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加快双创载体建设优化创新生态的成效、问题与对策
2022-10-20张薇平张静
张薇平 张静
“十四五”时期是天津滨海新区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基础上,加快推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落实“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关键时期。2021 年10 月滨海新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正式出台,提出未来五年滨海新区将全面落实“四个面向”重要要求,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创中国” 首批试点城市等资源优势,加快建设科技强区。要实现这一目标,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载体,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是关键因素和重要基础。
一、滨海新区双创载体建设的进展与成效
截至2022 年4 月,滨海新区累计建成市级以上孵化器35 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67 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4 家,累计总收入23.5 亿元,先后聚集6000 多个创业企业和团队,吸纳就业1.4 万人,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8 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13 家,成功孵化出深之蓝、一飞智控、飞旋科技、康希诺、丹娜生物等一批知名高科技企业。
1.双创载体聚集度不断提高。经过多年的发展,滨海新区形成了经开区滨海—中关村、空港创新创业园、华苑科技园、海洋高新区等多个双创载体聚集区,高新区、经开区、保税区先后成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高新区创业孵化机构在数量、规模和服务企业数量上始终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为天津双创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截至目前,高新区已形成了由不同投资主体建设,总体规模约46.4 万平方米的57 个各具特色的创业孵化机构,在全市的占比近20%。自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以来,高新区坚持发挥重点产业创新资源的示范带动作用,依托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各类创新平台的资源优势,建成了启迪之星(天津·海洋园)孵化器、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孵化器等一批优秀孵化器。
经开区现有各类众创空间24 家,注册企业近2000 家。以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为契机,涌现出一批以36 氪、腾讯、津京互联为代表的品牌众创空间,以医脉众创、鱼坞为代表的专业化众创空间,以中钢科德为代表的央企众创空间。尤其是滨海—中关村自挂牌以来,依托北京中关村的资源优势,迅速吸引了百度(滨海)创新中心、中关村雨林众创、天津(滨海)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一批知名众创空间入驻,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
保税区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20 家、众创空间16 家,包括渤化众创空间、工生所Bioinn 众创空间、瑞普生物智创谷等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在孵企业超过600 家,实现就业人数近6000人。以创新创业中心为主要载体,“一中心多平台”联动工作模式初步形成,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丰富,空港科技原创企业品牌逐渐凸显。
2.政策支撑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滨海新区及各开发区科技部门先后制定出台滨海新区《双创载体建设攻坚行动实施方案》《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及创新载体培育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滨海新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推进创新立区打造自主创新升级版若干措施等重大规划和政策体系中也对孵化器建设发展提出了明确目标和任务,为持续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
3.创新创业活跃度不断增强。滨海新区组建了天津(滨海)科技创新服务产业(人才)联盟,汇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孵化器、金融机构等科创资源,推动各类创新要素深度融合。积极推广使用创新券,鼓励各类创新平台和仪器开放共享,减低小微企业研发成本。每年组织或参与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中国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等各类双创大赛和活动200 多次,累计参赛团队和企业98 个。在历次全市孵化器绩效考核中,新区孵化器表现突出。2018 年以来,先后有12 家国家级孵化器被评为优秀,占全市的75%;2 家市级孵化器被评为优秀,占全市的25%。
二、滨海新区在推进双创载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与资源需系统整合。目前滨海新区公共服务平台以国有资本背景为主,其特点是有资金、有设备,但运营能力不足。民营资本背景的公共服务平台比重偏低且存在重商业模式、急于变型、资金和设备都不足的问题。公共服务平台供需分布也不均衡,有的平台业务量超过承载能力难以满足企业需求,而有的却无人问津。在公共服务资源上,滨海新区聚集了大量企业、科研院所,但缺乏资源的整合和发布平台,资源、要素的交流和互动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中,缺少应用现代互联网手段对目前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引导和利用,不能发挥创新资源与要素的协同创新能力。
