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

2022-10-22焦鹏昊

科教导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双高教学管理实训

焦鹏昊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350)

由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同,在实训过程中能够形成的生产常识参差不齐,导致企业和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对接数量并未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可编辑的知识领域中,企业更是将这一部分全权交付给院校,而院校在教学管理模式构建上更偏向于学科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关联性。因此在院校和企业之间必须实现专业组群的建设,通过相类似的学科知识进行校企合作,在岗位对接中实现更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本文以此为基础研究“双高”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方法,为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更科学的理论支持。

1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现状

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打造更加良好的教学环境,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展开了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在校内教师队伍组建上,安排专业的负责人进行成员选择和培训,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参与到管理团队中。但根据现阶段各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其输送专业人才的比重远远低于重点大学,在学生基数比重较大的前提下,并没有完成对应数量人才的转化。为拓宽院校学生的就业渠道,多数校园展开了校企合作模式,在毕业阶段进行企业实训,以求在就业阶段能够增加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比重,但情况基本上没有改观。

在管理团队中,教师在教学阶段没有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仍局限于原有管理方法,对网络技术没有做到充分认识,大多数院校内的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日常管理中难以很好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教学管理模式中注重外部组建,忽视内部模式的质量问题,只能在社会上树立一个良好的学校形象,而对真正的教学内容疏于管理,常常出现检查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又有新的问题产生等现象。

2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以学科为导向的组织结构逻辑不当

在教学管理模式中,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常规化操作,在选择的组织人员中没有专家团队,直接由任课教师来担当,甚至有的高等职业院校选择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兼职,整体团队的打造理念缺少专业性。由企业和高校选择的管理人员,在理念上不能形成统一的观点,在实训和理论教学中容易产生矛盾,很难有序地安排相关课程。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选择以理论知识为主,选择重点的专业知识进行授课讲解,并没有以社会职能划分去安排相应的实训课程。但是企业兼职教师认为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实操技术,在工作上以服务企业和社会为目标,两个队伍相对独立,使得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模式难以和实际教学任务和目标融合。

2.2 基础条件差制约管理模式发展

从教师的素质水平调查结果入手,综合校内的教学情况,主要是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模式构建起步较晚,在整个组建过程中基础较差,能够利用和学习的平台很少,在管理培训方面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占比不足。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更新经费还不足本科院校的2%,在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投入上,明显落后于本科院校,特别是高端的网络设备缺失。其次在很多先进的教学设备上,大多数研发单位不对高等职业院校开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除此以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高等职业院校内由于场地面积不足或者经费不够,基本上很难看见大型的实训场地,在企业和学校对接过程中,没有办法提供场地对接生产技术人才进行校内培训。

2.3 教学目标和课程设定偏离学生心理

高等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对比,在教学和人才的培养上目的性应该更强,其创办的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更多技能型的人才。但在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开展中,并没有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在对接企业和社会的就业渠道中,多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终极目标,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在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教学管理工作中,由于没有专业的培训指导和技术人才,在展开管理工作时设定的模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心理偏向于快速就业,也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热爱的职业岗位,长此以往企业的人才流失现象会更严重。因此在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中,必须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在课程设置中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始终坚持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指导方针,在有限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对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进行创新,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模式,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真实需求。

3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

3.1 基于职业逻辑理论构建教学管理创新团队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创新,是现阶段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的重要项目之一。由于在组建过程中双师型教师结构不完善,在整个团队管理模式的逻辑关系上存在矛盾,此次从组建目标入手,选择以职业逻辑为导向,重新组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创新团队。首先要分析教学管理模式的职业逻辑,教学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专业型技术人才,职业之所以可以成为职业,主要是由于其工作任务的典型特点,按照特定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进行有组织有逻辑的内容设定。因此在进行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中,一定要打破原有教师组建的专业逻辑,不再以侧重知识学习为导向,尊重职业的工作任务目标,建立与社会和企业相匹配的教学主线任务。其次在职业逻辑理论的基础上,围绕培养高素质和技能型人才,在学校内部和企业中共同发展教学能力,将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和目标统一设定,构建管理团队的事业型矩阵,调整原有个体之间的行为模式,选择多人协同分工合作的组织形态,进行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创新团队建设。

3.2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打造良好教学氛围

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管理模式构建中,存在的阻碍较多,其中以基础设施较差为主,在院校内难以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是实训教学中没有设施场地,二是教学过程中不能利用网络技术,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双高建设背景下,要迅速加强企业和学校的亲密度,在校内组建企业的缩小版实训场地,在进入实习阶段之前,学生能够在实训课程中进行生产任务的模拟。为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培养能力,打造更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引入企业生产技术人才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院内的教学管理团队。通过不同专业学科的技能人才引进,创新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拓宽学生的实践渠道,加强其自身的技能技术学习能力。

可以在校内管理模式中建立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质量评比,一是通过评估过程,可以对教学的成果进行鉴定和激励,正向促进教师的工作向更高质量发展。二是能够在评估完成后,分析该阶段的学生是否满足社会需求,找到教学培养目标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良和重新设定,对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起到监督的作用。

3.3 培养“双高”型人才注重教学管理主体

我国近年来相继启动了“双高计划”、学历证书试点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战略,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基层教学进行调整,开展基础教学任务的重新设定,促进不同专业教师的联合发展,使得教育资源能够合理分配,进一步改善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不对等的现象。以“双高计划”为教学改革建设的背景,在专业教师的队伍组建中,必须以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质量为教学培养的目标,打破原有专业理论壁垒,将企业的产业链结构和价值链结构进行融合,实现专科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的统一发展。

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教学工作的最终成果展示也是学生,因此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重新拟定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目标和任务,构建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转换教学管理主体。在打造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氛围中,一定要切记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教育,需要引导教师和学生走向更加正确的技术培养道路,以真正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教学目标,打造良好的教学文化氛围,构建全新的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模式。

4 结语

本文在分析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现状中,总结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以满足在“双高”建设背景下的发展任务。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起步时间较晚,无论是在管理手段还是制度上都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相关理论的研究上能够借鉴的经验较少。笔者此次研究的时间也较短,在总结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问题中也存在偏差性,没有全方位提出所有弊端,仅能从部分重要的难点中进行分析。后续研究中会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以构建规范化的管理程序为目标,创新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为其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中,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支持。

猜你喜欢

双高教学管理实训
“双高计划”背景下汽车专业群建设改革创新与实践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浅析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云教学管理平台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