政治立场、崇高理想和国际主义精神等。另一方面,每一门学科都需要有导向、有目标、有灵魂,需要有价值服务的主体。《共产党宣言》精神不仅囊括了科学的理论知识体系,而且包含了一以贯之、追求真理、守正创新的典范精神,这对于学科的传承和研究而言具有价值上的共通性。同时,《共产党宣言》精神与各学科体系也具有内在的贯通性,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形成富有育人价值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人文学科领域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和人格养成教育。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属性强的特点,立足中国发展,秉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理工科专业要积极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技伦理、生命伦理等人类文明发展重大问题。
(三)把《共产党宣言》精神融入社会实践教育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培养《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更需要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共产党宣言》精神的真理性和实践性,把爱国热情倾注在为民服务中。要按国情考察、军事训练、专业实践、生产劳动、志愿公益、社会工作、创新创业、海外实践等分类,规范实践教育教学项目,推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联动、网上网下联动、校内校外联动、国内国外联动,构建内容界面丰富、物理空间广阔、时间安排灵活的全景式实践教育项目体系。统筹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要素,系统设计第二课堂各类实践实习项目,加强对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团队协作、领导能力、知识运用、表达沟通等方面的“能力点”设计,修订完善教育教学方案,规范各类实践育人项目方案,形成导向鲜明、要求明确的教育教学标准。完善复合型的培养方案,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建立意识、思维、能力三位一体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