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课程要素入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2022-10-22陈广艳

科教导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思政

雷 琼,陈广艳

(临沂大学农林科学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引言

落实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如何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研究热点。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与践行,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程是落实高校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各类专业课程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观,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各类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从新的教育理念视角厘清课程各要素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是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1 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引擎

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紧密协作,形成合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就是要调动教师特别是各学科专业课教师的育人积极性,增强育人意识,提高育人能力,真正实现全员育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教学实践的主导者,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引擎。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直接关系着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专业课教师能否理解、接受和践行课程思政的新理念,是决定学校能否构建德育新格局的关键因素。

1.1 教师在课程思政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在课堂,学生德育素质养成的主要熏陶者是教师。思政课教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育人,专业课教师通过专业课程隐性育人。我国高校近80%的专任教师为各类专业课教师,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课程的学时约占总学时的80%。这一数据充分表明,学生与专业课教师的接触和交流的时间、空间与频率远高于思政课教师,对专业课教师的认同感也相对高于思政课教师。因此,专业课教师是对大学生养成教育影响最大的群体,已然成为高校思政教育隐性育人的重要力量。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流露出来的思想价值观和德育素养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熏陶着一代代的学子。

学生自从踏入高校的那一刻起,就对大学生活和学习充满了期待,对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更是无比的期待和崇拜。这就要求高校专业课教师尽可能以自己渊博的学识、求真笃学的精神、乐教善导的态度、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魅力,为学生成长奠基,做学生立德树人的典范。专业课教师既要做学生的经师,更要做学生的人师。

唐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论述了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这说明从古至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一直都是教师的本职工作。然而,发展至今天,受诸多因素尤其是受实用主义的影响,高校专业课教师多偏重于显性的知识传授和专业素养培养,轻视或忽略了隐性的德政思想素养培养。课程思政重要举措的提出,实质是让教育回归本真,重申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换言之,教师不仅仅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负责“授业、解惑”,而是帮助、引导和促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重要角色之一。教师应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书育人核心理念和职业追求。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除了关注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还应关注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注重言传身教,积极探索在课程教学中将思想道德培养和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不断增强课程教学的传播力、亲和力、感染力,努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引导学生探寻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真正实现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总体目标。

1.2 教师是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者

实施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建设最终落脚点是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注重将价值引领融入知识传授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教育的双重功能。要实现这一目标,专业教师必须发挥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提升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是否真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具备家国情怀、民族情怀、传道情怀等,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实践的认知理解、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改革和建设的实施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文中特别强调了教师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情怀、思维、视野、自律、人格等六方面的要求。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有道德的人讲道德。教师要有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要具备渊博的学识,融汇古今,创新课堂;要用高尚的人格和个人魅力感染学生、赢得学生。教育者先受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的“六点要求”同样为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要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课程思政是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离开了中国特色思想政治理论的指导,课程思政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各学科教师需要强化立德树人的意识,时时处处践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扭转课程教学“重知识传授、轻价值传播”的倾向。在课程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政治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带头和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努力实现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培训和学习,消除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误解,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明确课程思政对学生价值观塑造、人文素养提升以及科学思维训练的重要性,促使各类专业课教师都乐于、善于运用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积极探索和践行各类专业课课程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协调发展,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第二,要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能力。从现状来看,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施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欠缺和能力不足为课程思政带来了挑战。为此,注重对专业课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培训至关重要。在进行教师岗前培训、日常政治学习、教学督导听课、社会考察、研修培训、教学技能竞赛等方面强化“传道”意识,提升“传道”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把握所授课程价值引领的要点和目标,积极探索思政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积极实施优质高效的课程设计,进而实现“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的一体化目标。

2 教学内容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核心

实施课程思政的核心是教学内容建设。课程思政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将各类与课程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思政需“言之有物”,“言之有物”的课程思政往往最容易触动学生心灵,获得共鸣,这样的课程思政才是成功的。教师在课程思政中要如何做到言之有物呢?

