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2022-10-22

科教导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协同思政

庞 洋

(1.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2.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1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背景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 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明确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未来思政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高校应当充分调动各个部门、各专业院校的育人资源,破除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壁垒,构建立体化、多维度的思政育人通道,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地位,在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中进行思想教育。

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我国不少高校积极进行实践探索,通过让思政教师参加专业课程培训,指导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思政教育内容,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根据本地区与本校的文化特色,构建起具有地区特色、高校特点的协同育人体系。但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效果的实现。

2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问题

2.1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政治方向的一致性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与文献研究,结合过往的思政课程教学经验,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存在着支撑作用不足、与思政课程尚未形成同频共振等问题。因此对于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先要解决这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政治方向的一致性问题。课程思政需要把握政治方向,形成大局意识,要与思政课程保持一致,促进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等,这是核心要点,思政课程具体讲解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讲述思政理论知识,两者应当协调一致,共同推动育人进程。

2.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方向的一致性问题

不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要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化育人等的方向相一致。需要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对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育人方向的核心在于增强“四个自信”。

2.3 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挖掘难、融入难的问题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中,还要深入挖掘思政教育相关资源,主要是根据对应课程的主题内容、教学目标等,挖掘可用的思政元素,并将这些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具体课程教学中。但是在此过程中会遇到思政元素挖掘难、融入难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学科组与教研组的统一组织下,思政课程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通力合作,商讨什么是思政元素、怎样挖掘思政元素、挖掘哪些思政元素等,并借助互联网公共资源平台,运用新型信息技术工具,听取和参考专家学者的意见,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挖掘与融入方案。

2.4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合力有效发挥问题

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目的之一在于将两者融合起来,有效发挥育人合力,期望产生“1+1>2”的育人效果。但是由于高校缺乏相应的统筹体系,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师沟通和互动不够,并受到课程时间、教学目标、考核指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有效发挥两者的育人合力。各大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阻碍育人合力有效发挥的障碍,更好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3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理念

要解决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问题,应树立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关键在教师、重心在院部、成效在学生的基本理念。高校通过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培训专业课程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构建完善的协同育人方案,定期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和思政学习检测,进而实现课程教学向课程思政转变、专业教育向专业育人转化,以此构建与思政课程步调相一致,能够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课程思政体系。

基础在课程,是指在高校的各个学科中落实课程思政,让专业课程在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这是构建协同育人体系的基础。重点在思政,是要发挥思政课程主心骨的作用,思政教师参与对专业课程教师的培训,在思政课上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引入专业课程元素、社会热点新闻,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个人发展等联系起来。关键在教师,是指教师在思政教育中具有引导性作用,不论是思政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要积极参与思政教育中,积极参与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重心在院部,是要求各个学院构建统筹体系,规划整体育人方案,协调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组织思政教育相关的培训活动,组织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编撰思政教育校本资源,对教师教育效果、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测评。思政教育的成效、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效果如何,还要通过学生验证,定期调查与测评学生思政学习情况、道德品格建设情况等,根据结果对协同育人体系进行适当调整,这需要在“成效在学生”的理念下推进。

4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方案

4.1 课程思政体系框架的“融容”

构建协同育人方案,首先是课程思政体系框架的“融容”。根据新时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总体构建要求,准确把握各类课程系统内部要素,包括教育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测评系统等,将其关联起来,开展全方位构建,促进课程思政体系框架的“融容”。

这需要从五个方面具体落实。一是理念构建上,融通立德树人的共识,不论是思政课还是专业课,实施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二是内容构建,这需要优化课程内容体系,协调好学科育才与思政育人的关系,协调好育人数量与育人质量的关系,将最新的思政理论有机融入所有课程教学中,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结合专业的学科,引入社会热点内容、生活化的事件等,让学生思考与探究,理论结合实际解答。三是育人方法上,要遵循有机融入的原则,深入研究不同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特点,与抽象的思政理论融合,从细微处着手;还要根据生活实际内容,形成小组探究、翻转课堂、线上线下融合的方法。

