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金融学课程内容体系优化研究
2022-10-22郑颖
郑 颖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在全球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有了新的要求。单一型人才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企业更需要多元化、复合型人才。适应时代变化、具有行业特色、具备优良品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是未来人才发展的趋势。新文科建设正是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进行创新,以协同共享、交叉与融合为主要途径,培养紧跟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一流的学科和一流的专业需要一流课程的支撑。而课程建设的基础是课程内容体系的不断优化。我国经济稳定发展,金融改革和创新对金融专业学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的金融学课程内容一直以传统的货币银行体系为主,引入新的内容,引入行业特色内容,不断进行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从而促进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
1 新文科背景和行业特色高校
新文科的提出,最早来源于美国希拉姆学院,其主要把一些新技术融入文科课程之中,实现跨学科学习。为何进行专业课程的重组,究其原因,其最终的目的还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全球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了经济发展方式,影响着各个领域。新文科的提出充分体现出创新性和发展性,新文科建设须遵循价值引领,借助新手段、新技术,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可以更好地实现与专业的融合。行业特色高校具有培养某一行业创新型人才的优势,通过突出内涵建设,利用行业的已有成绩,实现与各专业的融合发展。行业特色高校的行业一般都是基础性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这些特色行业发展基础深厚,与其他专业的融合加大了其优势的发挥。如河南工业大学长期致力于粮食产后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工程技术研究,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粮油食品学科群,被誉为粮食行业的“黄埔军校”。
2 金融学课程内容体系的理论基础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认为市场的信息分布是不均匀的,市场里的每一个参与者所掌握信息的多少都不相等,掌握较多信息的为优势方。根据西方经济学上经典的“经纪人”假设,信息优势方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隐瞒对自己劣势的信息,甚至利用编制的虚假信息干扰市场,这使得市场上每一个参与者的行为都不可猜测,随之而来的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亘古不变的难题。在金融学知识框架中,很多内容都会体现这个理论。如企业在融资时遇到的困境主要是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特别是目前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等,以及有效市场理论、金融监管等内容也可以通过基础理论来理解。
2.2 信贷配给理论
在微观层面上,信贷配给是指并不是所有申请贷款的企业都能得到资金,只有少数的企业能够获得。市场上企业的资金需求量超出了银行所能或愿意提供的数额,银行可以采取提高利率的手段来让一些需要资金的企业放弃,倘若银行不采取这种方式,也会采取一些与利率无关的手段,如限制企业的规模、信用资质、申请的贷款时间等,然后制定一系列标准让申请者离开信贷市场。理解了这一理论,也就能分析为什么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银行会优先满足那些即使低利率贷款但资信状况良好,低风险的借款企业,不会接受劣质的小微企业的高利率贷款申请,就这样导致信贷缺口的出现,随之而来的便是信贷配给。
2.3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抑制理论
金融自由化也叫作金融深化,是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肖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中介的运作机制后提出的中心思想,该理论强调金融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主张政府应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充分利用市场的自我调节以及资源配置机制。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缺少高新技术,市场不完善,金融服务的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运用,故需要政府更多的干预从而形成金融抑制。这部分理论对金融创新发展具有很好的解释,引导学生以动态和发展的态度来学习金融学课程。
3 新文科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金融学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
金融学课程内容体系的基础理论是要求学生必须深刻理解、掌握并能应用于实际实践之中。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只是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更便利的平台,供投融资双方进行交易,但金融的本质并未改变。而金融科技则是以先进的科技技术为手段,改变了传统的金融体系。这些现实的改变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都必须体现在金融学课程内容体系中。但目前大部分金融学课程的教材内容仍是以货币银行体系为主,理论性偏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内容多、知识琐碎、不够深入等问题。金融学是经济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突出行业特色、实现融合发展是我们要不断探讨的问题。
3.1 融合新内容