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各类专业课思政育人的价值引领,提炼专业课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德育元素。通过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将学科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在各类学科知识传授中提升价值引领,在价值引领中巩固知识技能,从而形成全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目标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若育人角度恰当,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无缝衔接,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将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比如农学类课程可以着力于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环境类课程可以着力于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价值观;工科类课程可以着力于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等等。又如,每个学科都有名师名家,他们的人格魅力、治学思想、奋斗经历等就是非常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这些资源融入课程内容,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互相渗透交融,同频共振,进而达到最美的育人效果。

另一方面,承载教学内容的教材建设也要及时跟上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目前,大多数专业课教材建设比较注重知识的先进性、实用性、科学性、系统性等,而基本没有或很少体现思想政治育人作用,导致专业教材的思政功能缺失。教材作为高校育人的物质载体,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媒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个人素养的重要工具。因此,无论是思政课教材还是专业课教材,都应该从各自的角度体现国家意志和民族文化,帮助学生形成和提升国家认同感。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传授的教学内容应体现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和知识的价值取向。为此,加强建设融合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双重目标的专业课程教材十分必要。具体而言,在课程思政教材建设中,统筹学科领域优势资源,如每个学科专业领域独特的社会贡献、演变历史、典型人物、文化诉求等,这当中蕴含的人文情怀、精神理念、价值范式,学者的风范和人格魅力等,都可以成为专业课程教材中的思政教育素材。

值得注意的是,在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中,并不是简单的“课程内容”和“思政内容”合并,要避免将思政内容生硬地楔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两者不应该是生硬的机械组合,而应该是有机融合、协调发展。“思政”与“课程”的关系,应当有如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思政之“阳光”促进专业课程更好地生长。

3 教法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

水无常形,教无常法。实施课程思政更要讲究“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法因专业学科不同而有别,但无论是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还是能力培养,都不能忽视学生个体的需求和感受,积极营造更具亲和力、更加开放、平等、生动的课堂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日常教学组织中,围绕课程目标开展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努力实现从主讲者转变为主导者。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探究、实践、讨论,让学生从“听者”转变为“学者”,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探究素养、职业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另外,结合新媒体、新技术应用,充分发挥互联网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多维立体的教学内容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视频、动画、图片等生动直观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学科知识体系形成和基本技能发展。

一些课程知识还可以通过国家慕课或网课平台共享国内外名家的课程或讲座,从而让主讲教师有更多精力用到关心指导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方面上来。教师可以结合专业特点融合一些思政或专业课程方面的经典电影、纪录片、专家报告会等资料,组织学生集体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统筹利用地方、校内外的文化场馆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验感,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4 学习评价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导向

学习评价是考核评价学生完成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学习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导向。长期以来,高校学生学习评价偏重于唯数量化的评价导向,对学生专业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评价维度较为单一。由于难以量化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我们更需要科学设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非量化指标评价体系。因此,为推进课程思政,宏观层面上需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微观层面需要改革专业课程学习评价的方式方法。课程思政的评价要围绕评价主体、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设计全面、多样的指标进行评价,努力实现课程思政评价客观、全面和激励的功效。

4.1 合理确定课程思政评价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的评价主体主要是任课教师,这种单向的评价方法容易造成评价结果片面、主观等问题。导致学习评价本应具有的积极导向、反馈调整、反思总结等功能难以真正发挥出来。同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多方参与的,因此,其评价主体也应综合诸如班级评价小组、辅导员、任课教师等在内的相关人员。各个评价主体可以根据专业课所设定的课程思政工作指标评价体系进行独立评价,然后根据课程总体培养目标的评价指标及其所占权重进行测算,最终形成综合性的评价结论。

4.2 科学设定课程思政评价维度

评价主体不同,评价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专业课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变化,将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获得感、学习热情等内容纳入评价体系。辅导员则需更多关注学生学业行为情况,如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对专业课程相关教学活动的参与度等。班级评价小组重点关注学生学业学习协作能力、团队意识等。综合多方面的评价结论,形成学生课程思政效果的最终评价。

4.3 系统开展课程思政评价活动

如前所述,课程思政的评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作,需要进行系统全面的设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需要付出爱心、耐心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课程思政评价应遵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注重定性评价、过程评价,尽量减少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重点关注学生纵向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成才。就评价标准而言,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诉求归根结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主要层面,课程思政也应该基于这三个层面制定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和标准来实施思政效果评价。就评价方法而言,可以建立“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发展档案”形成过程性评价,也可以针对某些关键事件进行定性评价等,同时结合课程学习情况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用科学的评价促进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