4.2 专业课、通识课与思政课育人理念上的“融通”

高校教育教学中,不同的专业一般都包括专业基础课、实操课、通识课、思政课等课程,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其育人理念需要“融通”。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要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进行探析,明确我国高校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不论是思政课,还是通识课、专业课,都要基于这个育人理念进行教育教学。育才先育德,思政课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基本理论知识,通过与时事热点结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储备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他课程要发挥思政教育的辅助作用,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融合立德树人的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持续精进实践技能,以便更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做贡献。

4.3 课程内容上的“融合”

更好促进课程内容上的“融合”,需要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鼓励与倡导思政课教师和其他各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在通力合作中,不仅可以构建覆盖全面、类型丰富、逐步推进与相互支撑的协同育人内容体系,还可以相互借鉴,思政课程借鉴专业课程的内容,专业课程借鉴思政课程的理论,以此实现课程内容的高度“融合”。

比如,思政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敬业奉献等主题教学中,教师结合“大国工匠”专题,引入科学家钱学森、屠呦呦、南仁东的感人事迹,并与学生所学专业、就业方向融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着时代使命,应当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技能,学习工匠精神。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当学生理解理论和实践操作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入唯物辩证法等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追求真理的过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有坚持不懈、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才能获得真理。

4.4 课程资源上的“融汇”

在过去的思政教学与落实课程思政中,一些教师引入相应的课程资源,结合爱国、敬业、诚信等主题进行机械、生硬的空谈,思政部分与专业课存在着泾渭分明的问题。新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中,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应当努力实现课程资源上的“融汇”,找准契合点,科学、高效地育人。

比如,在通识课或者选修课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教师要根据具体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资源,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饮食文化概论”的选修课程中,教师要结合中华饮食的起源和发展、经典著作、知名人物、饮食民俗、八大菜系与菜肴文化、宴席文化、茶文化和酒文化等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社会调查的相关课程中,根据垃圾分类落实情况等调查主题,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4.5 课程评估评价中的“融汰”

所谓“融汰”是指提炼删汰,重点是提炼有价值、高效率的内容,删除与淘汰无价值、低效率的内容。构建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还需要定期对协同育人的落实情况进行调查和检测,以此明确协同育人体系中能够长期开展的方面以及需要及时删汰的方面,为后续更好进行协同育人打好基础。

比如,在实践育人方面,不少高校通过组建“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团”,开展“井冈行”“苏区行”“重走长征路”等系列红色精神体验活动,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党史等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促进学生形成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通过评估与讨论,发现这类实践课程要广泛推进、重点开展。通过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不能在专业课程中的每个章节都渗透思政教育,这样不仅低效而且影响正常教学,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专业课程章节内容,找准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重点渗透育人资源,进行思政教育。

4.6 思政学科与专业教师思想上的“融悟”

新时代,建设与思政课堂融合的协同育人体系,还需要思政学科与专业教师思想上的“融悟”。所谓“融悟”是指通达颖悟,通达思想、通达知识、通达教育方法等,共同获得相关感想感悟,才能协同推进思政教育。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要通力合作,共同备课,互帮互助,加强沟通与互动。

比如,关于思想上的“融悟”,需要明确价值导向,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协同育人更有温度;需要注重显隐结合,让内涵建设更有高度,思政课程发挥核心引领的显性教育作用,其他课程发挥协同效应与隐性育人功能。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通过合作交流,在其他课程中探寻课程自身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为己所用;其他课程要有机联结建立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根据专业学习思政、融合思政讲授专业。

5 结语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背景下,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高校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育人效果。这需要高校领导与教师共同努力,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破除导致问题的障碍,突出课程思政落实的重点,找到与专业课程融合的契合点,进而构建科学的协同育人体系,更好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协同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