①金融科技等新概念、新内容。金融科技是与金融相关的范畴运用先进技术,提供创新服务、先进的管理方法。如何将新技术更好地应用于金融业务当中,是各金融机构未来发展的重点。绿色金融在国内商业银行业的应用已进入全面高速发展的新阶段。随着当前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模式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绿色金融体系的内涵将不断得以丰富扩展,并开始受到我国政府、社会资本和相关企业资本的重视,绿色金融体系的各种参与投融资主体数量也正在不断增加,绿色投融资服务渠道必将不断扩展。普惠金融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普适性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供给质量。我国已经将普惠金融纳入国家金融发展战略,各金融机构也在普惠金融方面落实各种具体措施,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另外还有数字货币、监管科技、数字金融等不断在金融创新发展中产生的新内容。这些内容在现有金融学课程内容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都非常小,和现实严重脱节,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加大这些新内容的比重,如数字货币、监管科技等内容可放在原有的金融学课程内容体系中,融入新的发展变化。亦可以结合现实将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等作为一个系列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些变化的一体化。
②实践内容。金融学课程理论性偏强,虽然有案例分析的内容,但案例分析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只是对知识理解的辅助教学方法。融合实践内容,主要指的是以理论为依据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来获取相对应的知识内容,这种实践内容需要学生花费课外时间协作共同来完成。或者是通过模拟的教学软件操作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可以通过增加课内学时来完成。
3.2 融合行业特色
在新文科背景下,金融课程可充分发挥行业特色高校的优势来实现学科融合。分析、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在金融学课程内容体系中进行优化创新,可以把行业特色融入进来,既实现了学科交叉,又可以加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河南工业大学具有粮食产业特色,在金融学课程内容体系中可以融入金融支持粮食产业化体系、农村金融、粮食期货等。从行业特色出发,将基础理论与具体产业相结合,将问题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3.3 融合新技术
新文科的发展、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等等,这些提法最终都是为了达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这些提法的实现也都需要融合新技术的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同时也作为一种新的产业正在影响着各个领域。如大数据可以快速、及时地确定客户需求,从而为目标客户提供更好、更准确的服务。认识并掌握这些新技术是金融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
从教学上来讲,教学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教师能够运用一定的教学新技术和方法来创造性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纯线上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必然也会对课程内容体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4 新文科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金融学课程内容体系优化的实践探索
4.1 运用线上教学技术
线上教学平台的使用是利用新技术改变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不再只是在课堂上听,教师也不再只是在课堂上讲。除课堂之外,老师和学生之间还可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完成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此处所涉的线上教学技术,以及教学平台,诸如:直播平台、QQ 群、课堂互动、线上学习平台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可记录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避免一次考试决定学习效果的弊端;可提供最新的专业动态和资源,避免学生和实际脱节;可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避免单一的教学目标;可在课堂上进行多形式的师生互动,避免课堂上满堂灌的现象。还有很多新的功能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实践。另外,还可以通过运用一些实用APP 小程序,如思维导图、投资模拟操作等等,达到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
4.2 同步多元化评价体系
要真正实现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还需要同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只是单纯地加入新内容,只会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达到优化的目的,实现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多元化的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在整个课程内容体系优化过程中,对课程的学习要体现出过程化考核。从课前、课中到课后,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新技术可以准确统计出学生在作业、课堂活动、签到、测试、讨论等各个方面学习的效果和成绩,充分体现出多元化特点。另一方面是对教师,随着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教学模式的转变,对于教师的评价机制也要随着进行改变,从多方面进行考量,才能更好地为教师教学服务,实现教师价值的被认可,推动教师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积极性。
4.3 设置情境解决现实问题
情境教学法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出发点,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这一方法在低年级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其真实的情境教学还具备直接认识、相似思维等优势,高校课程亦可通过设置情境,将有相关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其尝试主动分析、解决问题。当然,在此所探讨的情境设置主要是从课程内容体系的优化角度来分析。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来分析货币政策这一部分的内容。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相关理论,并能够从现实的角度思考货币政策是如何传导发挥作用的。
情境设置还可以通过课程实践项目来实现。如金融工具、银行业务等内容可以通过模拟操作来进行;货币形态、信用等重点知识内容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的实践项目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