2.双创载体运营资源、能力与模式需提升。近年来,滨海新区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已经获得快速发展,但仍存在专业化服务不够、品牌化效益不明显等问题,与科创企业对创新孵化机构的需求存在差距,创新孵化机构的运营资源、能力和模式都有待提高。很多创新孵化器由于团队经营能力不足、对前沿科技把握能力差、经验缺乏等问题,经营模式仍以收取租金为主,这种经营模式很难支撑其长期运作。由于缺乏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等资源支撑,很多创新孵化器难以形成自身竞争力和品牌。一些孵化器由于缺少清晰运营策略,盲目引进各种水平不一的创新创业团队,而在引进项目过程中又难以提供创新培训、融资、资源对接等服务,仅为它们提供免费获赠低价场地、工商代理、融资辅导等,难以帮助创新团队发展壮大。
3.缺乏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创新创业区域。近年来,北京、深圳等地区先后出现了“中关村创业大街”“深圳湾创业广场” 等新型创新创业载体。对比其运营模式、综合区位、聚集度、辐射能力、产业基础、配套服务能力等方面因素,滨海新区目前虽然有经开区滨海—中关村和高新区的华苑片区等发展较好的创新创业区域,但在聚集程度、引领示范作用发挥等方面仍有差距。在滨海新区核心区优化提升现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创新创业大厦、街区或广场迫在眉睫,且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滨海新区建设双创平台载体优化创新生态的对策建议
1.建立以国企运营为主体的双创载体。依托国有平台公司,整合MSD、于家堡、滨海—中关村等现有存量楼宇资源,发挥经开区资源聚集和办公服务优势,将政策资源、科技平台资源、研发机构的研发能力与空间载体和服务资源进行融合,推动众创空间向国际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不断完善服务孵化功能,提升服务效果和品牌影响力。参照深圳湾创业广场的做法,可整合各方资源,赋予国有平台公司更加广泛的职能。在其现有科技招商、政策兑现、活动组织、办公空间招租等职能基础上,增加土地使用权经营、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双创载体评估考核、创投产业基金代持、种子股权交易平台建设、政策制定等职能,打造区域创新创业载体全过程全方位的国有平台公司。
2.打造双创信息连通平台。整合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其他相关机构的信息资源,加快滨海新区科技成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需求为导向,建设以“互联网+”科技成果信息、交易、转让、融资、孵化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完善覆盖全区企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信息流通网络。充分发挥专业资本集聚、科技资源支撑、高端人才引领、大小企业融通的带动作用,汇聚政府扶持、科技贷款、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科技租赁、股权投资、多层次资本市场、众筹、大数据金融等方式于同一平台,吸引社会资本、金融业机构参与创新创业,形成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良性互动、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高效对接、支撑新区创新创业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
3.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一方面,要打造更加符合创新创业生态的金融体系,包括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以此吸引更多金融资本投入新区科技创新;对现有国有资本进一步明确定位、理顺职能,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弥补市场缺位,全方位支持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加大政府激励力度,以税收为杠杆吸引更多有品牌、有情怀、专业化的风险投资机构入驻和服务滨海新区科技企业,对投资滨海新区企业的退出收益给予优惠返还。依托海河产业基金、滨海产业基金等母基金,探索建立双创引导基金,出台投资风险补偿、财政扶持奖励等政策,形成区域政策扶持组合拳,集中力量形成聚集优势,吸引国内品牌双创企业和优秀团队入驻,培育形成滨海新区新增市场主体潜力。建立天使投资人俱乐部,搭建对接桥梁,发起组织系列投融资活动、创新创业大赛、行业峰会,链接投资人及创新创业项目,拓宽中小型企业融资渠道。支持有条件的孵化机构成立天使投资基金,与金融机构形成投贷联动,形成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务。
4.支持创新孵化空间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当前,创业孵化与产业需求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当综合型的双创平台很难满足专业细分的需求时,专业领域孵化、细分产业孵化等则更具生命力。建议构建全过程服务孵化生态体系,推动各种创新要素快速融合,孵化培育早期项目和潜在的“独角兽”;支持龙头企业成立创新孵化器,形成从物理空间到关注服务的全要素孵化;鼓励支持优质孵化机构搭建资源平台和提供各类创新创业要素的全方位服务平台。
5.形成市场导向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发挥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在机构引进、产业培育、企业服务方面的作用,研究设立专项资金,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更多市场化主体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区内科技创新企业及科技服务机构积极对接首都资源,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各类交流活动,推动创新要素资源市场化流动。