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教学

2022-10-22杨淑丽孙妍李莉蓉

科教导刊 2022年20期
关键词:岗位教学内容临床

杨淑丽,童 敏,孙妍,李莉蓉,马 玲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9)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主要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人才,《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我国高职临床医学专业,重点为农村基层培养助理全科医生。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临床工作胜任力,适应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依据基层医疗机构对岗位能力要求,对照职业教育国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标准和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主要从以下几点对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教学进行了改革。

1 修订课程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

“内科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临床医学生临床思维的主要课程,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内科疾病在就诊患者中往往占半数以上。“内科学”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了更加贴近基层临床工作岗位的要求,符合基层医疗人员职业的需求,教学内容应以加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注重实用性。

我们按照临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对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融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学生技能竞赛内容,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按照临床医生的工作过程及临床医生的成长过程,重新修订课程标准,选取基层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为教学内容,以人体各系统为中心、以脏器为基础,将课程结构优化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内科、心血管内科、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8 个模块,每个模块细化为48 个任务。每个模块分为不同教学项目,项目再分为具体的教学任务,每个教学任务明确知识、能力、素质三维教学目标。

结合高职临床内科学的实际教学情况与我校学生学情分析,通过构建模块化学习内容,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围绕以“病人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临床思维,将临床诊疗技能和预防保健能力有机整合在临床具体情境中,逐步构建学生的诊疗思维体系并提升临床实践能力,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整体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2 岗课赛证融合,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面向农村、社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专业人才,为提高毕业生的岗位胜任能力,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岗位需求,我们以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内科医疗岗位实际问题为引领,根据国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标准,结合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临床技能操作比赛要求相互融合,遴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对基层临床内科常见病、多发病,重点掌握其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针对急危重症疾病,学会识别、初步处理及转诊、慢性病的健康宣教和康复锻炼、内科常用基本诊疗技术操作。

教学过程中,依据各个模块疾病自身特点将其分为急性病、慢性病、危重病等,将全科临床思维渗透到不同教学内容中,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为其职业发展、终身学习和服务社会奠定基础。对常见病多发病要求学生会诊断和治疗,如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模块中,糖尿病的诊治,重点强化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处理措施,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对其进行正确诊断并制订出治疗方案。对于常见的慢性疾病,同时强调对慢性疾病的管理教育和随访指导,如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模块中,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教学内容强调疾病筛查、患者健康管理和指导等。

3 医教相长并进,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坚持“行业引领、岗位对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临床岗位技能为出发点,依托双师型教学团队,院校合作,重整校内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附属医院“院中办班”和共建社区服务中心的优势,构建“学校+医院+社区”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任胜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通过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接职业岗位要求,组建专兼职教师混编教学团队,共同开发临床情境案例库,教学中以临床岗位任务为引领,围绕临床真实案例,以解决临床实际案例问题为任务,分解学习任务为不同环节,驱动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以临床真实案例为基础,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的CBL教学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通过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终身学习理念。以一个临床案例为核心,引入标准化病人(SP)教学,通过对SP 病人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判读,进行综合诊断并制定防治策略,按照基层医生岗位工作过程,实现“做中学,学中做”,逐步构建围绕临床案例,“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思维和临床诊疗能力。针对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视频动画、课堂精讲、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坚持医教协同、产教融合。我校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推行“院中办班,医教结合”模式,直接与教学医院合作开展教学活动,实施了“教学医院床边教学”模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临床医生工作流程,在病房对临床真实患者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分析检查结果,推断出可能的疾病诊断、鉴别诊断,并进一步制订出治疗方案和治疗措施,提高了学生的诊疗能力。在真实的医疗场景中,进一步掌握系统问诊、规范查体,通过与临床患者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切身体会真实医患关系,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医生职业的责任,感受医生对患者诊治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同时将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向社区和医院延伸,开展真实临床案例教学,如校内完成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课堂学习,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实地资源,对该病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健康教育和指导,将教学知识和临床医疗服务有机整合,相互取长,在此过程中学习慢性病管理新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同时渗透了医学人文关怀素养教育,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以及临床思维能力,强化服务基层的职业信念。

4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高职临床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能够从事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高素质、实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要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重视自身教学理念的转变,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扎实推进“三全育人”教学理念,合理规划内科学的教学内容与课时,优化内科学的实际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我们针对教师目前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团队教学的综合水平。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每年承担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核考官,进一步标准、规范内科技能操作教学;参加国内各种临床技能教学培训、举办青年教师实践操作技能大赛,每年安排专任教师到上级医院、附属医院及基层医疗单位顶岗,促进教师操作技能的提升;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类教学能力培训和比赛,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学院公开课、示范课,进行院内外交流与汇报,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另外,结合教师不同专业背景和教学模块进行系统化授课,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特长,更加精准授课,提升教学质量。

紧密与教学医院合作,严格选拔、聘用临床一线教师,院校教师共同制订课程教学标准,规范教学内容,定期与专职教师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等,教学过程相互监督,并建立系统、科学、标准的课程评价体系,定期进行理论和实践考核,保障教学质量。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充分发挥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临床教学以及学生职业素养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5 对接岗位和执业助理资格考试,改变评价体系

基层医疗人才培养作为高职医学院校的主要职能,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是评价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而目前在高职医学教育领域没有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大多是“重分数、轻能力”,缺乏医德、沟通等综合素质的评价,为了科学、全面提升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综合评价,我们依据基层工作岗位能力、专业教学标准和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要求,融入职业素养,院校共同修订相应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实现理论知识、临床思维、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的综合评价体系,全过程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目标的达成程度。

在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中,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线上线下作业的完成、到课情况、讨论答疑参与情况、作业、作品完成情况、自主学习情况及学习态度等;终结性评价主要评价学习结果,包括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等。

在课程教学中要做到“教、学、做、评”相结合,通过线上超星学习平台、实训中心OSCE 考站、诊疗模拟系统、见习医院反馈评价等适时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实施线上与线下、过程与结果、校外与校内教师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分析全体学生目标达成情况及学习获得感、满意度等资料,进行增值性评价。通过学习通平台,监测课程评价效果,依据课前、课中、课后平台产生的数据,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并追踪动态学习轨迹,实现过程性评价。

依据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助理全科医师培训标准等,完善技能考试项目评分标准及考核方案,进行课前、课中、课后考核。整合社会资源,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临床教师组成评价主体,实行校、院共同参与,对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进行评价。同时班级学生组成自评与互评小组,参与评价过程,让学生扮演教师角色,从不同角度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发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强调从课程教学开始进行教学评价,且增加过程性评价的比重,从课前学习通预习反馈、课中参与度、模拟诊疗软件自评价数据、课后作业、线上案例讨论参与度等,提高过程性评价比例,有效督促学生调节学习过程,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并解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终结性评价包括基本理论知识测验,增加与执考助理考试相一致的病例分析,考查学生临床思维和综合能力。在学期末,组织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听取学生代表对课程评价实施方法、效果的建议和意见,并结合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学生对课程实施效果的反馈。

综上所述,分析基层医疗岗位能力的要求和职业能力,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医教相互融合、构建“学校+社区+医院”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达到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对接,提高内科学教学的质量,体现高职临床医学特色,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力,满足基层岗位对医生培养的需求。

猜你喜欢

岗位教学内容临床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眸慢性溃疡59例临床观察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临床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